胡适的节俭与慷慨
2015-05-28马从春
马从春
胡适幼年丧父,母亲的节俭持家对他影响很深。“先母于日用出入,虽一块豆腐之细,皆令适登记,俟诸兄归时,令检阅之。”正是由于母亲的言传身教,胡适一生无论繁华还是落魄,始终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
1910年,胡适考取赴美庚款留学。由于是公费,不但学杂费不用自己操心,而且每月还有八十美元生活费。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数目,大约相当于两百银元。年轻的胡适衣食无忧,可是他并没有铺张浪费,而是精打细算,还不时往国内寄钱补贴老母。
胡适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每月薪金、版税及稿酬丰厚,可是他依然十分简朴。胡适衣着简单,平时爱穿长衫,根本不像那些西装笔挺的“海归派”。饮食也很简单,有一次一个学生来拜访,吃饭时饭桌上并没有大鱼大肉,仅有一小锅汤菜,一小碗米饭和两个馒头而已。
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时,胡适月薪五百四十美元,在当时的美国算是收入不高。他廉洁奉公,为国家办事从不乱花钱,总是住最便宜的旅馆。他告诉夫人:“到纽约六个月,只看了一回戏,一回电影,连老朋友来纽约都顾不上照应。”后来他大病一场,举债近四千美元,为了节省开支,连给妻子买的东西也都尽量托人捎带,以便节约邮资。
胡适一生节俭,但却非常乐于助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慷慨解囊,不求回报。
1920年,林语堂获得官费资格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临行前,他答应胡适,学成回国后到北大任教。可是,林语堂到了美国后却发现官费并没有按时寄来,生活陷入困境。万般无奈之下,林语堂联系身在国内的胡适,请他代为向北大申请一笔款项助学。不久,他便收到了两千美元的汇款,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回国后,林语堂立刻向北大校长蒋梦麟酬谢汇款之事,蒋却一头雾水。原来,当时汇款的并不是北大,而是胡适。这笔钱在当时也是天文数字,节俭的胡适自掏腰包而不留名,真是令人敬佩。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胡适的经济异常拮据,但他支持教育,对贫困学子总是倾囊相助。1952年回台湾讲学,他将父亲著作的稿酬又加上两千二百元捐作台东籍大专学生的奖学金。胡适的助人是出了名的,他曾与一位热心学习的小贩成为朋友,当得知其可能患鼻癌时,便写信给台大医院院长说:“这是我的好朋友,一切治疗费由我承担。”此种大度和仗义,非常人所能做到。
胡适学贯中西,一生节俭度日,却慷慨助人无数,体现了一代著名学者的大师风范。
【原载2015年4月10日《石家庄日报·闲情》】
题图 / 净土 / 海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