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服务:衡水工业新区样本
2015-05-26梁龙
梁龙
随着京津冀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为了承接京津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区域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的衡水,大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势。于是,承天时、禀地利、聚人和,衡水市率先行动,积极与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聘请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编制《衡水工业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大布局、精规划的衡水工业新区孕育而生。
8月19日,《衡水工业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顺利通过评审,标志着衡水迈进了京津冀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前列,一个崭新的春天即将来临。“载上梧桐树,不怕引不来金凤凰。”衡水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刘玉华表示:“一定要抓住京津冀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把衡水工业新区建设成为华北地区新型的纺织服装基地和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助力经济绿色发展。”
协同发展 春风又绿江南岸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借力于京津冀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对河北省的经济转型升级,无疑又是一次新变革。根据《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展蓝图,今后将打造以保定、廊坊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与京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区。并把首都周边的一批县(市)建设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生态宜居的卫星城市,构筑层次分明、梯度有序、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布局结构。按照这样的布局,秦皇岛、唐山和沧州沿海地区特别是曹妃甸区和渤海新区,以循环发展为方向,重点将承接京津部分装备制造等重化工业转移;张家口、承德和秦皇岛着力建设特色旅游城市,与京津共同打造文化旅游、高端休闲、健康养老服务业基地;廊坊、保定地区以京冀共建北京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临空经济、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等产业;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等地,则重在吸引京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制造环节和一般制造业整体转移,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基地建设。
可如何才能为京津服务,顺利承接产业转移,全力推进与京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对接协作、生态环境共建共享、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在协同发展中加快实现河北绿色崛起,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高瞻远瞩的智慧。衡水作为“北京—保定—石家庄”连线与“北京—廊坊—沧州”连线围成的三角中心地带,既是沿海开放区的腹地,又是内陆对外开放的前沿,区域优势明显,承接理应首当其冲。
承接是肯定的,转型也是必须的,但怎么接,又转向哪里呢?
特色承接 瞄准纺织服装产业
京津冀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历史悠久,一直是该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京津冀也是我国主要的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地。2013年,京津冀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1495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795亿元;主要产品有化学纤维、布、印染布、绒线、毛机织物、无纺布、服装,其中化学纤维和布的产量占比较大。
其中,北京是典型的都市型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服装批发市场有动物园服装批发商圈、大红门服装批发商圈、雅宝路服装批发市场、秀水街服装批发市场等。而天津也是我国老纺织工业基地之一,曾与上海、青岛并列成为纺织“三雄”,称之为“上青天”。在天津纺织工业的转型升级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现代化纺织园区的建设,将原来分散的、设备陈旧落后的纺织企业进行升级改造,集中到园区中集聚发展,打造完整产业链。而河北省虽然产业链前端的纺织和化纤制造部分相对庞大,但终端的服装制造部分占比较小,集群竞争缺乏优势,亟需整合提升。
借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经验,不难看出:协同发展将是京津冀地区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打造贯穿三地的高效产业链,形成京津冀区域纺织服装产业生态圈已成定局。于是,产异化特色定位,对京津冀三地来说,至关重要。
北京要坚持都市型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发展之路,建设国际设计之都,在生态圈中占据和深化价值链的两极,大力发展设计研发、品牌建设和服务,这势必会削弱专业市场集群的势力。而天津优化高新纺织产业园区,将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优质原料;利用港口优势,发展出口贸易。这就为河北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时机。加速承接北京和天津的制造业转移,快速发展物流,进而成为华北区域内重要的纺织服装终端产品集散地,无疑是最顺理成章的。
未来北京大力发展时尚/展览、设计研发、品牌建设和服务;天津和河北的发展重点则放在原料供应、制造加工、交易商场、物流配送、出口贸易方面;在这些方面天津的定位是高端制造基地,生产小批量、高品质产品,河北的定位只能是大规模、高水平制造,成为京津冀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加工制造的基地。
双重选择 衡水工业新区孕育而生
随着北京都市型纺织服装产业聚集,天津园区性纺织产业聚集格局的不断显现,河北作为两地最大的原料供应地、加工基地和产业工人输出地,却缺少与京津产业的双向流动,京津冀纺织服装产业区域协同合作尚未实现。一时,产业转移与协同发展出现了“空白”。
可就在北京纺织服装市场开始往外转移的时候,京津冀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发展露出了黎明前的“曙光”。4月3日,北京西城区政府与河北廊坊市政府签署合作发展框架协议,明确提出将共同打造现代化物流园区、专业批发市场和产业转型基地;5月8日,丰台区商委会与保定白沟新城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促进大红门地区的批发、仓储等功能向白沟新城转移;5月16日,北京大红门八大主力市场正式签约河北廊坊永清国际服装城;5月18日,大红门浙江商家入驻白沟大红门国际服装城正式签约??这让产业基础雄厚的衡水,看得心里发痒。
衡水作为河北省重要的棉花主产地,棉纺织产业历史悠久,形成了一定的总量规模,成为华北著名的销售集散地和生产加工区。其中,皮毛业发祥地就在衡水枣强。2013年衡水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2亿元,工业增加值95亿元,利税6亿元,出口5亿美元,近年来各项指标均保持稳定增长。“承接京津地区的纺织服装转移,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我们不率先布局,就可能错失良机。”刘玉华透露:“其实我们很早就看到了这种趋势,所以主动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让协会帮我们出谋划策。同时并聘请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为我们编制《衡水工业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以特色化、高端化、差异化来承接转移,助力京津冀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站在京津冀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新起点上,作为河北省重点承接京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升级的40个重点平台之一,衡水注定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掀开新的篇章。预计到2024年,衡水工业新区将形成年产服装2亿件、家纺2000万件/套、窗帘1万吨、棉纺100万锭、机织2.8亿米、针织2.4万吨、毛衫300万件、产业用纺织品5万吨的产业规模,产业产值达到445亿元。一面是时代的选择,一面是精明的抉择,成功就这样诞生了。一个崭新的衡水,跃然纸上。
精准定位 织就华美乐章
“先期,我们将以大力发展服装家纺终端产品为龙头,打造面料辅料专业市场、电子信息平台、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三大支柱,形成以快速反应为特点的产品制造—信息处理—物流配送的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京津冀,辐射华北地区的服装家纺产业集聚地;进而以终端产品制造带动棉纺针织;随后积极引入产业用纺织品和废旧纤维制品回收再利用等新兴纺织产业,以此来实现衡水工业新区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刘玉华充满信心地说:“我们早已做好了准备,一定会打赢这场仗。”
衡水作为河北第二交通枢纽,交通便利,是“东出西联、南北通衢”的重要节点,未来将与京津、京石、津唐、津秦、津沧等主要城市间,以及位于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郸,形成“一小时交通圈”、“三小时交通圈”。同时到2020年,还将初步建设成京津冀“一环六放射二航五港”的交通一体化体系。这无疑为衡水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提供了最强大的消费市场和辐射平台,成为发展工业加工、开拓内销和出口外销的最佳区域。
不仅如此,衡水还是河北三大产棉区中心,年播种面积连续五年均达12.7万公顷以上,这为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与此同时,衡水还位于河北7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核心位置,比邻山东,山东拥有纺织产业集群21个,独特的区位优势可以使衡水从周边100公里聚拢大量有经验的纺织工人、技工等人才,这对加快衡水纺织服装业升级又注入了活力。值得一提的是,衡水人口较多,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还能解决用工招工的难题。特别是衡水地区商务成本,无疑为吸引企业投资,加快衡水工业新区发展增加了筹码。
面对如此优越的交通、配套资源,定位的精准与否,影响着工业新区今后的发展命运。于是,在协会的指导与省政府的规划下,衡水工业新区决定建立由终端产品制造基地、面料辅料专业市场、电子信息平台、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四大支柱构成的服装产业快速反应中心,满足未来服装消费多样化、快速化、网络化的需求;同时集聚沿海省份以京津石为主要市场的纺织服装企业,依靠面料辅料专业市场,形成服务于京津冀区域的品牌服装加工基地和批发市场供应基地,建成京津冀区域、乃至华北地区的新兴的纺织服装终端产品制造的最佳集聚地;通过园区共建、利益分享、产业链联动、人才流通等方式,发挥各自优势,优化重构京津冀纺织服装产业体系,成为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示范区。
“为了保证园区的可持续稳健发展,我们计划到2017年(产业培育期),工业新区集聚纺织服装企业,初步形成纺织服装产业基础;到2020年(产业突破期),继续扩大纺织服装产业规模,建立面料辅料专业市场、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处理中心,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到2024年(产业成熟期),继续完善产业体系,建立起良好的产业组织结构、企业协作关系和生产性服务业,充分体现纺织服装产业在京津冀区域内的地位和快速反应能力。”刘玉华介绍,除此之外园区还将依托科技创新、品牌创新的优势,到20024年建成5个省级精品棉纱线和面料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培育3~5家总部设在园区的企业品牌,把园区建设成为一个企业清洁生产达标率100%、“三废”排放实现100%达标排放,废渣实现100%回收利用的节能环保绿色产业园。
创新服务 打造示范新模式
“综合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的优势和不足,结合衡水当地实际情况,衡水工业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将采取‘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发展模式,在搭建创业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同时,最大可能的打造政策洼地,创造优良营商环境,促进产业发展。”刘玉华表示,当前他们最先要做的就是服务。“只有服务到位了,一切才能顺利成章。毕竟硬环境的投入是有限的,软环境的改善是无限的,而产业环境才是最大的品牌。”
为了营造一个简便、高效、诚信、安全的投资的软环境,衡水工业新区努力向“全托式”服务、规范化服务和“无边界”服务迈进。特别是在做好顶层系统设计方面,衡水工业新区积极争取京津冀三地政府支持,制定了大量有利于转出地和转入地两地互利共赢的政策。比如,降低纺织服装企业税费负担,减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各种行政性事业收费;出台了有利于京津冀三地产业转移与承接的税收分享政策;制定了鼓励衡水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在工业新区建立总部的优惠政策;设立园区纺织服装发展基金,用于公用设施建设、企业创新资助、技改支持、金融贷款担保、企业救助等;争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服装企业的员工工资作为进项税进行抵扣,以抵消纺织服装企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偏高的综合人工成本;对园区内企业实施“培训机构+企业”的培训模式;制定了鼓励各金融机构向纺织服装企业增加贷款的政策,特别是向小微企业增加信贷额度??等一系列的政策洼地。难怪刘玉华信心满满地说,载上梧桐树,不怕引不来金凤凰。
与此同时,衡水工业新区还积极向国内其它先进园区学习发展经验和理念,并重金聘请行业资深专家和中介组织,为园区规划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品牌建设、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等方面建言献策,园区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目前,我们正准备走进北京、天津和沿海东部地区,向北京、天津、石家庄的纺织服装企业;京津冀地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业主、商户和配套生产企业以及国内著名的电子商务平台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等进行推介。”刘玉华表示:“希望通过引大聚小,早日与企业共同搭建社会化生产企业、信息化平台、物流配送平台三大支柱,尽快建立起园区产业体系。”
踏着京津冀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春风,勤劳智慧的衡水人,一定会把工业新区建设成为引擎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激活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