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亮剑:全面抗战时期的张震
2015-05-27◎刘波
◎刘 波
他,从领导一小块根据地,到开创全国著名的19块著名的根据地之一,在敌后的华中把一支数百人的游击队伍,壮大发展到拥有数万人的能征善战的劲旅。
他参加了抗大第二期的学习,果敢、细致、热诚,善于训练部队和指挥部队攻坚,在抗日战争战场上屡建奇功。
他就是后来成为国防大学校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
1937年5月,湖南平江籍红军战友在延安抗大合影。中排左三为张震、左四为苏振华,后排左三为钟赤兵,前排右二为赖毅
铸剑抗大
西安事变后的1937年2月上旬,张震正准备到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去当军政联络员,总政组织部通知他到抗大学习。他兴冲冲地到延安报到。
张震进的是抗大第二期,这期是1月21日开学的。由于入学晚,他错过了开学典礼。他听同学讲,开学典礼上,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亲自给学员们讲话,说:“抗大像一块磨刀石,把那些小资产阶级意识磨个精光,把自己变成一把雪亮的利刃,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去创造新社会。”张震听到同学的转述后,不禁热血沸腾。
抗大第二期学员,共招收了1362人,编为14个队,其中第一、二、三、四队大多数是红军的军、师、团干部。张震分配到第二队学习,任第三组组长,全组有10余人。二队队长是当过红四方面军参谋长的倪志亮,党支部书记是谢富治,后由萧望东接任。
每天早上,张震在嘹亮的军号声中起床,到延河边出操。他和另3名同学睡一铺大炕,内务很整洁。他和同学相处融洽,每到发津贴费,大家便相约到延安的饭馆中改善一下伙食。5月,张震与平江籍的同学苏振华、钟赤兵、赖毅等相约,一起在延安的照相馆合了张影,留下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照片上题“长征的我们于延安摄影”。
抗大为学军事的学员安排的军事课有制式教练、地形学、排以下战术训练、工程学等,教员也有学员兼的,如谭希林、李东朝、王智涛等;政治课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哲学等,教员有罗世文、张如心、徐梦秋、艾思奇等。张震很喜欢听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课,还自己掏钱买了一本《大众哲学》。
在抗大,张震聆听了毛泽东和党中央许多领导人的讲课。当时,毛泽东住在凤凰山,在百忙中常抽出时间来抗大讲课,他讲的《辩证唯物主义》从4月一直讲到7月卢沟桥事变,累计达百余个小时,毛泽东出身师范学校,深谙教学法,采取启发式、研究式,讲课就如谈心一般,令人倍感亲切。张震原以为唯物论、辩证法很深奥,听课之后,茅塞顿开。在中央领导人的课中,张震还喜欢听朱德的课。
张震在学习期间,参加了批判张国焘错误的斗争。4月下旬的一天,二队学员把张国焘找到教室里,你一言我一语地批判他,揭发他分裂党、分裂红军,杀害旷继勋、曾中生等人的阴谋。张国焘听后,一言不发地走了。
7月7日爆发的卢沟桥事变中止了张震的学业。抗大将在校学习的军事干部编为一个队,随时准备开赴抗日前线作战。队长是杨得志,张震先为八班班长,后被选为队党支部书记。17日晚,张震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他立即到中组部报到。到中组部后,张震见到了彭雪枫,原来是彭雪枫点名要张震随他去太原开展特殊工作。后来,张震化名“中天”,以八路军总部少校参谋的身份,负责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的联络、接待工作,并兼任办事处总务科科长。
开辟鄂豫皖抗日根据地
1938年2月,张震奉调河南省确山竹沟,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参谋长,在军事部部长彭雪枫的领导下,负责组织训练抗日武装。
张震等人通过调查,得知豫南有两支土匪部队“段团”“安团”民愤极大,于是以彭雪枫的名义,请“段团”官兵吃饭,机智地解除了他们武装,将原系裹挟入伍、愿意抗日的人员,改编入八路军。“安团”也被张震的战友周俊鸣解决。张震还广泛动员群众参军,办教导队招青年学生,部队迅速成长壮大起来。除组建了八路军四支队八团外,又于9月在竹沟成立了游击支队,后游击支队与另两支部队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游击支队成立之初,仅4挺苏式转盘机枪,1支捷克式步枪,其余均为土造步枪。
9月26日,游击支队在窦楼与日军突然遭遇。狭路相逢勇者胜。张震下令:敌人不到跟前不得开火。战斗中,他突然左腿中弹受伤。为不影响士气,他毫不声张,不顾伤痛,一面亲自架着一挺苏式转盘机枪向日军开火,一面指挥一大队正面阻止敌人。彭雪枫令二大队向敌左侧猛烈突击。日军被打得阵脚大乱,慌忙把尸体、伤兵抬上汽车,狼狈逃窜。此战击毙日军10多人。
11月,游击支队在睢(县)杞(县)太(康)挺进,在这个“三里一司令、五里一队长”的地区,广泛开展统战工作,促成了各路武装与新四军的合作关系。部队解决了给养,扩充了兵员,并开办了随营学校,培养军政技术干部。年底,张震决定继续东进徐州附近地区。1939年元旦刚过,张震等收到毛泽东、王稼祥的电报:“你们在豫皖苏地区开展常规战争,创立根据地的计划是很对的,并已开始获得成绩,望放手去做,必获大效。”
1月8日,游击支队初入亳州,即在芦家庙战斗中,歼灭伪军300多人,在皖北声威大振。
游击支队进驻永城后,遇到了严重的春荒,由于根据地尚未建立起来,加上建制不断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变动,军需归属不明确,支队经济陷入困境。在最困难的时候,负责后勤供应的同志向彭雪枫和张震报告说:“‘金库’里只剩下1元5角钱了。”部队不得不将在永城胜仗中缴获的10多匹马卖掉,解了燃眉之急。当地群众看到部队虽然极为困难,却秋毫无犯,感动地称赞游击支队为“天下文明第一军”。
张震等率领游击支队,东征西讨,建立了永城敌后根据地,开辟淮上根据地,有效解决了财政问题,壮大了队伍,支队发展到5000余人。1939年9月,支队在涡北新兴集举行纪念东征一周年大会。这一年支队歼灭日伪军6000余人,缴获枪支1700余支。回顾东征战绩,张震在《周年回忆》中总结了自己对开展平原游击战的若干心得:
只要积极进攻、争取主动、用劣势的武器是可以战胜装备优势的敌人的;敌人向我进攻时,我们不但要一夕数迁,迷惑敌人,而且要迂回到敌人的侧背去打击敌人,箝制敌人;组织战役时,不但要注意敌我对比,地形条件,更需要注意计算时间(接敌时间、战斗时间、援敌到达时间);改造地形(挖路修工事),加强群众工作,造成人山人海,这是敌人无法战胜我们的力量……
1940年2月,游击支队改为新四军第六支队。这时,队伍已达1.7万人,活跃在东抵运河线、西依黄泛区、北靠陇海路、南跨涡河的广大地区。这时,包括皖东北、睢杞太等在内的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已经建立起来。
战斗间隙,部队开挖了从永城李寨到涡阳新集的排水沟,长20余里,解决了当地多年的涝灾。老百姓深为感谢,在沟旁树碑将该沟取名为“新四沟”,并镌刻了对联:“前引前导与五亿袍泽谋乐利,耐苦耐劳为三区广众造腴田。”
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重心移至华中。为巩固华中,中央派出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南下,与第六支队会合,共同对付顽军。6月,两支部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张震任参谋长。7月,按照中原局“向东发展,向西防御”的部署,两军再度分开,彭雪枫部仍为第四纵队。8月,八路军第四纵队完成了第二次整编,下辖四、五、六旅,加上纵队特务团、直属队、抗大第四分校,共计1.7万人,张震任纵队参谋长。
11月6日,日军第十三独立混成旅团及徐蚌地区日伪军5000余人,汽车70辆、坦克20余辆,在飞机掩护下,沿宿(县)蒙(城)公路西犯涡阳、蒙城、太和等地。为支援国民党友军,张震等四纵领导决定在宿蒙公路上打一个防御阻击战,以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战场选在蒙城以北的板桥集。17日,日伪军进入伏击圈,被八路军战士的手榴弹炸得死伤狼藉。几架敌机飞临板桥上空,疯狂地向八路军阵地投掷炸弹。四纵的机枪手利用敌机超低空俯冲的时机,组织交叉火力,击落敌机一架。四纵采取运动战,在两天的激战中,共毙伤日伪军千余人,击毁汽车、坦克10多辆。日伪军只好向北撤去。
此战震动了华中敌后,连国民党第一战区也表示钦佩和嘉奖。张震和彭雪枫战后来到板桥集敌机残骸前,欣然合影留念。这架飞机机号是385,系昭和十四年(1939年)二月新制造的轻型轰炸机。
1940年11月,张震(左)与彭雪枫在日军飞机残骸前合影
豫皖苏反顽斗争
皖南事变后,八路军四纵改为新四军第四师,张震任参谋长兼淮北军区参谋长。
四师主力在3个月之久的反顽斗争中,基本完成了“向西防御”和阻止顽军东进苏北与北上山东的战略任务。但部队在日、伪、顽的夹击下,3个主力团都遭受严重损失,根据地急剧缩小,部队十分疲惫,弹药缺乏,处境非常困难。新四军军部于1941年4月25日来电,指示四师主力脱离津浦路以西地区,进至皖东北,创建根据地,阻止顽军东进。彭雪枫、张震遂率主力移师路东。
为总结这段惨痛的教训,张震撰写了《三个月来反顽斗争在军事上的初步总结与今后任务》的报告,分析反顽斗争失利的原因:主要是高估了敌顽矛盾,放松了自己的戒备;部队缺乏反顽斗争的经验,也缺乏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以过去的老办法来对付顽军已不适用;游击战争是流动的,不是在一条固定的战线上,要灵活地实施机动与转移、集中与分散。
对路西遭受的失败,领导人都不诿过。彭雪枫主动承担了全部领导责任,而张震则向陈毅军长说:“作为四师参谋长,我在津浦路西反顽斗争中也负有责任,自己的能力与职务的要求不相称,好比是拿黄牛当马骑。”陈毅笑着说:“不管怎么讲,黄牛能当马骑,也是一头好黄牛呀!”自此,张震全力辅佐师长屯兵淮北,整训部队,厉兵秣马,争取早日打回津浦路西去。
11月中旬,苏皖边区党委派张震前往宿东,召开宿东抗日武装联席会议。19日晨,张震在睡梦中突然被部下叫醒:“104快走!敌人来了!”原来,日军接到汉奸密告,组织百余人的队伍乘数辆汽车奔袭会议地点盛圩子来了。警卫连与日军近战拼杀,展开了肉搏战,24名干部战士为掩护张震、宿东地委、游击支队机关转移而牺牲。张震带着通信班,且战且退。
1941年秋,张震奉上级命令,兼任抗大四分校副校长,多次到学校给学员上课,修改教材,指导演习。
1942年,淮北根据地由于日寇反复“扫荡”“清剿”,加上国民党的封锁,进入了十分困难的时期。为渡过难关,淮北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移兵就食。张震协助彭雪枫、邓子恢等率部挫败日伪军1942年的冬季“扫荡”。在33天的反“扫荡”作战中,四师部队两袭马公店,三打金锁镇,围攻泗县城,坚守朱家岗,破击泗灵公路,33天中打了37仗,共歼日伪军700余人,粉碎了敌军合击四师主力、“蚕食”根据地的阴谋,巩固和扩大了淮北抗日根据地。
1943年春,顽军韩德勤亲率第八十九军、独立第六旅、保安第三纵队等部,西渡运河,深入淮北抗日根据地中心,企图在洪泽湖畔建立新的反共基地。为打击韩部的嚣张气焰,张震等四师领导率部发起了山子头自卫反击战役。此役,生俘了韩德勤及其参谋长吕汉劲以下千余人,摧毁了顽总指挥部、独立第六旅、保安第三纵队。
韩德勤被俘后,态度十分强硬。为争取韩部与新四军合作抗战,张震等领导决定按照陈毅指示,将韩德勤及其部分人枪送回。临别,韩德勤表示:“以后绝不跟新四军搞磨擦了,即使是王仲廉东进,我也要制止他反共!”
粉碎了顽军的进攻,淮北根据地避免了两线作战,1943年顺利地展开了反“蚕食”、反“伪化”的斗争,张震等人指挥部队全年作战1580次,毙伤伪军4000余人,俘5800余人,拔除据点36处,从日伪手中夺回了13个区72个乡约1.1万平方公里的失地。
1944年8月15日,四师在张震等领导的指挥下誓师西进,至11月初,共歼灭日伪顽军1.3万余人,恢复和发展了路西1.3万平方公里的地区,解放人口250万,胜利收复路西。11月16日,张震被任命为第十一旅旅长兼淮北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同时仍任四师参谋长。就任后,他大力发展地方武装,开展军事练兵。
华中攻势作战
1945年2月初,宿县地区日伪军来犯,企图扩大“伪化”地区,破坏新建抗日民主政权。张震向师部建议予敌回击,由师部统一组织行动。师部十分赞成,并下令由张震、吴芝圃负责统一指挥十一旅与九旅行动。
2月5日,张震率三十一团和骑兵团抵达永宿公路的要冲五铺地区。他经过勘察,决定先打掉设在五铺的这个敌重要据点。敌据点很坚固,鹿砦也很厚,周围筑有碉堡、岗楼多座。张震指挥工兵,经过5个小时破障,突入敌据点。
2月9日,张震与九旅旅长滕海清决定采取围点打援法进攻二里圩据点,由九旅负责攻,十一旅负责打援,轻取二里圩和援敌。第二天,张震又指挥部队,采用步炮协同攻打曹圩子据点,仅10多分钟就突入据点,全歼守敌。16日,张震在指挥阻击伪军郝鹏举部2000余人的战斗中,被一颗子弹击中右臂。他不顾伤痛,继续指挥部队攻击,最终打垮了敌军。
3月上旬,日伪向永商亳地区“扫荡”,张震抽出两营精兵,夜袭驻董楼的伪军第十四师一个营。17日,守敌被全歼。这次夜袭,先机制敌,打乱了日伪军的“扫荡”部署。
5月8日,德国法西斯投降,张震大为振奋。他知道,这意味着日本法西斯的末日即将到来。不久,师部决定:由十一旅为主,采取攻点打援的办法,发起宿南战役,歼灭伪十五师。宿南战役,历时两个多月,张震指挥部队打了3次大仗。
第一仗在任集,是围点打援、一举多得的典范之作。5月22日凌晨,张震率三十一团和骑兵团发起攻坚作战,经两小时激战,击毙伪十五师特务三团团长任亚航以下百余人。接着,东面伪十五师五十八团5个连来援,张震事前已令九旅二十七团在其必经之路伏击,将援敌全部包了饺子;闻讯从北面赶来的敌伪十五师五十七团的4个连来援,张震命骑兵团出击,将敌大部歼灭。
第二仗在袁店集。6月24日,张震令二十四团对伪十五师五十九团据守大小圩子的一个营发起攻击。很快,部队在机枪掩护下,突破鹿砦,发起冲锋,突入大圩子。接着,二十四团对守在工事更加坚固的小圩子之敌,展开政治攻势,通过战场喊话,利用敌军心动摇之际,占领了炮楼。该部敌人全部投降。
第三仗在界沟。根据掌握的情报,界沟守敌将要撤退。于是,张震派姚运良副旅长先率骑兵团,向界沟逼近,伺机歼敌。7月1日,张震指挥发起拔点战斗,部队攻占四面的碉堡后,守敌成了瓮中之鳖,全部投降。
至此,历时两月的宿南战役,在张震指挥下,胜利结束。宿南战役收复了9500多平方公里失地,解放人民20余万,使淮北路西根据地的8个县完全连成一片。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根据地内的日伪军拒绝向新四军投降。不降就打,张震奉令率十一旅攻打永城县城,敌3个团分三路来援,张震于是放弃攻城,改为围城打援,击溃了援敌。10日后,再次攻城,部队对东门的攻击不顺利,一度攻入城内,又被反击出来,张震于是令部队调整部署,主攻西门,一举突入城内,随即全歼守敌,解放了永城。
受此胜利影响,永城西面的酂城,守敌伪十八师师长杜新民准备起义。他派人送信给张震,说邢剑五等两团尚能控制,但还有两团把握不大,问是否能推迟起义时间。张震派人转告他,起义时间不变,只要坚决行动,就一定能够成功。随后,张震率十一旅和萧县独立旅前往宋庄,策应杜新民。9月21日,杜新民率所部4000人起义成功。
至此,张震胜利结束了8年抗战的战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