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路、街”三字的历时演变探析

2015-05-26陈照蓉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历时词义

摘 要:本文探析“道”“路”“街”这三个字(亦即三个单音词)的历时演变。先从字的结构、本义出发进行分析,进而列举这几个词在古代典籍中的用例,通过语言事实展现其词义的发展演变脉络,揭示同义单音词形成联合复音词的机制。

关键词:道 路 街 词义 历时

“道”“路”“街”都是表达“道路”义的词,这三个字的字形结构和表义方式不同,发展脉络以及构成复音词的机制也有着各自的特点。本文将从字形、本义、文献用例及用法等方面阐释“道”“路”“街”的古今演变脉络。

一、“道、路、街”之本义

由于我国最早的古文字资料甲骨文中尚无“道”“路”“街”三字,所以本文在列举古字形时主要依据金文、篆文,如果构成这些字的部件有甲骨文,本文则列举甲骨文字形。

1.道

金文“道”字作,字形由、、三个部件构成。,即“行”,《说文》:“人之步趋也。”其实《说文》的解释是不准确的,“行”在甲骨文中作“”,像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增韵》:“路也。”这个解释是正确的。,即“首”,《说文》:“同。古文也。巛象髪,謂之鬊,鬊卽巛也。”邹晓丽(2007)认为,“‘在卜辞中多当‘头讲”①;,即“止”,《说文》:“下基也。象艹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说文》的这个解释是错误的,“止”是脚丫子的形状,是“脚”的象形字。“首”和“止”两个构件描画出人的头和脚,与“行”合成一字,表示供人行走的道路。“道”的篆文作,其实是金文字形的省变,从辵从首。《说文》:“道,所行道也。”段玉裁注:“毛传每云行道也。道者人所行。”“道”即人所行走的道路。可见“道”的本义就是“道路”。

在古代文献中“道”使用本义的用例很多。如:

(1)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小雅·大东》

(2)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五十三章》

(3)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战国策·齐策四》

(4)从此道至吴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5)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成语“道听途说”中“道”的意义为“路”。这一成语出自《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②《汉书·艺文志》中有“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③的描述,其“道”皆表示“道路”的意义。

从以上例句可知,从古至今,“道”的本义一直没有变。

2.路

金文“路”字作,字形是由和两个部件构成。,即“脚”,《说文》:“人之足也,在下。”;,即“各”,《说文》:“异辞也。夂者,有行而止之不相听也。”这个解释比较含混,夂,表示有人要行进,有人要阻止,两两不相听从。“足”和“各”两构件组合表示“供人出行的路”。“路”的篆文作,承续金文字形。《说文》:“路,道也。从足从各。”段玉裁注:“《释宫》,一达谓之道路,此统言也。《周礼》,浍上有道,川上有路,此析言也。”笼统地说,一路畅通即为道路;如果对道路细加分别,辨析异同,依《周礼》,“浍”上的路谓“道”,“川”上的路谓“路”。据字体构型来看,其本义就是“道路”。

在古代文献中,“路”作“道路”义用例很多。如:

(6)厥声载路。《诗·大雅》

(7)路,旅途也。《尔雅·释宫》

(8)考百事于朝,问诽谤于路,有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先王疾是骄也。《国语·晋语》

(9)遂迷,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1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路”的本义为“供人行走的道路”,“路”是从古至今表达“道路”义最普遍使用的词,可引申为抽象的“人生之路”“生命之路”等。

3.街

“街”的古文字尚无金文字形可查考,“街”的篆文作,字形是由和这两个部件构成,像纵横相交的十字路。,即“行”,十字路口之形,在《说文》中“街”隶属于行部,《诗经》“置彼周行”“遵彼微行”中所表达的“行”即“道路、小路”;,即“圭”,在此,“圭”只作声符。“街”是在“行”字形的基础上加了声符“圭”,意义从“行”。《说文》:“街,四通道也。从行圭声。”由此,“街”的本义为“四路相通的大道”。

据传,战国时期的《墨子·号令》“置署术街,衢街若门”中最早出现“街”字,并从汉代开始盛行此字。以下所引的典籍资料,“街”都表示“道路”之义。

(11)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韩非子·内储说上》

(12)百里奚归,辞公孙枝。公孙枝徙,自敷于街。《吕氏春秋·不苟论》

(13)街,交道也。(《苍颉篇》)

(14)街衢相径。(张衡《西京赋》)

(15)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范晔《后汉书·桓荣传》)

由上看来,“道”“路”“街”三字字形虽相差甚远,但其本义都是“道路”义,各自承担着表示“道路”义的作用。

二、“道、路、街”词义发展演变

古往今来,“道、路、街”三字一直保持本义。同时,这几个单音词又构成了一些复音词。古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复音词的大量产生并逐渐占有优势。“道”和“路”构词能力相对比较强,“街”构词能力比较弱。《汉语大词典》中,以“道”为前缀的复音词有396个,以“路”为前缀的复音词有132个,以“街”为前缀的复音词有71个。因此,“道”“路”“街”三词各自组合的复音词就大量产生了。

在发展过程中,“道”“路”“街”三个词逐渐演变,三者之间组合成联合式复音词,即“道路”“路道”“街道”“街路”。

“道路”这一复音词在先秦已经出现,原义指“供人马车辆通行的路,两地之间的通道”。如:

(16)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1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18)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周礼·夏官·司险》

(19)卒有惊事,中军疾击鼓者三,城上道路,里中巷街,皆无得行。《墨子·号令》

(20)自张材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资治通鉴·唐纪》

“街道”一词出现得较早的例子,是在宋代。原义指“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相对供人马通行的“道路”来说,“街道”有限制性的条件,即路两旁必须建有建筑物,比较具体化。如:

(21)击鼓填街道,传声过水滨。(张舜民《闻赦有作》)

(22)无涯逸兴不可收,马蹄慢踏天街道。(邵雍《秋日饮后晚归》)

(23)金陵街道极宽广,虽九轨可容。(谢肇制《五杂俎·地部一》)

(24)角声呜呜满街道,县官张灯征马草。(朱彝尊《马草行》)

相对“道路”“街道”来说,“路道”和“街路”这两个词的使用频率较少。“路道”原义指“道路”,古代文献中曾有用例。如:

(25)李俊道:“只是无人,不识地境,得一引领路道最好。”《水浒传·第五九回》

(26)又见路道难行,大有退志。《冷眼观·第七回》

“街路”原义指“道路、街道”。如:

(27)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28)晚从履道来归府,街路虽长尹不嫌。(白居易《晚归府》)

由“道”“路”“街”这三个单音词形成复音词的特点,也反映出由单音词结合为复音词的一些规律。即单音词与单音词之间需存在某种语义或事理上的关系,其中一个表现为两个单音词意义相同或相近。“道路”“街道”“路道”“街路”四个复音词就是由其单音词具有同义词、近义词的关系而形成的。这和“朋友”是由“朋”和“友”两个单音词组合成的情况是同样的。段玉裁注:“周礼注曰:同师曰朋,同志曰友。”“朋”和“友”的意义相近,都表示人与人之间有交情的关系,因此组合成一个复音词“朋友”。

三、“道、路、街”三词之现代用法

“道”“路”“街”三词在现代一些都市中反映了城市街道走向的地方性差异。如:北京曾经以长安街为主要坐标,有“东西为街,南北为路”的说法。山西太原的街道走向也基本遵循“东西为街,南北为路”的规律。历史上有些城市有的按照商业街为坐标,如长春是一座规划较早的文化城,其街道东西走向为路,南北走向为街。由此看来用“路”和“街”表示走向是各地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用法,并不是词本身具有的。

本文从字形出发,探析“道”“路”“街”这三个字的本义及相互间的内部联系与区别,并对“道路”“街道”“路街”“路道”这些复音词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两个同义单音词形成联合复音词的规律。

注释:

①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7:38.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180.

③班固.汉书·艺文志·卷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1960:1745.

参考文献:

[1]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焦泰平.中国道路文化的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长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1).

[3]何秋镛.古代汉语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的转化组合[J].厦门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4]盛九畴.汉语由单音词渐变为复音词的发展规律[J].学术论坛,

1983,(5).

[5]周偈琼.《说文解字》道路行走义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10.

[6]吴丹.上古汉语“道路”类词语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陈照蓉 山西太原 山西大学文学院 030006)

猜你喜欢

历时词义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西行学院成语班(一)
不同的静态—动态观
从《别尔金小说集》看叙事的历时与共时艺术
政治仪式的符号学解读
大少不同
浅谈事件域认知模型视角下的英语词义演变
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