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集团:持续转型 化解危机
2015-05-28易芳梁莉萍
易芳+梁莉萍
2014年对于众多企业来说是深感压力的一年。但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却觉得,今年并没有前几年感觉那么累,心态上也从容了许多。因为多年的企业经营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再大的困难,只要埋头苦干就能挺过来。这些年,阳光时刻保持危机感,不怨天忧人,静下心来专注地做事情,抓住了改革给予的机遇,也化解了市场带来的危机。”
特色差异化应对三次转型
阳光集团1986年成立以来,经历了三次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以开发高精尖产品为标志,实现了产品结构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的转变。第二次转型以发展多元产业为标志,实现了从单一产业向多元经营的转变。目前正处于第三次转型的阶段,核心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向创新经济转型,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阳光始终坚持把“特色化”作为科技创新的“重头戏”,已先后针对纳米抗静电精毛纺产品生产技术、抗皱自洁舒适性精纺面料生产技术、羊毛织物易护理免烫整理技术、水洗面料整理技术等国际热点领域研究开发出功能型精纺面料。目前,阳光集团已拥有一大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特色新品,使得毛纺服装产业利润的60%来自于新产品和特殊产品,实现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的攀升。阳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后的目标是:制造与品牌的销售比例各占一半。
企业发展,关键在人。阳光认为,当下影响企业发展的瓶颈关于人才的缺乏。一是产业工人缺乏。现在整个社会和行业都处于转型期和调整期,企业缺乏有职业素养的专业技术人员。现在工人就业渠道变多,整个就业趋势、个人就业倾向都在起变化, 90后产业工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导致人员流动大,不稳定。而且企业在招工过程中还面临着新员工岗前培训短缺、工作耐受力差、期望值过高等一系列问题。二是高级管理人才的缺乏。既专业又适应社会潮流的人才比较紧缺,尤其是ECO人才和团队。这是当前的一大困扰。经营企业需要奉献,目前普遍缺乏具有高素质的、有敬业精神的、并愿为企业发展为之努力的人才。
新常态下的信心
时代在变,阳光也一直在变。“新常态”下,阳光一是在生活方式的改变上做文章。面对生活方式智能化、支付方式便利化趋势,阳光将敏感把握市场需求,以市场为主导,开展服务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大力发展电商和高级订制业务。同时,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渠道建设上做文章,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二是延伸产业链条。主攻产品研发和渠道建设,在制造业上寻找紧密合作伙伴。品牌建设以国际化为目标,打造阳光自主高端世界品牌。自有品牌要在未来2年内立足于欧洲市场,并逐步向美国、日本市场拓展,在国际零售市场上形成一定的知名度。通过在纺织制造上发展品牌,在品牌经营上发展电商,形成市场国内外各50%,品牌面料、服装各50%,销售实体与电商各50%的发展局面。
企业多元化布局,“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有利于在发展中避开不同行业的周期性起伏,促进企业的平稳发展。阳光将把纺织服装主业做精做专,确保其始终保持35%以上份额,在此基础上,保持在生态农业、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的研发投入,并借助阳光品牌的知名度,逐步向新兴行业转型,在信息技术、医疗器械行业进行探索性投资,打造企业未来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5年,中国经济会在平稳中向前发展,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红利的逐渐释放,传统制造企业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一定会大有作为,对此阳光也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