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丽乡村”建设到“循环型城市”崛起
——对浙江省安吉县城市化实践的思考
2015-05-26陈达祎
■陈达祎/文
从“美丽乡村”建设到“循环型城市”崛起
——对浙江省安吉县城市化实践的思考
■陈达祎/文
当下中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从社会关系到社会结构都发生着质的改变,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展开,一个全新的工业社会、市民社会正在成形。“工业化”似乎成了八千年城市文明进程的代名词——工业化创造了大工厂和规模性生产,构成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城市成为人类社会的加速器;工业化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结构性增长,城市成为地域生产力最集中的表现形式;而现代技术创造了网络社区、虚拟社会,城市则迈进后工业时代,现代城市社会则又随着新的群体、新的观念、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变迁。工业化自然成为了城市生长的最有效动力,但也衍生出不可忽视的“病症”:其一,工业和城市的爆炸性扩张,使环境污染成为全球性问题;其二,随着中国政策性配置的弱化、人口和资本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鸿沟似乎已成为一个既定的事实,城乡差别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社会场景。
在面对气候变暖、环境恶化、城乡差距、阶层固化这些“时兴”的城市问题时,我们习惯于将症结诉诸于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制度设计构建的壁垒,或是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而很少反思城市化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我们究竟该建设一个怎样的城市?由工业发展和人口迁移推动的传统城市化模式又是否应该转型?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浙江省安吉县通过“美丽乡村”实践和三产融合发展的循环型城市建设,为新型城市化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一、安吉县发展的基础
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苏皖交界处,处于长三角经济圈几何中心,杭州都市经济圈西北重要节点。安吉境内群峦叠嶂、秀竹连绵,被誉为“中国第一竹乡”。安吉县域面积1886平方公里,下辖8镇3乡4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共187个行政村。2013年末,全县户籍人口46.18万人。
生态环境优美。安吉是国家首个生态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也是我国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县境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山区、景区空气质量更是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水体质量80%以上监测断面达到二类水体标准。安吉的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国家环保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竹资源优势突出。“川原五十里,修竹半其间”。安吉县土地总面积283万亩,其中林业用地总面积207.5万亩,植被覆盖率75%,森林覆盖率71%,是浙江省重点林区县。在县境内有林地面积中,竹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57.2%,毛竹蓄积量和商品竹均名列全国第一。
农业经济基础扎实。安吉县域内“七山二水一分田”,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十分有利于农业和林业经济发展。安吉拥有竹笋、白茶、高山蔬菜等一大批名优、新、特农产品,全县已有现代农业园区70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达60多万亩,素有“中国第一竹乡”、“中国白茶之乡”等美誉。
二、以乡村为支点的城市化新路径
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扎实的农林产业,在举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结构转型的浪潮下,安吉县摒弃传统的“工业圈地式”的城市化路径,以乡村建设为支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县域发展“另辟蹊径”。
自2008年以来,安吉县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四大目标,通过实施“环境提升、产业提升、素质提升、服务提升”四大工程,全力以赴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至2013年底,全县累计建成“中国美丽乡村”179个村,其中164个精品村、12个重点村和3个特色村,12个乡镇美丽乡村全覆盖,全县美丽乡村创建覆盖率达95.7%。“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美丽乡村建设使安吉乡村环境面貌、生产和居住生活条件、产业发展基础、个体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和明显提升,城乡各方面差距进一步缩小。
(一)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安吉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累计开通县城公交线路19条、城乡公交线路58条,共整治河道、沟渠473.36公里,修补村级各类道路1117公里。新增和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13592处,受益农户56844户。186个村新建了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10.23万平方米,新建村级其它各类公共配套设施建筑29.5万平方米。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6134处,新增垃圾中转设施815处。
(二)乡村环境逐步美化
自2008年以来,安吉县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393户,房屋整修26722户,立面粉刷455.06万平方米,实施庭院改造33439户,庭院植树142万株,庭院绿化62万平方米,庭院增设盆景6.94万盆,安装太阳能热水器45281只。拆除各类违章建筑3707处,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改造围墙45.11万米。村庄道路两旁及中心村植树192.7万株,绿化179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2563盏,新增广告宣传牌9868块。
(三)催生经济新增长极
覆盖全县的“美丽乡村”建设也为安吉推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乡村旅游大格局奠定良好的基础,涌现了书画迂迢、皮影大河、影视银坑等一大批文化名村,和以竹产业、白茶产业、蚕桑产业、农家乐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名村。以旅游业为主体的服务业成为安吉经济的新引擎。2012 和2013年,安吉分别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00.5亿元和110.1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4%和7.1%。
三、三产融合的循环型城市发展新实践
循环经济即通过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依靠技术和政策手段调控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流程。而循环型城市即是在此基础上,将3R原则应用于城市尺度,调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和能源的流通过程,旨在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城市发展模式。
“美丽乡村”建设在改善居住环境、培育新型业态、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理念和农民增收的原动力,更撬动了安吉县循环型城市的发展。以横山坞村为例,先后实施村民广场美化、太阳能路灯亮化、污水处理池改造等一系列工程,将污水经处理作为农田灌溉水进行利用,抽水马桶安装率、太阳能普及率、化粪池覆盖率、自来水覆盖率全部达到100%,在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再利用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而竹资源从一产到三产的流通利用,则是安吉县循环型城市萌芽的典型模式。安吉拥有“中国第一竹乡”的美誉,竹资源面积达108万亩。在竹资源开发上,安吉县走出了一条低消耗、高效益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实现了竹子从根到叶的全竹开发与综合利用,以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22%的竹产值。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安吉县竹产业从原竹种植、销售,到产业链完整的全竹加工,再到以竹元素为卖点的贸易博览会、旅游、影视、文创等第三产业的兴起,竹资源成功撬起了全县三个产业联动和融合。同时竹加工产生大量的竹废料,在县域内也得到了全面彻底的再利用:竹杆的篾青部分是竹凉席、竹窗帘的原材料;竹杆的篾黄和“边角料”被加工成重竹地板;“竹锯末”聚集到人造板厂成了优质原料,在进行深加工后形成了物美价廉的竹质人造板;原竹剩余的竹梢经过竹木蒸煮、碳化,加工成竹筷、原竹帘等;从竹叶里提取竹叶黄酮,开发出健康食品。2013年全县现有竹产品生产企业超过2400家,竹产业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70亿元;其中,竹地板产量占世界产量50%以上,竹工机械制造业占据80%的国内市场。竹资源产业链从业人员近4.5万人,为全县农民平均增收7780元。
四、总结与思考
300万年的人类史,99%以上的时间里是在没有城市的情境下度过的。城市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就传统意义而言,工业和土地扩张似乎与城市化是浑然一体的,而乡村必然与城市断裂,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亡。工业经济驱动城市空间生长是一种成熟的模式,但也使得人类社会开始面对更多现代性“病痛”,这在正处于发展中的当代中国尤其显现。安吉县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反其道而行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支点,不仅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也培育了乡村新型业态、缩小了城乡差距。同时,绿色化、生态化的理念,以及农民增收的原动力,更促成了安吉县循环型城市的崛起。通过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清洁能源的利用、生态观光旅游业的兴起、一二三产的融合,安吉县在“建设怎样的城市”、“城市化如何转型”的问题上,给出了可行的答卷。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