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主城近郊优势 着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2015-05-28张勇军
张勇军
随着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的明确以及南岸区、巴南区合力发展江南新城战略协议的落实,处于都市功能核心区与都市功能拓展区相接处以及江南新城腹地的重庆市南岸区长生桥镇,作为主城近郊11个组团中心镇之一,目前正经历着由“城市郊区到主城区”区域性质的根本转变,已基本跳出了传统低效农业的发展模式,正在向现代都市农业方向转型。
一、长生桥镇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长生桥镇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基础和优势
1. 政策优势
长生桥镇是重庆市的中心镇、文明镇、经济百强镇和科技示范镇,也是全市唯一拥有市级美食街的乡镇,在相关政策配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南岸区2013年《关于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意见》中对南岸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进行了整体规划,扶持长生桥镇重点发展广福山生态休闲景观区建设,从而实现长生桥镇现代都市农业的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
2. 区位优势
长生桥镇处于江南新城腹地,距离市中心仅20km左右,而周边的茶园地区是重庆东部城市副中心。目前,茶园地区可通过南山隧道、真武山隧道、慈母山隧道与渝中区、南坪、弹子石等城市核心区直线相通,还可以通过内环和绕城高速快速到达重庆主城其他区域,区位交通条件非常优越。
3. 市场优势
在《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规划的22个大型居民聚居区中,长生桥镇周边就有茶园新城、峡口和鹿角3个聚居区,规划人口约50万~60万人,本地现代都市农业消费需求旺盛,且随着江南新城的发展和周边交通条件的改善,长生桥镇现代都市农业将吸引更多的主城区居民。
3. 自然优势
长生桥镇内的广福山和南山作为茶园地区的“城市肺叶”、“绿色屏障”和“生态高地”, 自然资源丰富。在区、镇的共同努力下,广福山1250亩森林屏障等一系列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使长生桥镇的自然景观资源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发展。
(二)长生桥镇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主要思路
按照南岸区“服务城市、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优化生态、拓展功能”的方针,充分发挥主城近郊优势,通过引进和培育一批集高效、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亮点项目,由点带面,全面推动长生桥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其中在广福建设生态休闲景观区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产业,在南山打造蔬菜产业基地,在凉风建设名优花木博览交易中心,打造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以这些现代都市农业项目为载体将长生桥镇都市农业发展落到实处,实现长生桥镇现代都市农业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
(三)长生桥镇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主要举措
1. 以自然资源为依托,发展广福都市休闲旅游产业
广福山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都市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良好基础和空间。长生桥镇立足广福山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将发展广福都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作为发展全镇现代都市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变自然资源优势为都市乡村休闲旅游观光新优势,为广福山片区集聚人气,从而带动广福山片区相关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广福山片区都市休闲观光产业定位于都市乡野中央公园、重庆都市近郊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地,现阶段主要是加快完成广福片区生态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报送区相关部门审核,解决该区域科学发展的定位依据问题。
2. 以园区建设为重点,服务现代都市农业精品项目
长生桥镇坚持把服务好现代都市农业精品项目作为推动全镇现代都市农业提档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从长生桥镇周边街镇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情况看,周边各乡镇都培育和打造出了现代都市农业精品项目。长生桥镇要想在全区乃至全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竞争中亮出特色,就必须要有适度规模的精品都市农业项目做支撑,以实现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
3. 以结构调整为导向,打造现代农业特色产业
长生桥镇作为南岸区传统的农业大镇,一直具有较好的农业基础,其中南山村蔬菜种植和凉风村名优花木培育,在周边享有一定知名度。南山村成立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种植行业党支部,而凉风村近几年花木种植面积已超过1600余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85%以上,凉风村通过花木产业发展已基本告别了传统低效农业。以经济结构调整为导向,在南山村依托国家移民后续扶持资金项目,引入大型农业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村民”的合作方式共同建设南山村1000余亩高端蔬菜基地,将其打造成为集观光、教育、示范、生产为一体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提升南山村蔬菜产业整体形象。
二、长生桥镇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中的主要问题
长生桥镇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过程中,得益于自身在区位、市场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资金、市场和人才方面都不存在突出问题,均可由市场自发进行调节。长生桥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其实质就是都市农业用地的保障问题,而都市农业项目用地能够得到保障的核心就是要完善区域规划和现行土地利用制度:
(一)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相关农业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不仅没有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有时反而制约了部分现代都市农业项目的落户和发展
一是长生桥镇各村目前缺乏经依法批准的村级规划,造成各村域内的现代农业项目开发用地随意性较大,各项目之间缺乏统一的布局规划,导致现代都市农业项目之间很难形成合力;二是由于缺乏依法批准的村级规划制约,长生桥镇农村地区的村民居住点存在面积过大、布局分散、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使得都市农业项目在这些区域内的落户成本被大幅度提高,严重制约了一些都市农业项目的落户;三是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现行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在2013年重庆五大功能区域明确后,于2014年4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深化调整,但长生桥镇周边区域的农业土地综合利用规划还未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现代都市农业项目土地利用制度僵化,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规模化经营成本高
一是土地流转规模比较小,农业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利用非常困难,由于现有农业土地都是在土地确权时以地块分割的方式一次性承包到户的,且有30年不变的土地政策,使得在引入大型现代都市农业项目时容易受到用地规模的限制;二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够规范,在长生桥镇已发生的村民土地流转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在村、镇进行备案,甚至相当一部分是在“熟人”之间进行流转,没有正式书面流转合同,只有口头协议,使得在引入一些都市农业项目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矛盾纠纷,进而影响都市农业项目业主投资的积极性;三是土地权属还不够清晰,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资产,与其他土地权利的衔接办法还不够明确,使得在目前的土地流转过程中,在农民土地经营权如何进行定价、交易等方面都还缺乏得到各方认可的实施细则,使得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农民和项目业主的利益也往往得不到很好的平衡。
三、长生桥镇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现代都市农业相比于一般传统农业,其在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其能否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是农业项目用地问题能否得到保障。围绕长生桥镇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土地相关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和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都市农业项目土地的保障机制,从而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
(一)完善城市、村镇规划,尤其是尽快完善相关区域的农业发展用地规划
一是建议在《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划分的框架下,统筹编制完善江南新城、茶园新区的城市规划和长生桥镇的村镇规划。在明确长生桥村镇规划后,再通过采取迁村腾地、集中还迁等方式,引导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生活居住向小区集中,从而为都市农业用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使用创造条件,以便于对现代都市农业项目布局进行整体规划和调整,使得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二是建议加强城镇规划的实施与管理,对都市农业土地用途进行严格监管,确保都市农业发展用地规划和城市规划相协调一致;三是进一步优化都市农业土地利用结构,防止城市无序蔓延。
(二)规范和完善集体土地流转程序
一是健全区、镇、村三级全覆盖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重点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土地流转服务的体系建设;二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和完善土地互换、转包、出租、反租倒包及入股等土地流转模式,引导农村土地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的有序流转,为引进大型现代都市农业项目创造条件;三是探索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的新模式,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宅基地等非耕地置换、耕地占劣补优等方式解决承包地中的细碎化问题,为都市农业项目土地的规模化流转创造条件。
(三)探索都市农业撂荒和闲置土地的镇村代管机制,支持现代都市农业项目发展
建议在具备相应条件的村社探索建立流转土地“蓄水池”,通过综合利用国家现有土地政策,以村为单位集中建立一个都市农业土地“蓄水池”,用于支持引入的现代都市农业项目。土地“蓄水池”中的土地主要来源包括集体未发包土地、孤寡村民退包土地以及部分村民自愿交由村镇代管承包地,对于自愿退包和将承包地交由村镇代管的村民,建议参照重庆市发改委《关于改善“四山”管制区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意见》对村民进行适当补助,力争使村集体土地“蓄水池”面积达到该村土地总面积的5%~10%之间,这样在引入和建设现代都市农业项目时可以用这部分土地进行灵活调节。
作 者:重庆市南岸区长生桥镇镇长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