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
2015-05-28闫文佳
闫文佳
11月25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励大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杜钰洲,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高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孙瑞哲,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文英、张莉、杨纪朝、夏令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陈伟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顾问陈树津、杨东辉等领导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各部门、各专业协会领导,地方行业协会领导,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奖励委员会委员以及本次会议表彰的科技工作者、企业家、院校教师与学生获奖代表及众多媒体嘉宾300余人出席了表彰大会。会议由高勇副会长主持,孙瑞哲副会长在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
此届“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奖励大会重点颁发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及 “纺织之光”教师奖、学生奖以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奖。其中,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共135项:一等奖项目有15项、二等奖项目有47项、三等奖项目有73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为95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优秀教师奖 20名,其中1 名教师获得“纺织之光”教师特别奖,“纺织之光”学生奖139 名,其中2名学生获得“纺织之光”学生特别奖。另有10个项目获得“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
孙瑞哲副会长在讲话中代表联合会向全体获奖代表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纺织科技和教育工作者为推动科技进步做出的贡献表示诚挚问候和崇高敬意。讲话中,孙瑞哲副会长提到,“十二五”以来,全行业围绕纺织强国建设中心工作,全面落实《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50+110”各项任务,带动全行业加大科技投入强度和创新队伍成长,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取得一系列突破,大批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产品差异化、产业信息化、企业管理现代化等取得显著成效,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整体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升。产学研结合,上下游以先进技术为纽带的产业创新联盟逐步兴起。行业科技进步明显,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但从整体上看,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相对薄弱,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和人才资源的支撑作用仍然不足。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纺织工业面临着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紧迫形势,一系列严峻的外部风险和日益凸显的内在矛盾,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任务十分艰巨。新的形势和任务,为我们做好纺织科技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孙瑞哲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经济新常态以及推动纺织强国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科技兴纺、人才强纺新优势,初步实现纺织科技、人才强国,必须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看得更重;必须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抓得更紧;必须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做得更实。
孙瑞哲最后指出,围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今后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优化科技教育人才奖励评选工作机制,建设科技成果池和拔尖人才库;2.强化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深化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改革,激发各方面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实现纺织强国建设。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杨纪朝副会长宣布了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授奖决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张莉副会长宣布了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及2014年度“纺织之光”教师奖、学生授奖决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徐文英副会长宣布了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授奖决定。
“纺织之光”科技奖获奖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纺织科技创新的新成就。据介绍,本年度的获奖项目呈现五个特点:第一,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合作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在今年获奖的135 个项目中,有52 项属产学研联合攻关成果,占获奖项目总数的39%;其中,一等奖和二等奖中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占比分别高达73%和43%。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的重要渠道,有效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第二,新型纺织材料产业化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今年的获奖项目中有近20 项成果为纤维新材料开发方面的成果,表明新型纺织材料科技优势继续保持。第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品换代成效明显。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了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第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发展成果丰硕。今年的获奖项目中,有20 多个项目涉及节能减排技术,占比近19%。 第五,技术标准、软科学成果具有新亮点。今年的获奖成果中,还有8 项软科学项目和15 项标准研究项目,彰显了近年来纺织领域软科学研究,功能性检测与评价、纤维定量分析和有害物质检测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国际优势。
本届科技教育奖励大会颁发了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纺织之光”教师奖和学生奖。今年的教育教学成果奖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三个方面,致力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纺织之光”教师奖和学生奖重点奖励在纺织教学和科研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有特殊贡献的教育管理干部和品学兼优的学生,东华大学张佩华老师获得“纺织之光”教师特别奖,浙江理工大学高玉洁同学和武汉纺织大学邓雄同学获得纺织之光学生特别奖。
本届科技教育奖励大会同时颁发了“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该获奖项目集中代表了针织内衣行业在内衣部件设计、功能性舒适性面料开发、新原料研发、染整工艺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以内衣创新贡献奖评比的形式把行业最需要、最优秀的技术呈现出来,推动了企业自身技术和产品在行业内推广与应用,从而引领更多针织企业关注创新、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这将对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无锡长江精密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晔珺、东华大学教授张佩华、国家针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程师单丽娟分别代表科技奖、教育奖、针织奖获奖代表发言。
获奖代表感言
无锡长江精密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晔珺
今天荣幸之至,参加纺织之光的科技教育颁奖盛会,长江精密是无锡一棉最大的子公司,其同江南大学合作的“特高支精梳纯棉单纺紧密纺纱线研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荣获一等奖,这是各级领导和业界同仁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也是企业发展历程中最为光彩绚丽的一页,更是个人为纺织奋斗一生的荣耀,对此表示衷心地感谢!
当前,面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企业转型,结构调整,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纺织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必须着力推动纺织工业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包括技术、产品、管理以及营销模式的创新。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视察时曾指出:“企业是创新主体,掌握了一流技术,传统产业也可以变为朝阳产业”。为此我们深感必须把创新驱动作为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近几年来,我们无锡一棉为了提升高支化产品在全球高端纺织市场的竞争能力,加强了特高支纱产业化的科研攻关,以国产纺纱设备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合作,一批成果已获国家专利,其产业化技术对提高我国棉纺国际竟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纺织行业的竞争,表面上是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技术和产品的竞争,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以加工业为主的中国纺织业在未来的竞争中,靠资源优势获胜的机会将越来越少,靠技术创新的机会则越来越多。无锡一棉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
从企业95年的发展历程中,感悟之一: 目标有多高,企业才能有多强;眼光有多远,企业才能活多远。感悟之二:百折不挠,才能不畏艰难;超前应对,才能转危为安。感悟之三:勇于开拓,才能不断前行;创新变革,才能与时俱进。
各位业界同仁,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携手共进,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领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以技术为支撑,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为实现中国纺织的强国之梦,为纺织美好的明天,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国家针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程师 单丽娟
今天,能够来到人民大会堂,获得2014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我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荣兴。
提起本标准的制定,在立项的时候,我国内衣市场上已经销售“吸湿发热内衣”,而且销量逐年增大。一些国外企业向我国销售具有“吸湿发热”功能的面料,但是性能良莠不齐,价格不菲。当时我国没有统一的测试方法和考核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针织品分会申请立项,希望通过制定标准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规范市场。我有幸参与了此项工作,感谢单位的于建军所长、邢志贵副所长、刘凤荣主任对我的信任。通过近两年的反复试验、分析数据、改进方案、与国内、外专家多次研讨,最终确定了统一的检测方法和指标,填补了国内空白。
奖励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今后的激励,为了感谢领导和同事们信任,回报单位对我的培养,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为纺织工业标准化工作贡献力量!
关于授予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决定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经我联合会品准并公示,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共135项,其中:授予“特宽幅织物高精度清洁印花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15项成果科技进步一等奖,授予“JWG1009型自动络筒机”等47项成果科技进步二等奖,授予“功能性色织大提花织物复合织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等73项成果进步三等奖。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号召全行业向获奖者学习,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建设纺织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一四年十一月五日
关于授予“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的决定
各有关单位: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奖励办法(试行)》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的规定,在行业企业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励评审专家组评审,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励委员会审定,我联合会决定授予“轻薄导湿型涤毛混纺内衣面料的开发及产业化”等10项成果为“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
希望获奖单位以此次荣誉为起点,谦虚谨慎,继续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为针织内衣行业的科技进步起到有力的推动及引领作用。同时也希望全行业向获奖单位学习,重视创新,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针织行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建设纺织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获奖项目
二○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关于表彰2014年度“纺织之光”教师奖和学生奖的决定
各相关院校:
根据《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评颁奖实施细则》,为促进纺织行业的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设立了“纺织之光”教师奖和学生奖,旨在鼓励在纺织教学和科研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及有特殊贡献的教育管理干部和品学兼优的学生。
根据《关于推荐纺织之光奖教金和纺织之光奖学金候选人的通知》(中纺联函[2014]73号)的要求,各校结合自身情况采用学校推荐、差额评选、答辩、审核、公示等方式积极申报,经过专家评审,联合会批准,2014年度“纺织之光”教师奖和学生奖获奖结果如下:魏春艳等19名教师获得纺织之光教师奖,奖励金额10000元/人;东华大学张佩华同志获得纺织之光教师特别奖,奖励金额 20000元。吕胜男等137名同学获得纺织之光学生奖,奖励金额8000元/人,浙江理工大学高玉洁同学和武汉纺织大学邓雄同学分别获得纺织之光学生特别奖,奖励金额10000元/人。特此对获奖教师和学生予以表彰。
希望获奖教师和学生再接再厉,创造更好的成绩,为纺织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附件: 1.2014年度纺织之光教师奖获奖名单
2.2014年度纺织之光学生奖获奖名单
二○一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关于授予“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决定
各有关院校:
根据国务院发布实施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奖励办法》,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励评审委员会审定,联合会批准,“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授奖项目共95项,其中:授予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徐建明等申报的“职场化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17项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邵改芹等申报的“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染化料分析测试》课程系统化开发”等32项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轻工职业学院陈爱香等申报的“丝绸工艺专业人才需求与教学标准的研究与实践”等46项教学成果三等奖。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希望全行业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纺织行业调整与振兴的总体要求,鼓励纺织服装院校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彰显“做中学、做中教”的纺织教育教学改革的特点,开拓创新,提高纺织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促进和推动纺织行业的发展。
附件:“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
二○一四年九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