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与对策

2015-05-27杨晓东高峻峡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微时代思政教育挑战

杨晓东,陈 君,高峻峡

(1.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2.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与对策

杨晓东1,陈君2,高峻峡1

(1.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2.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摘要:“微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渠道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重视“微时代”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变革观念,改进工作方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内容”,打造校园“微文化”,有效地应对“微时代”的挑战。

关键词:“微时代”;学生;思政教育;挑战;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硬件与软件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智能手机这一新型移动平台已经成为接入互联网的主要工具。在软件层面,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社交软件、社会平台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已经成为学生接受信息、表达情感、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1]。“微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面临传统互联网发展挑战的同时,又面临着新的环境变化的冲击,如何面对“微时代”的挑战,已经成为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微时代”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微时代”的概念

“微时代”首先是一个技术术语。第一个特征是信息平台的移动化、便捷化。传统的信息平台是个人计算机,随着微电子技术与通讯技术的进步,更为小型化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便携平台成为网络信息的新工具。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2014年上半年,中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保持持续的增长,从81%上升到83.4%,增长了2.4年百分点。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为巩固[2]。“微时代”的另一个特征是微博、微信、Twitter、Facebook等新型网络交互软件的兴起。新型网络交互软件除了具有传统网络传播工具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外,其操作更加方便、内容更加简洁、个性更为鲜明。其发展呈现出多方竞争的格局,功能融合、整合趋势明显。

2.“微时代”与当代学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深深地渗透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中。当代学生作为受互联网环境影响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精神世界与人际交往方式相对以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

据统计,青少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86.3%,高出整体网民手机上网比例5.3个百分点。在微博、微信等交流沟通类应用平台的参与人群中,青少年占有更高的比例。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青少年中微博的使用率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类型多样的交流沟通类应用,可以实时发布文字、语音、影像,可以在任何地点、时间发布相关信息,已经成为90后学生最主要的网络交流平台。

二、“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微时代”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环境

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现实的环境中展开的,新兴科技的进步与新兴的思潮往往发端于大学,以微博为代表的新网络媒体正悄然改变着生活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更加复杂多样,思想教育工作传输的是社会的主流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舆论环境更为多变,舆论引导与监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微博、微信的出现,又形成了一个新的传递信息的公共舆论平台,本身同时具备信息发布与传播的功能,而且易在短时间引起高度的关注。虚假、不良信息容易在短时间通过微媒体进行扩散,产生的社会舆论与后果更加难以控制和预料。

2.“微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直接影响到效果。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内容多来自于权威、官方渠道,无论从课程的教材载体,还是平时教育中树立的典型,教育的内容具有可控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具有特定内容的教材和教育对象,进行集中的、持续的教育,以期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4]。“微时代”新型便携式移动平台使信息获取与交互更为方便。微媒体工具的出现,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丧失了教育内容的优势,学生通过微媒体可以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信息,微媒体信息传输、扩散的速度、渗透力远远强于传统媒体,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的信息量往往要少于他们教育的目标,更无从了解学生的需求。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难以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同时,微媒体所传播的内容更是良莠不齐,正能量内容无法占领学生的头脑,“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将是无从谈起。所以,“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新迫在眉睫。

3.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提出了挑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校园是教育的主阵地,在“微时代”,高校课堂已经不再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正在丧失。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题报告、主体班会、社会实践等途径来完成,通过特定的时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为直接,更容易产生共鸣。“微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实时的信息传输速度,各种各样的信息无时无刻地都在影响学生,传统的面授式、感召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无论从渗透力,还是信息容量上都远远不及微媒体[5]。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相对于学生占有更多的信息量,在微时代,学生通过微媒体可获取海量的信息,对传统教师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而教材体系的更新滞后难以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加之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趋势,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控者,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者的角色日益弱化。

三、“微时代”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重视“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新趋势,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模式

首先是重视“微时代”新信息传播的新趋势,以及信息传播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微时代”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交流与人际沟通的方式、文化表达的方式,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高校首先要重视新的变化趋势,尽快适应“微时代”的变化趋势,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打破信息主导者的传统思想,与学生分享信息,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是主体,信息的传输是单向流动的。“微时代”打破了传播的双向垄断。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由灌输型向渗透型、引领型转变,允许多元化的思想存在,允许存在分歧、争论,通过开放、平等的交流与争鸣,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2.有效掌握微时代新媒体工具,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平台

即时通信工具的快速发展,交互软件的功能更全面、多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积极地去掌握新的平台与交互工具并熟练地运用,才真正把握“微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加强微媒体内容建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前提是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针对性地搭建内容平台,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应积极、主动地运用新型交互平台与工具,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微博、微信公共平台,积极地抢占阵地。首先,开通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以当前关注的焦点问题设置相应的专题版块,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开放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其次,积极主动地在微博、微信平台上,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展互动,进行开放的交流,引领正确的观念。第三,根据微媒体发展的最近趋势,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将新型媒体工具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积极开设微媒体的应用课程,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更为开放的交流,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自主性与参与意识,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生活、互动的本质特征,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活动力和原生动力[1]。

3.努力加强校园的“微文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

校园文化是高校品牌形象的重要依托,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能够辐射当代社会的内涵和主流取向,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6]。“微时代”是网络与通讯技术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新兴传播技术引发社会诸多领域的变迁,当然也包括校园文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只能通过打造健康进步的校园文化,才能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袭,通过良好的文化氛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积极健康的主流校园文化,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在其人生发展轨迹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为明显,影响时间也更为久远。面对“微时代”的冲击,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祖文成.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4,(7).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7月)[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11-12.

[3]童卫丰.“微时代”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4]杨立淮,徐百成,“微时代”学生思政教育的应对[J].中国青年教育,2011,(3).

[5]李华琼.微信时代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5).

[6]吴衍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12).

(责任编辑:侯秀梅)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2-0096-02

作者简介:杨晓东(1971—),男,黑龙江鸡西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思政教育和教育管理研究;陈君(1977—),男,吉林松原人,副教授,博士,从事思政教育和国际问题研究;高峻峡(197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教育管理和思政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以网络为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12D004)

收稿日期:2014-12-15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5.02.037

猜你喜欢

微时代思政教育挑战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