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和中外运长航将有什么故事
2015-05-27李晓川
本刊记者 李晓川
虽然到目前为止,双方重组似雾里看花,不过从各方面信息来看,也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航运界近年来局势动荡,国家层面、市场层面以及企业层面的动作都不少。有意思的是,或许是为了规避股市风波,企业捂住消息开展新行动的情况也被外界调侃成业界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当事企业越是回避什么,就越是要发生什么。最近,这条不成文的规则或许将再次得到印证。
日前召开的2015年国际海运(中国)年会上,发生了一件趣事:接连出场的招商局与中外运长航的两位高层在演讲主题上“意外”撞车。对此,接在招商局集团副总经理苏新刚之后发表演讲的中外运长航副董事长宋德星还幽默地做了“解释”:演讲主题的不谋而合,好像两家企业之间真的“可能会发生些什么”。宋德星看似轻松的“玩笑”,却让本就敏感的业界对招商局与中外运长航的整合多了几分猜测。
11月13日晚间,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外运发展发布公告,证实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正在筹划战略重组事宜。公告称,公司接到中外运长航的通知,中外运长航正在筹划战略重组事宜,该事项的细节尚未确定,且需要获得国资委及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中外运长航作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可能发生变化,但国资委作为公司最终控制人不会变化。
11月16日,中外运长航集团旗下三家上市公司中外运航运、中外运股份和外运发展发布公告称,接到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的通知,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正在筹划战略重组事宜。记者从可靠渠道获悉,中外运长航集团所筹划的战略重组事宜正是与另一家央企——招商局集团的重组。
航运央企重组再添新成员
中远集团与中海集团的重组事宜还在继续,国资委旗下另外两家航运央企中外运长航集团和招商局集团的重组事宜,却已被相关人士证实进入计划日程。
公开资料显示,中外运长航集团业务涵盖物流、航运、船舶重工等相关业务,是中国最大的综合物流服务供应商。截至2014年底的资产总额1091.22亿元,营业收入为967.4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7.7亿元。招商局集团的业务覆盖范围广泛,涉及航运物流、金融和地产等多方面。截至2014年底,招商局集团总资产6241.58亿元,管理总资产5.35万亿元,净资产2614.77亿元,201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32.75亿元,利润总额336.83亿元。
梳理两大集团的业务范围,招商局与中外运长航业务重叠的部分并不多;招商局集团目前资产总额远高于中外运长航集团,利润总额也十倍于中外运长航集团。记者就重组事宜的最新进展与媒体报道向招商局与中外运长航相关人员求证,均未获得官方正面回应。
虽然到目前为止,双方重组似雾里看花,不过从各方面信息来看,也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招商局主打产品优势,中外运长航主打地域优势,两者联盟国资委应该也乐见其成。近日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海事展上,一位靠近消息源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整合事宜以招商局为主导,中外运长航为辅。其他保密。”还有传闻称,中外运长航被外界解读为重组事宜的推动者,甚至,中外运长航集团董事长赵沪湘曾长期在招商局集团工作过也被当作此次重组事宜的利好。
那么,情况到底如何?一位接近中外运长航的人士对记者表示,中外运长航未来可能被并购成为招商局集团下二级公司,失去行政级别。如果重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中外运长航则是在积极求转型、求自救。作为近年央企整合的失败案例之一,2013年中外运长航出现百亿巨亏,2014年旗下上市公司长航油运因连续四年巨亏,成为首家从A股市场退市的央企。而对于整合的其他方面产生的内耗不止,则使中外运长航白白损失了最好的机遇。
“与招商局集团的重组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给中外运长航一个更好的出路,因为在目前的整体形势之下即使公司内部理顺资源也未必能够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之下扭转颓势,但与自身业务板块有互补的招商局集团结合,则有望盘活资源,这对双方来说可能都是好事。”上述接近中外运长航的人士继续补充表示。
尽管招商局与中外运长航之间的重组事宜稍微晚一些,但业内人士却普遍认为相比中远和中海集团的整合要顺利些:一方面,有一家集团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招商局集团的商业视界、国际视野较为开阔,重组阻力较小。
1+1>2从何说起?
无论如何,效益是检验重组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1+1>2是所有人期待的结果,否则,就是不及格,甚至还会面临更为严峻的后果。然而,对于未来,谁又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呢?因此,对于两大集团之间的重组,业界也有多种不同的观点。
“这两家央企都是国际化氛围比较浓厚的公司,两者的资金、技术与管理若能通过重组有效糅合到一起,实现资源综合性互补整合。”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斌认为,招商局兼并中外运长航形成新央企前景乐观,“两个集团兼并重组将会成就一个涉猎广泛、拥有多元产业链的巨无霸央企,业务包括能源运输、航运服务链条、物流板块等。在新的经济条件支持下,互联网+、‘一带一路’政策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届时,新央企实现1+1>2,形成一个上万亿的大公司也并非不可能。”
与看好两个集团的兼并重组的观点不同,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徐剑华对则对重组结果比较谨慎:“一方面,招商局和中外运长航的业务重合之处不多,兼并后新央企面临业务面广、现有业务取舍难以权衡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大不等于强,合并带来的巨型公司常有低效率和磨合在所难免。据业界六年(2009~2014年)的财务信息,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国有企业赚钱能力不如民企,为什么?国企的问题也不是兼并、重组等就能解决的。不仅如此,中外运长航重组的前车之鉴仍然警示业界,如今,重组公司再重组,国企兼并若没有让人信服的理由,业界也不会买账。”
相对于集团层面兼并的模式,徐剑华教授还指出:“两家企业走专业领域重组这条道路的风险相对较小,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并且,专业资源的重组,对提高公司在相关领域的市场集中度有正面影响。以物流行业为例,目前我国在航空物流、航运物流领域的市场集中度都不高,市场分散的后果是国际话语权不行,物流运价走低及竞争力薄弱,不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正是,抛开两大集团的重组事宜不谈,双方在专业领域的合作倒是红红火火。航运领域,2014年8月11日,招商局集团旗下的招商轮船就与中外运长航集团签署VLCC船队合资合作框架协议。随后,双方宣布在香港设立“中国能源运输有限公司”(“China VLCC”)。截至2015年8月7日,据招商轮船公告称,China VLCC运营的油轮已达35艘,VLCC订单10艘。地产方面,2014年底,招商地产与中外运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将发挥各自在土地资源和城市综合开发运营方面的经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2015年9月份,中外运长航与招商地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手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共同开发在上海的相关土地资源。
“事实上,在业务层面合作就已经是在试探两家企业重组的可能性了,这也是央企整合的一种新思路,不一定追求一步到位的资产整合,也可以从业务板块的合作开始,”一位接近国资委的人士表示,“如果业务层面合作比较顺利,最起码保证了集团整合的良好基础。”
目前,招商局与中外运长航两家公司旗下上市公司均未停牌,而据外运发展公告显示,“上述战略重组事宜将不会对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构成重大影响,目前亦不涉及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的事项”。业界人士猜测两家公司是先从集团重组,然后再上市公司重组的顺序。
物流、航运一个都不能少
在2015年海运国际年会上,招商局副总经理苏新刚表示 ,“一带一路”战略将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一体化进程,并为海运业走出困境、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希望,特别是港航物流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招商局集团将围绕“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继续完善全球港口网络布局,着力打造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运船队,建设联通“一带一路”的物流大通道,同时依托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海运业务创新。
作为重组事宜的另一方,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宋德星表示,当前航运市场的最大亮点就在于“一带一路”建设。由于“一带一路”建设着力点之一在于互联互通,所以需要用物流化的思维来应对,应通过物流网络的贯通和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来实现航运自身的价值。
两大集团的业务重组将增加两大集团在物流、航运领域的规模效益,增加市场份额,提升运营效率。
安信证券分析师姜明也曾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外运长航与招商局集团在散货、物流业务上最具协同效应及整合基础。从现有信息了解:两家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后,已经拥有了国内乃至全球最大的能源运输船队,年运力占中国进口原油运输量的15%;在干散货航运方面,中外运长航加上招商局集团的散货船运力,在国内也是仅次于正在筹划重组的中远和中海,在全球排名也位列前五。
物流的想象空间要比航运的想象空间大的多,航运需要服从经济大周期,而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供应链物流、跨境物流具有更大的战略布局价值。刘斌也认为:“两个集团物流板块上各自都有偏重,整合到一起的物流板块却是可以相互支持,将实现互联网模式前提下的、全球仓储物流的网络化发展。”
此外,中外运长航在国内主要省份都拥有不少土地资源,而招商局集团旗下的招商地产是具备综合开发能力的大型房地产开发集团,并在向特色产业园区、旅游健康养生地产布局延伸,两家公司可以在地产资源与实业结合方面进一步协同。
除了在相关业务领域的优化整合,外界对双方优质资产的保值增值有更多期望。此前,招商局集团在这方面有着成功的案例——招商轮船。2004年12月,招商局集团以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主发起人,引入中石化集团、中化集团、中海油等战略股东,发起设立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股本22.33亿元。有船、有订单、有收益,打造了能源运输领域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招商轮船的油轮船队是国内运力规模最大的国际油轮船队,以远洋油轮运输业务为核心,积极开拓液化天然气运输业务……
未来新公司在整合后的规模基础上,通过专业化、科学合力的测算,保持适度规模,真正提高公司的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并降低成本。毕竟,适者生存仍是唯一的市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