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古桥保护利用现状及规划思路研究
2015-05-26王富更
■王富更/文
绍兴古桥保护利用现状及规划思路研究
■王富更/文
水乡绍兴,河路纵横,各式造型别致、风格迥异的石桥与道路、滨水建筑交相辉映,造就了著名的江南水乡风光城市。然而,随着陆上交通和建设事业的发展,部分河道被填,古桥遭毁,水乡风貌逊色不少;有些古桥被改建成现代桥梁,即使被保留下来的古桥也破损严重;不少古桥周围高楼林立,破坏了原有环境面貌,古桥被“矮化”了。为此,需要加强对现有古桥和周围环境的保护,提升古桥功能和保护等级,保持桥、路、建筑协调的水乡风貌;加大对古桥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城乡河、路系统规划,进一步发挥古桥在交通、文化、旅游、科研等方面的作用。
一、古桥保护利用的现状分析
自古以来,在河如蛛网的绍兴城乡,人们为方便生产生活,建设了大量的石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不仅解决了陆上交通的问题,而且有的还成为当地的景观旅游点。这些石桥虽经长年累月的日晒雨淋、风霜剥蚀,但至今仍构造完好、装饰美观、风姿依旧。目前,绍兴市域内还有唐、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古代桥梁700余座,多数分布在山麓冲积扇的平原水网地带,成为当地居民出行活动的一大交通特色。在人口密集、商贸繁荣的水乡城镇,部分河段还出现了古桥群落,其合理的设计、优美的造型、各异的风姿为江南水乡地区所少见。
(一)古桥布局科学,水陆交通便捷
古代桥梁依河而生,跨水而造,与建筑、道路有机结合,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秀丽景色。桥梁的结构、形式、跨度以及面宽等都是根据地形条件、水运要求、陆路交通以及周围环境等情况而定,一般在小河上建设平板桥(也称梁桥,下同)、圆拱桥(有三折边、五折边和圆形等形式),桥边设置扶栏(有栏板、长条石等形式),虽桥面不宽(约为2、3米),但人在上面行走安全;沿河又多为一、二层民居建筑,桥与河、路的比例协调,构成了独特的水乡风貌。部分桥梁结构简单,如供村民去田间劳动的小桥,一般在两岸桥墩上搁置2或3块梁石便成,这种桥多数没有扶栏,说明交通流量不大。大河上以平板连跨桥居多,目的是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尽量节省材料和降低造价;桥梁的跨度、高度以及桥形设计,根据其船只航行和防洪排涝要求,跨径有二跨、三跨均匀分布的,也有主跨(或中跨)大一些、次跨(或边跨)小一点的布置;对特别宽阔河道,在左右两岸(附近)设置供船只通航的平板高桥(如越城区斗门镇洋江村的天佑桥与舆龙桥),中间用纤桥相连,形如马鞍(呈两头高、中间低),便于船只就近通过。在水运航道上,也有平、拱结合的布置形式,如杭甬运河上的清代太平桥,拱桥设在主航道上,桥孔保证了通航的跨度和净空要求;连跨平桥设在一侧,方便流水和通行小划船,整座桥梁犹如一条巨龙(龙头就是拱桥)俯卧在水上,成为河段上的一大景观。在交通繁忙的运河上,有单孔、双孔甚至三孔的大跨径圆形或半圆形石拱桥,气势雄伟,桥艺精湛,并与旁边的道路、河埠、雨廊、房舍相映成景。
桥梁的选址布局,利用地形,方便交通,顺乎自然。在二河或三河的交叉处,采用三节(一桥沟通三岸)、八字(在三条河、三条路的交叉处设桥)、T字(桥坡设桥)等造型,来解决“两河四岸”复杂的水陆交通问题,这种因河就势设桥的布局手法,既有利于陆上交通集散,又为河中船只有序通行创造了条件,成为水乡桥梁中的翘楚。在城镇闹市区的街河上,更有二桥、三桥或四桥的组合布置,犹如今天道路交叉口的“工”或“口”字形立交桥,形成了河中通舟楫、桥上行路人、两边商店林立的交通体系和水镇街市的热闹场景。桥墩形式考虑地质条件、上部荷载、景观因素以及通航等要求,有方墩、柱形墩、扁墩等种,如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荷湖大桥(在绍兴市区斗门镇),为东西跨向10孔石梁柱桥,桥墩采用石排桩形式,孔孔不同,墩墩各异,其别致的造型,为国内罕见,颇具文物、科研价值。
在水陆交通并行(一边是河,一边是纤路)的河道上,建桥时还考虑在桥下(或孔中)设置纤道,便于河中船只往来、岸上纤绳穿梭,人员行走自如,如浙东运河上的各式桥梁均有此功能,绍兴城区的广宁桥下也有小纤路,说明此地原是运河古道。纤道是为提高行船速度而设置的,当纤绳在桥下交汇时,掌舵人按照纤位高低,喊撩纤(河中船只向外移开)或钻纤(船只航行向内靠拢),岸上拉纤人依据指令而行,使双向纤绳互不干扰,对向船只顺利通过,这是船工们长期的经验总结。
造桥材料是利用当地东湖、吼山、柯岩、羊山等石矿资源,从隋代开始采石,用于造桥、筑路、砌坎等;到了清代,绍兴城乡出现了石桥处处、石板铺地、石坎整齐的全盛景观,其坚硬的石质,使古桥(石板路、河坎)能长期使用至今。水乡桥梁不仅形式多样,而且部分还装饰美观,如在桥栏上雕有各式图案(雕刻工艺分为凹凸两种,凸形更佳),栏柱上凿有狮子、莲花、方块、葫芦等图形;有的桥身刻着桥联,桥下(孔顶上)还雕琢精美图案(如广宁桥),反映了绍兴古代高超的造桥技术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古桥功能演变,顺应陆上交通需要
绍兴石材资源丰富,桥梁遍布全市,至今山水间仍分布着各种结构(砖、石、混凝土)、造型(梁、圆拱、半圆拱、椭圆拱及“异”形)的桥梁约9000余座,可谓是桥的“博览会”。由于交通形式、工具的变化,也使古桥功能发生了演变,历史上古桥主要供行人(或在桥上纳凉、小憩等),桥面平坦,两侧坡道均为踏步道;平板桥一般高度较低,踏步少,行走方便;拱桥高耸靓丽,桥面多与旁边一层建筑的檐口齐平,这是由桥梁结构和船只通航要求所决定的,其特征是平板桥的桥身长、坡短,构造简洁大方;圆拱桥则坡长而桥面宽,造型美观,抗荷载能力强,一般城镇的主河上多有拱桥,如绍兴城区的小江桥、谢公桥,柯桥闹市区的融光桥等,设计布局既考虑方便交通,又兼顾景观特色。后来自行车出现,人们在桥踏步上做了二条水泥坡道(每条宽约30-40公分,今宝珠桥上还保留着这种坡道),便于推着自行车上下桥坡。随着汽车交通时代的到来,使桥梁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木桩基础、石条(石板)榫卯构造、桥栏厚实,改成混凝土桩基础、钢筋混凝结构、栏杆轻巧,突出现代交通功能;交通方式也由原来的行人改为汽车,导致部分古代桥梁交通功能丧失,被改建或拆除成为水网地区开发建设的常事。从动态看,早在上世纪60-80年代,绍兴城区为满足车辆发展需要,填河筑路拆房,形成了路网系统,方便了陆上交通;水乡农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90年代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道路和新农村建设,陆路交通逐渐替代了水上交通,致使不少古桥逐渐消失。
历史古桥如何适应交通发展的新形势,需要认真研究。虽然人们在道路交通建设时尽量保护古桥,发挥它的作用;但随着汽车载重量的增加,普通石桥(人行桥)承受不了那么大的活动荷载,又没有足够的桥面宽度可供车辆通行,一般古桥很难利用,只有部分结构坚固、基础稳定的圆拱桥还可作些尝试,如绍兴城区建于清代的东双桥,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在桥坡上铺上水泥砂石,面层浇筑沥青,成了可通行汽车的桥梁,当时桥两侧有东风汽车配件厂和前进机械厂,货物运输都要经过此桥,5吨以上的载货车经常通行,该桥一直使用至今,整体结构未有变动,桥梁完好如初。当然,不是所有的拱桥都能通行汽车,这要看桥的构造、工程质量而定;东双桥是一座圆拱桥,处在两条河(主河八字桥河,支河桥南小河)的交汇点,桥建在东西跨向的主河上,利用东坡(与主桥衔接处)向南伸出一桥跨,形成组合式桥(主河拱桥、小河平桥),解决了南向行人过小河、上(主河)桥的问题。实践证明该桥不仅设计科学、用料讲究,而且桥面宽阔、造型别致,是历史古桥为今天所用的典型案例。
(三)古桥毁损严重,存在问题较多
近年来,绍兴各地在古桥保护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全市有13座古桥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桥营造技艺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古桥保护利用、技术与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从古桥的现状看,存在着一些的问题。
一是保护意识淡薄。绍兴水乡开门就见水,举足需登桥,各式桥梁随处可见。因而,在城乡建设中拆桥、拓路习以为常,致使古桥数量锐减;有的将古桥改作通车之用,增加了安全风险,在农村曾出现桥塌车毁的现象;有的把给、排水管道敷设在拱圈或桥壁上,用钢钉固定,既增加桥梁荷载,又影响古桥观瞻;有的在古桥维修中没有按传统技艺施工,使原有的结构、风貌遭到不同程度的改变;有的桥周围环境面貌大变,如镜湖新区有一座清代石拱小桥(桥及坡长7.25米,桥面宽2.25米,东西各有9级台阶),主体结构完好,土地开发将旁边的道路、建筑全部拆除,小桥孤零零地伫立空地上,对此桥是原地保留、还是拆除?舆论上一直争论不休。
二是保护措施缺乏。在城乡建设中古桥被毁的现象屡有发生,如绍兴昌安街以北的外官塘河上的避风塘,据说是被当地农民建房(做石基础)而被拆毁的;城区古运河上的长桥也因修筑中兴路而被拆除,使河道变成了暗河。即使在近年,因航道拓宽、区域排涝等需要,被拆除的古桥也不少,如古鉴湖上的东跨湖桥(不仅历史上有名,而且是省级鉴湖风景区所在)被拆,十分可惜;现为沟通南北两岸(马臻墓园与鉴湖街)的联系,建造了一座上有顶架的现代桥梁,显得不伦不类。在新区开发或城中村改造中,由于村庄的整体搬迁,桥梁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加上建筑物布局需要,一些古桥当成累赘而被拆除,情况堪忧。
三是被列入文保单位的古桥较少。在全市700余座古桥中,被列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仅有54座,只占总数的7.7%。一些历史悠久、保护价值很高的古桥未被列入文保单位,有的甚至连文保点都不是。如柯桥区钱清镇九岩村的广溪桥,系单孔大跨径半圆形石拱桥,桥饰精致,刻有桥联,为绍兴水乡明清时期桥梁的代表,对这样一座具有时代特征、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桥,而未被列入文保点,感到遗憾。由于多数古桥不是文物保护单位,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在建设需要时往往会被拆除。
古代桥梁是绍兴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宝贵财富,其布局特色、结构造型、工艺技术以及周围环境风貌,为江南水乡地区所少见,应当妥加保护、积极开发利用。
二、古桥保护利用的规划思路
绍兴是桥文化的摇篮,建成了闻名遐迩的各式石桥,沉积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貌,促进了水陆交通事业的发展。如今虽部分古桥功能有所削弱,但作为水陆交通节点的布局形式、造型艺术、环境风貌,仍具有重要的考古、科研和旅游价值。保护古桥应当创新思路,加强保护利用,结合城镇河、路交通系统规划,把古代桥梁有机地串联起来,发挥其步行、休闲、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使历史古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生产生活。
(一)划定古桥保护范围,控制建设地带
绍兴古桥造型别致,内涵丰富,与周围环境相和谐,充满着历代绍兴人民的聪明才智;应当加强保护,划定保护范围,控制建设地带,保持环境特色,发挥其生命力。从保护的要求看,除加强古桥本身的保护外,还应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保持桥、河、路、建筑协调的比例和别致的风貌。为此,需要文物、水利、航运、城建、规划等部门通力合作,按古桥的级别(如国家级、省级、市级文保单位)来划定保护区域,保护古桥及周围环境面貌。划定的保护范围一般为整座古桥,包括桥下的河道水面,与桥墩相连的河坎,这是需要绝对保护的,不能有所损坏。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周围建筑分布以及不同的保护等级,建设控制地带可分为二类和三类;二类控制地带多为靠近古桥的道路、河埠及沿河民居,如国家级文保单位八字桥的二类控制地带是南到东双桥、北至广宁桥,东西各从八字桥向外延伸50米,形成条状的建设控制地带,保持桥街相连的沿河景观和粉墙黛瓦的地方建筑特色;三类控制地带是在二类控制地带(边线)向外延伸各50米,在此地带内的土地开发或民房改造,不能有与环境不协调的建筑和设施出现,保持深宅大院、重脊高檐的台门民居和古朴幽静的街巷风貌。在古桥多的河段(如八字桥河与长桥河)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可以重叠,如省级文保单位广宁桥(桥长60米、宽5米,七折边石拱桥),它的保护范围与八字桥建设控制地带重合在一起,该桥的二类建设控制地带为四周离桥20米,三类控制地带是至二类地带外再20米,这样有利于古桥及周围环境的保护。在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应分别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保持桥周围的民居形式、绿地等开敞空间,整治与环境不协调的建(构)筑物,及时维修桥面、栏板、桥跺等,保证桥梁的安全、美观。对一般性的古桥,也要根据不同的造型和文物价值,加强管理养护,注意桥墩沉降观测,合理划定保护范围,维护景观特色,延续“画桥、乌篷、白墙黑瓦”、石板长路的历史真实性。
(二)提升保护等级,发挥古桥生命力
开展对古桥文物价值的评估,按建造年代、结构形式、跨度大小等进行分析,提出评价意见,为古桥保护、升级服务。对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桥要进行测绘(包括面宽、跨径、梁底、墩柱、栏杆等各种尺寸和标高),拍摄桥栏、桥饰、桥联等细部照片,为日后的维修、养护提供参考;加强对古桥布局、结构、营造等的科学技术研究,供现代桥梁设计、建设借鉴;对风貌别具、有保存价值的古桥,应分批列入市级文物保护点,以扩大保护面。对已被列入文保点的古桥,应根据其文物价值等,晋级为文物保护单位,以提高古桥保护率。对已公布的市、省级文保单位的古桥,应积极申报为省或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发挥古桥的文物价值。同时,古桥保护与城镇慢行系统、水上旅游系统规划相结合,利用河道将古桥串联成线,形成“边河、边路、边绿”、桥跨其中的水乡风光带,发挥旅游、休闲、锻炼(快走、慢跑)等多种功能,以增添古桥的活力。要加对大古桥的展示利用,扩大宣传面,可在桥边立说明碑,辟为水乡观光点;有的古桥还可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越城区的后堡桥等;对特别有名的古桥,可在周围建立古桥陈列室,提升古桥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这里考证、观光、赏景。
(三)重视古桥价值,河路规划绕行
在城乡建设中要切实保护好古桥,不能再有毁损古桥的情况出现;特别是被列入文保单位的古桥,在设计、建设时有责任加以保护。一是在航道开辟时保护好古桥,可以将航道改道或绕行,这如陆上交通设计一样,记得某省建设一条高速公路,路上正好碰到古树名木,而这条高速公路改道绕行,使古树得到很好的保护;对古桥也可采取相同的措施,采用航道改道的办法,来保护历史古桥。二是在道路建设时为保护古桥,可在古桥边再建一座车行桥,以适应车辆交通发展的需要,这种例子较多,如绍兴老城内鲁迅西路的建设,为保护凤仪桥,在老桥旁建了座新桥,使两桥并列而布,新桥通行汽车,老桥行人,这样既解决了车行交通问题,又较好地保护了凤仪古桥。三是对局部填塞的小河,若仍在发挥排水作用的话,为保护古桥应重新将小河挖开,还其水环境本来面目,防止因敷设排水管道而“以路代河”。四是对保护的古桥进行维修养护,根据其危损程度,提出修复的时间要求,政府应在财政上给予支持;需要强调的是在维修前应先制定修复方案,遵照“不改变其原状、修旧如旧”的原则,在有关古桥、文物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施工,确保其历史的原真性和风貌的完整性。
(四)迁址保护古桥,还其本来面目
城乡建设对古桥保护提出了挑战,在开发建设地块上的古桥,应实施抢救性保护。规定凡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一般需在原地保留,不应迁址保护;对被列入文保点的古桥,其周围环境遭到破坏,在原地保护已失去意义、或因特殊原因无法在原地保留的,可以将这些古桥按原样迁移到新址加以保护,如前面所说的镜湖新区清代石拱小桥,文物管理部门确定为“迁址保护”;按“迁址保护”要求,在古桥在迁移前需进行实地丈量(如太平桥的桥高2.35米、拱高1.95米、桥跨径3.45米等),分析桥梁结构和建造工艺,并将拆除的部件(石块)编号,便于在新址拼装复原;复原时应根据其桥梁的跨度,选择相应的河道断面,并考虑水文地质、交通等多种因素,采用传统手法科学还原,发挥其古桥的应有价值。若古桥迁移暂没有新址的,可将拆卸的石材保管、存放,等待时机再行恢复。为使“迁址保护”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在古桥拆迁前需做好资料保全工作,以保证古桥的完整性、安全性和美观性。
(五)收集古桥材料,加大回收利用
古桥材料以石板、石条、石块为主,在石材众多的绍兴城乡,旧石材料的利用一般不被人们所重视,这如建造房子一样,建新桥梁亦需用新材料,即使是桥梁维修,用上去的石料也多为新开采的,导致绍兴一些建造年代久远的古桥,在某个朝代经过大修后,留下了当时的痕迹;从文物的角度来讲,此桥便是维修的那个朝代了,如建于南宋的广宁桥,在明万历年间修缮后,就变成明代的产物了。其原因可能是新石材比旧料更加耐用,且当时未曾考虑到桥梁会成为历史文物;加上绍兴可供开采的石矿较多,在人口分布密集、水陆交通繁忙的城镇,桥梁的改造、修建是平常的建设工程,维修时用新构件取代旧石料“有情可原”,这样虽有利于延长桥梁使用周期,却降低了古桥的文物价值。近年来,绍兴旧石材、构件外流严重,江苏省的一些商贩来绍兴收购旧桥石、旧板材、石库门等,他们买去后用于古桥、古建筑以及石板路的维修及新建(仿古);附近萧山的湘湖旅游区用旧石板铺筑的道路、河坎,据当地人介绍,这些石材都要是从绍兴收集来的。外地尚能如此,本地又何乐而不为呢?绍兴也应加大对古桥材料和旧石板的回收、利用,这如房屋建筑材料(旧木料)的利用一样,如诸暨市的西施殿就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旧材料(如梁、柱、椽子、斗拱、牛腿、门框、花格窗等)拼筑而成,俨然是一座古建筑,这种例子枚不胜举。对已经破损严重(实在没办法保护或迁址)的古桥,拆除时可将材料回收,用在破损古桥的修复上;旧石板也可用于园林建设,能反映一些园艺的历史特点,用旧料点缀新景点,则更有一番韵味。要学习江苏、萧山等地的经验,重视旧石材料的回收利用,把绍兴的古桥维修好、水乡风光保护好。
(六)制定保护办法,严查违法行为
保护古桥也要“落地”,失去的东西很难弥补,历史面貌丢失了,就无法再现,绍兴许多古桥因没有实施抢救性保护而消亡。为此,需要增强古桥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历史的高度、发展的角度把古桥保护好、技艺传承好。一是要制定保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在建设中不能损坏古桥结构、环境风貌,禁止擅自拆除或改建古桥;确因需要拆除或迁移的,必须经文物、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专家论证后,方可进行。二是要保持古桥的周围环境面貌,在古桥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土地开发,应严格执行规划设计条件,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体量、形式和色彩,违者按《城乡规划法》进行处理。三是加大对破坏古桥行为的查处,文物部门要提高对文保点以上古桥的保护巡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擅自在古桥壁上辅设给、排水管道,或对古桥造成损坏行为的,要责令当事人改正,并依据情节轻重作出相应的赔偿处罚;对破坏、毁损古桥等情节严重的,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四是对非法买卖古桥构件行为的,也应作出明确的处罚规定,做到古桥保护有章可循、违法必究,不断提升古桥保护利用的层次和水平。
绍兴古桥以合理的布局,独特的造型,高超的技艺,厚重的文化,别致的风貌,享誉大江南北,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过重要的贡献。在时代发展的今天,应加强对古桥和水乡特色的保护利用,制定和落实保护措施,保持古桥风貌和周围环境,发挥其古桥的生命力,使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继续为人们的生产生活、科学研究和发展旅游业服务。
(作者单位:绍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