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支秃笔能扛鼎 一片丹心不染尘
——记联坛“十老”之赵云峰先生

2015-05-28傅海青

对联 2015年7期
关键词:私塾国学

●本刊记者 傅海青

赵云峰先生开心地展示自己的玩偶。

(接上期)

一丝不苟评联的赵老

赵老虽然年事已高,但在全国性楹联大赛中,主办方总会请他这位权威出山,担任评委或主任评委。如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楹联学会等八个单位1988年联合向海内外举办的“环宇大团圆迎春征联”、2009年全国五岳杯征联大赛、2010年翼彩五台山大型文化活动全国楹联征集等全国性的重要活动。在翼彩五台山大型文化活动中,赵云峰和饶宗颐、冯其庸、南怀瑾、叶嘉莹等同为特约撰联学者。20多年来,全国各个省市每年都有多次的大规模征联活动,赵老都是特约主评,所有应征稿件都要经他预先全面审读把关。

1997年,武则天故里山西文水县曌酒厂面向全国征联,时任县委书记李留澜出上联:

碑印日月空,壶印日月空,历来帝乡系酒乡,若是名不当四维,岂证古今唯一曌;

三个多月时间,共收到2700多副“对句”应征稿。“对句”五花八门,引经据典,生僻字较多。赵老担任首席评委,他用三个月时间全面审读筛选,写出了一篇《曌酒应征联筛选汇报》:“我从2717副应征来稿中,经过数十次反复诵读、详读、比较、筛选,大致进行了十个阶段。即诵读时先选出260多副,然后逐次比较、逐次筛选,由260副逐步压缩到15副。所选联语敬请诸位继续审评,并请在每副后打分,均以十分为准。如有重新挑选的佳联,也请用另纸抄附后面以便共同评定补充,谢谢!”有了赵老的意见,评委们经过酝酿,结合自己的审读情况,集中围绕15副联发表自己的意见,只用半天时间就评出了等级奖。更令人感动的是,赵老在审读时,还把应征联中180多个生僻字摘出来,又根据武后所书《升天太子碑》,把她自造的19个字与常用字加以对照附之于后,使评委们扫清了文字障碍,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多年来,经赵老评选的联作十几万副,每次评联,赵老都极端认真,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方能完成初选。他仔细阅读每一副联,然后层层选拔,将入选的联作一一剪下来,一条一条摆开,分类排队,一次又一次比较排列,最后定出等级奖。然后用A3纸制作一个表格,用尺子打好格子,列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再将自己剪出的对联分别用浆糊粘贴进相应的奖项中,最后他再将这个贴满小纸条的表格拿到复印店复印。复印出来的表清晰明了,需要特别标注的地方再用红蓝铅笔一一标出。有几个评委他就复印几份,评审会上提供给各位作为参考。赵老经常以一当十,从初评、复评到终评,他全程参与。在他的陋室中,夏日挥汗如雨,冬日摩拳擦掌,他如老牛一般,不用扬鞭自奋蹄,为中国对联事业的发展辛勤地耕耘着。凡和他相处过的人无不感慨他敬业乐群的奉献精神。

他在给联友的信中写道:“由于职业性质,我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不管是哪一家征联,我都会一丝不苟去做,这也是一种敬业精神吧!话说回来,我的这个评审意见仅仅是一家之言,只作为一个引玉之砖,由大家评议。”评委们总会参照赵老的意见展开讨论,即使否定了他的意见,他也毫无抱怨。

由于经常担任全国征联评审委员会评委,赵老很少参赛,只有他不担任评委时才应征参赛。共参赛三次,一次是1981年《羊城晚报》向海内外征稿,六七万份应征联中,他的联得票数遥遥领先。第二次是《团结报》向海内外征联,他的联也获了奖,还被湖南人民出版社择优编入《科技台历》中。第三次是北京举办的“京华老字号有奖征联”,他应征为老字号“瑞蚨祥”撰写的一联夺冠。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在小结中高兴地说:“毫无争议的列为第一等。”此项奖金他全部捐献给原籍盂县,作为兴建家乡,修复名胜古迹之用。

1990到1992年《对联》杂志连继三年刊载了《赵云峰对联谈艺录》,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好些年来,他应聘于《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山西政协报》、《太原日报》、《太原晚报》等编审春联稿件。此外,每年春节前,省市电视台或电台,都请他讲解有关春联方面的内容,并制作专题节目播放,得到广大听众、观众和读者的好评。

关注国学传承的赵老

赵老是诗联大家,与诗词联友交往甚多,免不了亲朋好友登门求诗求联,赵老总会乐呵呵地答应,认认真真地完成。每次完成了作品,都要用大红卡纸书写出来,非常郑重地交给求联者。甚至海内外岳氏宗族还托人请他代续宗谱,郭氏宗族也请他撰联,武氏宗族也请他代译宗谱文章。

忙碌中,他最为关心的是国学教育事业。赵老从小读私塾长大,私塾教育为他奠定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2009年,赵老被聘为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后深感肩头责任之重。他大力倡导国学教育。他认为:一个人启蒙时期所受的教育犹如文化母乳,融化在血脉里,滋养其一生。私塾教育是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让儿童在开蒙之初,便将根深扎在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并汲取其精华。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方能流长。这样的教育会影响一个人日后在治学上的气象与格局,以及为人处世的胸襟与境界。民国时期的那一批文化大家,童蒙时几乎无一例外接受过私塾教育。陈寅恪,出身文化世家,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周树人,6岁入塾,12岁在“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先生读四书五经。钱穆,9岁入私塾,熟读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他们早年所受的私塾教育,并没有妨碍他们日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进而成为融通中西的一代文化巨子。

赵老每天关注新闻,关注国学。凡报纸上有关国学教育的信息都要剪下来。他会上网,还学会了用QQ和微信,网上的新闻他也能下载。仅2014年他下载剪贴的新闻就有:太原晚报《“现代私塾”为何悄然兴起》、羊城晚报《体制外私塾》特别报道、腾讯新闻《梧桐山的圣贤梦》等等。

赵老不仅关注新闻,还身体力行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华吟诵学会2010年成立后,遂在全国寻访曾经读过私塾的老人,采录曾流行于各地的汉诗文的吟诵调。2012年7月,吟诵学会的陈琴老师带着几位会员到太原寻访赵云峰老人,辗转来到尖草坪赵老的陋室中。陈琴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古文、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想让赵老先熟悉一下再正式录像。赵老摆摆手说:“不需要。”当灯光摄像开启时,赵老马上进入状态。古文、古诗,五言、七言,他张口就来,一篇接一篇,一首接一首,他口若悬河,用中国式读书方式——吟诵,将汉诗文的平仄音韵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汉诗文已经融进了他的生命,无需预演自成气魄!赵老为中华吟诵学会提供了丰富的吟诵演示。陈琴老师击掌赞叹:我采录过很多文化老人,这样的高水平还是第一次见到!

赵老还为现代私塾提供教学指导,太原止谦家塾的办学人赵阳先生经常来拜访赵老,赵老会详细叙述私塾教学次第,以及教学方法。讲自己童年学习生活的趣事,并提醒赵阳灵活把握尺度,以达童蒙养正。止谦家塾有个孩子随父母移居美国,孩子的母亲坚持让孩子学习中华文化,赵阳送给这位母亲几本对联教材,赵老则附上一首小诗以示鼓励:

典籍须精读,源流远且长。

寰灜如许阔,根祖是炎黄。

赵老关注止谦家塾的博客,看到接受国学启蒙教育的孩子出色的表现,赵老对时下兴起的国学教育充满了信心!他坚信“从小诵读中华经典,打好童子功,将来一定能成才!”

2014年秋,山西首家国学小学——太原龙兴国学小学开学,他为该校题写大门联:

国学乘龙兴,禹甸风光凝国础;

人才期凤翥,晋源根脉蔚人文。

今年年初,欣闻三晋名校康杰中学成立了国学社,他提笔赠联:

是诚科教兴邦,民康国富,作烈士遗志继承者;

更喜桃李满园,人杰地灵,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情趣盎然的赵老

赵老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生活中的凡尘俗事,甚至烦恼事、痛苦事,在他眼中都会生出趣味来。

十年浩劫中,赵老历尽磨难,身处牛棚仍书写寄傲联:

甲平乙平我未平,悬案欤?结案欤?不得而知也;

昨斗今斗明犹斗,文火也?武火也?泰然以处之。

60岁刚刚退休,赵老填词《凤楼春》以毛遂自荐:

在下赵云峰,花甲新翁,貌犹童。半生庸碌愧雕虫。杏坛惯设诗筒,迭与吟俦相唱和,其乐融融。

喜三中,浩荡春风,迎来伯乐,凭辕盐阪,艳传冀北群空,我纵菲才。愿陈八字表愚忠:发挥余热,力树新功。

1993年6月1日,他领了一个不锈钢新茶壶回家,全家人都很高兴,因为旧壶用了十几年早该退休了,妻子换上新壶煮水,不料新壶是漏壶,一上火,水珠就从壶底渗漏出来。赵老笑吟《漏壶新咏》:

雅似迎宾请入厨,玲珑小巧喜如珠。

谁知底部涔涔湿,不锈缘何是漏壶?

虽已90高龄,但赵老才思敏捷,与国内诗朋联友唱和不断,当年是书信往来,现在是手机短信、QQ聊天。交流的方式更加便捷了,交流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了。2014年,他将唱和的诗联以及彼此交流的内容编辑成小册子《生生之谓易》。书中文人雅士切磋联艺,品味人生的玑珠妙语令人感动,“九旬吟叟赵云峰”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如上海庶出庵主·潮颀七律《六三自寿》:

芒鞋破钵戏红尘,踏遍山川友鬼神。

西去智成无上道,东来悲度有缘人。

迷濛化雨乾坤化,骀荡春风动植春。

媸怪妍妖僧直面,寒征暖战乐心真。

赵老和了《叠韵十首》。其中《一叠》:

心境从来不染尘,空灵剔透最传神。

鸣皋雅胜云中鹤,化蝶翻疑梦里人。

沪上芙蓉芳九夏,汾滨杨柳丽三春。

襟怀坦荡谁堪比,我爱潮颀乐本真。

潮颀在短信中激动地说:“赵老诗意境高,感情深,令人悦目、悦耳、悦心。”潮颀先生将赵老的《叠韵十首》,一日发一首,群发至朋友圈,引起热议。青年才俊渠芳慧回复:“两位吟坛前辈唱和之间见真谊,令人羡煞。赵老诗精品也,欣赏收藏了!”范瑛回复:“赵老功底深厚,是我学习的榜样!”杨生昆回复:“赵老作品品味极高。”还有严伯玉、吴绍先、陶木水、傅洪生等诗友也纷纷叠韵相和,好生热闹!

2011年,赵老88米寿,欣然赋诗一首藉以抒怀:

行年八八益康强,笑对人生韵味长。

万事随缘春自驻,何须海上觅仙方。

这首诗在山西楹联艺术网发出后,全国联界引起强烈反响,短短四个月就收到网友、联家、诗人的和诗300多首,这是赵老人格的魅力,诗艺的魅力!

“不管世界怎样变幻,我心依然”,赵老诗意地栖息于一方陋室。工作累了,他会转动玩具木偶让其跳舞。看着木偶的滑稽表演,赵老如顽童般开怀大笑。赵老的爱好五花八门,会唱歌、吹笛子、吹箫,说世界语、观天象等。他将生活调剂得有滋有味。他认为,善待自己是一种修炼、一种境界,是在通融一切幸与不幸之后方能挥洒自如的“功夫”。

“江上茫茫潮乍起,天边杲杲日初升。”这是赵老咏曹雪芹的诗句,是对才华的欣赏与怜惜,也蕴含着对自我的渴望。

他从容地走着人生之路,如杲杲秋阳,虽不炙热,但永远明媚。

多情重义的赵老

赵老多情重义,是个性情中人。

赵老与妻子姜金凤16岁结婚,相濡以沫走过了70个春秋,可谓风雨同舟、备尝甘苦,伉俪情深,老而弥笃。平时琐碎甚至无聊的生活在赵老眼中都充满情义。他这样听妻子的唠叨:“清晨每爱尔唠叨,欲与播音试比高。我自装聋兼作哑,管她滚滚与滔滔。”他这样赞妻子的厨艺:“锅碗瓢盆韵律敲,最欣阿妹下厨庖。糟糠不厌清醇淡,绝胜豪门臭酒肴。”他这样赞美妻子的德行:“贤淑如卿赞德馨,自求多福自康宁。全家老少皆承泽,伫看人人享大龄。”每次出差在外,他都不忘在电话里与妻子私语几句,以表达思念之情。

每逢结婚纪念日,赵老都要赋诗以抒怀。如《金婚喜吟》:

婚周五十喜添金,信是情深义更深。

风雨同舟真患难,楸枰一局自欢心。

樗材得售诚堪慰,盛世欣逢己足欣。

《钻石婚喜吟》:

六十年登钻石婚,老来相伴更温存。

但求天下人皆健,春满乾坤福满门。

《白金婚喜吟》:

天赐良缘度白金,相濡恩爱海同深。

沧桑风雨浑参透,益信和谐是宝箴。

2010年8月,妻子不幸中暑,终因医治无效,溘然长逝,享年86岁。赵老悲恸欲绝,一气呵成《挽妻凤妹诗(上下平韵30 首)》,署名为:“最最疼爱你的老哥、最最忠诚的老奴金田子泪笔。”以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先、萧、肴等30韵,记叙了他们的婚史、爱情、相依为命的生活,歌颂了老妻凤妹的贤良、勤劳、尊老爱幼的美德,寄托了惋惜、悲痛、无法挽回的深情。从“红拥花栏碧锁窗,青春倩影喜成双。当年闺趣犹历历,夜话挑灯听击梆。”“卿自劳劳任苦辛,持家勤俭冠诸邻。相夫教子人争羡,每一追思泪满巾。”到“觉得何处觅音容,梦里依稀别意浓。衣带渐宽怜影瘦,老夫今日更龙钟。”“夜夜思亲泪已枯,楼头最怕鸟相呼。世间真有来生约,甘愿重新做老奴。”“怜卿驾鹤太匆匆,万语千言未及通。七十年来恩与爱,只今坪上哭秋风。”……字字激情涌动,行行爱意绵绵,令人不忍卒读。

这30首诗,凡读到之人,无不泪下。被诗界誉为“最佳、最美悼亡诗”。

妻子去世后,赵老一直和小儿子相依为命。小儿子照顾着他的日常生活,其他子女也会不时来看望。赵老不忘家训之传承,常常向子女们言及。他在《重温祖训柬寄玉、治二弟并勉幼云、雅云、小云、庆云、贺云、珍云、建云、新云、雁云、兼示晶晶诗》中写道:

吾家自古尚纯诚,养德修身贵力行。

视履考祥明训在,培荣堂里富前程。

岁月静好,赵老常常坐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中,静静回想,漫漫人生,往事如烟,聚散悲欢皆是缘。同龄人都相继去世了,许多是非他不愿提起,许多真情他不忍述说。但若有人触碰,他会情不自已。2015年2月21日,一位中年男子从北京专程赶来拜访赵老,原来这位男士是老友杭席洋的孙子杭琛。上世纪60年代,赵老与罗元贞、杭席洋交往甚密,被誉为“山西诗坛三友”。杭琛向赵老了解其祖父当年的事情,赵老一点点回首往事,感慨万千,说到动情处不禁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纵然亲朋先驾鹤,欣逢盛世享天年。虽“头上光环数十衔,依然一领旧青衫。”但赵不在乎:“年虽九十心犹壮,尚鼓雄风万里翱”活着就好,凡尘琐事,得何足喜,失何足忧?”

严冬时节,赵老每天要画九九消寒图,他说这是中国文人的传统,观天象以察时变。每年春节前夕,他都要揣着AP参加山西省政协会议,参政议政。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心中涌动的永远是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

半支秃笔能扛鼎;

一片丹心不染尘。

这是赵老对自己的总结,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猜你喜欢

私塾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斯诗私塾
趣味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