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全球智慧构筑纺织大未来
2015-05-28梁瑞丽
梁瑞丽
一场顶级国际学术会议——第89届世界纺织大会时隔10年后第二次在中国举办,并且由武汉纺织大学赢得举办权,可见中国的纺织业越来越有分量,更多受到世界的关注。
11月3日,第89届世界纺织大会开始了为期4天的纺织学术盛宴,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纺织学术界权威专家、产业界代表聚首武汉。大会还特邀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大学Ron Postle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教授、智能高分子材料中心的学科带头人Gordon Wallace教授等重量级嘉宾,围绕主题“从纤维到服装的纺织创新”,带来数十场高质量、高水平的精彩学术辅导报告,分享他们在纺织行业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探讨交流纺织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智能纺织技术是方向
当前中国纺织行业正处于重要的的发展转折时期,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努力适应世界和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根本任务。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提出,智能纺织技术是发展方向,即以高速、高效、高灵活性、高品质和节能环保为目标,开发智能纺织技术,实现各工序生产设备的智能控制,各种纺织品及设备的在线自动检测,纺织品设计的数字化以及生产营销管理供应链链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管理。在他看来,未来纺织产业生产模式一定是在技术上实现用虚拟网络把不同实体设备联系在一起,让工厂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虚拟网络,使产业链成为一个整体,与社会融为一体,从而完成纺织生产模式的根本转变。
在中国纺织行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新一轮浪潮中,作为中部地区的湖北,如何抓住机遇,全面提升全省纺织整体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强调,湖北省近些年在纺织产业方面取得了快速的进步,未来也将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和产品开发,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加强国际交流与开拓创新,促进纺织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纤维的纺织创新
在纤维中融入新的功能并且创造新的结构,给传统纺织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无数商机应运而生。澳大利亚科学院、工程院院士Gordon Wallace指出,arc材料研究中心致力于开发新的纳米结构的电极材料,这些材料在能源和医学领域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特邀作了“微型纤维的最新研究”的学术报告,系统阐述了微细纤维材料的多功能特性以及广阔的应用范围。他认为,纳米纤维在应用于过滤空气和水时,能够有效把其中的有害物质分离掉,从而使空气和水更清洁。同时该纤维还用于油水分离和应用于特殊防护服,比如耐高温和防水性能。虽然该纤维目前正处于研发阶段,但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本届世界纺织大会主席、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学院院长王训该是这一领域的权威专家之一。他透露,其实验室目前做出的纱线能细到100纳米以下,细度仅为世界上现有纳米纤维的一半。尽管近年来纳米纤维在实验室已有了成熟样品,但一直未能批量生产,这也正是全球纺织业都在努力解决的问题。王训该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量产在技术上还比较困难,二是生产成本高。目前,武汉纺织大学正和江苏相关企业合作,在纳米纤维技术的产业化方面已经走在国内前列。预计3年可实现纳米纤维材料的量产,走向市场。
“大纺织”的融合趋势
世界纺织大会是纺织领域历史最悠久的国际学术会议,被誉为“纺织界奥林匹克”,由英国皇家纺织协会组织,其总部位于世界纺织产业的发源地——英国曼彻斯特。世界纺织大会由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成员单位申请承办。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国家,而武汉纺织大学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以“纺织”命名的高等学府。武汉纺织大学从去年开始筹备申报工作,面对美国、波兰等国家的竞争对手,“中标”难度不亚于申办奥运会。在激烈的角逐中,纺大提交了主题为“前沿纺织材料创新”的申报方案,契合大会当前的发展宗旨,打动了绝大多数评委,最终获得2014年举办权。
“从纤维到服装的纺织创新”可以说是涵盖了纺织产业的方方面面,这也反映了纺织行业自身的特性,无论是纺织技术的创新,还是纺织技术的加工、整理,或者纺织材料的应用,服装的设计,都是属于“大纺织”范围内的研究领域,这正与武汉纺织大学“大纺织”的发展概念不谋而合。
在武汉纺织大学校长韦一良看来,将借助此次大会的契机和平台,继续深入研究纺织的相关产业,并将进一步开拓国际合作的新局面,在促进“从纤维到服装的纺织创新”征程中作出新贡献。
英国皇家纺织协会主席Helen D Rowe(海伦):科技和人文“双轮驱动”实现创新
武汉纺织大学一直坚持把自己置于全球化的平台上,保持着开放合作的姿态,并积极致力与世界各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学术合作及交流关系,在这一点上得到了我和学会其他成员的一致认可。希望借此次大会召开的契机,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相融合,实现“双轮驱动”,在科技创新的思维中融入文化理念;同时,积极寻找利用科技创新手段将文化创新成果走向世界的路径。
提到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我认为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人才无疑是科技创新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如何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前瞻性人才,高校培养当仁不让,对于特色鲜明的武汉纺织大学来说,尤其需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第89届世界纺织大会花落武汉纺织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学科、一个学校的力量所致,而是依托着整个中国蓬勃发展的纺织产业。我们确信本届大会将会在推进世界纺织产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澳大利亚科学院、工程院院士Gordon Wallace(戈登·华莱士):创新性人才先行
随着人们对纺织审美及功能性的需求日益复杂,纺织的技术创新无可回避,未来的纺织技术会在材料特别是针织方法上实现创新。其中,全球比较关注的亮点在于如何将纺织品的舒适度和功能化、智能化、个性化等实现完美融合。比如对一个舞者来说,制作服装的纺织材料可以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深刻影响,也就是实现了纺织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互动双赢。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理念始终贯穿于纺织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中,不断为新技术的产生注入动力。
毫无疑问,人才是创新活动最根本、最活跃的因素,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我们要实现科技进步引领下的文化创新,不仅要率先推动科技进步,而且文化创新能否跟上科技创新,这些都是问题。当然,这需要通过某种“教育先行”,来培养出具有“前瞻性”创新思维的人才。
如何实现文化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合作。我们可以通过合作去整合各类资源,从而将科技创新变得更加高效。令我们欣慰的是,目前这些整合总体上是比较成功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科技发展呈“人化”趋势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人类社会的几次巨大变革,均是建立在科技的发展之上;同时,文化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变迁。科学本身并不处在文化之外,而处于人文精神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渗透着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科学技术发展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不是一个“没有精神内涵”的世界,而是一个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人化”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呈现出一个“人化”趋势。
意大利传统手工业历史悠久,他们所走的产业类型能够很好地与文化相融,并且他们的技艺相当棒,这里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总的来说,科技和文化这两个方面有时候相互支持,有时候相互冲突,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肯定是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服装产业可以说是我们文化及文化创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外在体现,跟社会的消费风尚、价格取向息息相关。我们通过对这种时尚进行引领,从而推动纺织产业的发展。就像少数民族服饰的材料大多是天然的棉布,图案则是其民族的特征,而传统图案加工技法是其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若能把这种传统技艺与现代的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在产品的设计和加工理念中使传统文化进一步保留弘扬,无形之中就会使产品的价值更大。
创新需要围绕整个国家和行业的战略展开,而不是单纯从自己的研究兴趣出发。比如,采用竹材制备的竹浆纤维是一种充分发挥我国资源优势、可循环再生的新型生物质纤维,然而竹浆纤维及其制品存在纤维强度低、产品加工品质差等技术难题,严重制约其产业化应用。我和我的团队实现了竹浆纤维制备及其应用技术创新,对发展新型生物质纤维原料、缓解纺织纤维资源紧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我们的科技创新最终要实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