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牧区阴霾 守护牧民健康
2015-05-25刘荣毛艳玲
刘荣+毛艳玲
在我国农牧区,农牧民长期笼罩在一种疾病的阴影下。该病在农牧区发病率高,主要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但因术后并发症多、易复发给牧民带来极大痛苦,因病致贫、返贫的事例不胜枚举。
这种疾病名为包虫病,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全球十种“经济负担最重”疾病之一,目前我国卫生部已将此病列为免费救治项目。
在新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称一附院),有一支队伍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展了肝包虫病外科治疗技术的临床研究,历经几代人的传承奠定了扎实的肝包虫病诊疗基础。1994年以来,该队伍在新一代领军人的带领下,历经20余年临床实践,突破传统理论,成功探索出新的根治包虫病的方法。
这支队伍就是由海归博士彭心宇教授领衔,张示杰、吴雄文、郭淑霞、吴向未、杨宏强、王新春等教授、专家共同组成的一附院“肝包虫病病因学与临床诊疗新技术研究”创新团队(以下称肝包虫病团队)。他们是包虫病的克星,更是守护牧民健康的天使。
形势严峻,研究刻不容缓
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引起的人和家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是畜牧业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名列世界卫生组织被忽略疾病名录。今天,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人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病例报告,所有牧区都是此病的流行病区。亚洲、中东、中欧、南美、北非,甚至日本北海道、美国阿拉斯加等一些发达城市也有此病例报告。
我国包虫病流行病区主要为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地,其中新疆地区发病率较高。2004~2008年的全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98.2%的包虫病例发生在这7个省区,人群的患病率高达1.08%。据此估算,全国约60~130万人感染此病。
我国是全世界包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07年,卫生部的一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调查结果显示,仅新疆、青海、甘肃三地牧区的包虫病患者就有近35万名(其中多为肝包虫病),每年给牧区造成的经济损失逾8亿元。在这些地区的调查中甚至还出现被检羊百分之百感染的情况。
与严峻形势形成反差的是,由于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医疗水平较低,以至于与包虫病有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都相对滞后于其他疾病。尽管国家在高发省份进行了大量包虫病防治技术推广,但仍难满足庞大的诊治需求。
这是彭心宇为之揪心的。在他看来,各种先进的包虫病诊疗措施在国内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推广应用,各地区各级医院肝包虫病的诊疗水平参差不齐,不少医院仍在采用简单传统的手术治疗,且操作并不规范,以至于患者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都比较高。
彭心宇期望可以改变这种疾病的治疗模式,改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甚至是命运。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带领肝包虫病团队以一附院为依托,立足新疆地区卫生服务需求,深入、系统地开展了多项包虫病病因、发生机制及流行病学研究,以及诊疗新技术研发,初步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包虫病防治体系,极大提高了新疆地区包虫病整体诊疗水平,以及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突破传统,创新理论技术
肝包虫病,也称肝棘球蚴病,国内外一般采用“肝包虫囊肿内摘除术”治疗此病。但由于有外囊的存在,因此残腔的处理成了治疗中最大的难题之一。彭心宇表示,肝包虫病团队经过多年临床研究证实,外囊是肝包虫病术后复发及残腔并发症的根源。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切除外囊。
但是,传统囊型肝包虫囊壁结构理论认为,肝包虫外囊与肝组织不可分离,这也是传统内囊摘除术的理论基础。“但是传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复发率高,患者需要反复做手术。这不仅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且他们还要承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彭心宇说。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肝包虫病团队自1999年起进行了一系列基础研究。他们发现并证实,在肝包虫外囊与肝组织之间存在一层“外膜”,它与外囊之间存在间隙,沿这个间隙能完整切除外囊。这意味着,新的肝包虫囊壁结构理论诞生,为这类疾病的外科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随后,肝包虫病团队在此基础上,首创了根治肝包虫病的新方法—“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术”及衍生术式,并首次提出肝包虫病周围肝内“功能性管道”与“非功能性管道”概念。近五年来,已有千余例患者经过新方法的治疗恢复了健康。
彭心宇表示,新方法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包虫病复发和残腔并发症的问题,而且最大限度减少了手术对肝实质的损伤且降低了手术风险,目前已被写入WHO包虫病诊治指南,并被卫生部确定为包虫病免费救治项目外科治疗首选术式,在青海、甘肃、四川等7个高发省区推广应用,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
不仅如此,肝包虫病团队还创新性地采用缓释微球制备新技术,对治疗肝包虫病的首选药阿苯达唑进行改良,成功研制出新剂型,有效提高了该药的生物利用率,为肝包虫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目前该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而彭心宇研制出的手术器械—“包虫囊内容物旋切吸刮器”,既降低术中囊液外溢导致复发的风险,又增强了可操作性和吸收效率,使手术更加省时省力。现该器械已通过国家专利局审批。
整合资源,提升整体水平
以上一系列创新解决了肝包虫病的治疗难题,也让更多牧民记住了一附院肝包虫病团队,这让肝包虫病团队感到喜悦欣慰,但他们并不敢就此松懈。“就算我们有三头六臂,但面对庞大的肝包虫病患者数量,一家医院、一个团队的力量太有限了。”彭心宇无比清楚,必须凝聚全疆乃至全国的医学力量,才能彻底改变牧区包虫病高发的局面。
为此,肝包虫病团队通过集中授课、分散式现场指导手术、手术演示、远程实时会诊及交流等多种方式,向西北地区及疆内30余家医院及巴基斯坦国家医疗中心推广应用“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术”,有效提高了这些地区包虫病的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肝包虫病团队还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为载体,与疆内10余家医院进行课题合作研究,形成了覆盖全疆的包虫病个体化治疗示范基地和多学科研究团队,提高了兵团包虫病的整体诊疗水平及普外科整体科研水平。
成果分享只是一小步,面对包虫病的复杂性,目前没有一种方法适用所有肝包虫病。为此,肝包虫病团队提出了“肝包虫病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对疆内12家不同级别医院的肝包虫病诊疗水平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估,制定了一套完整、详细的《肝包虫病个体综合诊疗技术方案》,有效提高了医院不同层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诊疗技术水平,以及示范医院肝包虫病的诊疗效果。
另外,他们还收集整理了大量临床资料、随访资料、包虫生物标本、血液标本等信息,建立并完善了国内首个规范化的包虫病资源库,为深入开展包虫病研究提供了完善、规范的科研和资源保障平台,极大促进了我国包虫病研究的进展,为新疆地区包虫病科研工作的开展及国际性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并获得2009年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
过去这几年,肝包虫病团队为推动牧区包虫病研究的发展所做的创新远不止这些,他们还利用现有网络通讯技术和设备,搭建了三级网络信息平台。借助该平台,医院之间实现了远程教学及危重病人院际扩大会诊,各科室之间实现了病理会诊、病人信息传输及信息资源共享。医务人员还能通过手机终端与专家进行实时交流互动和诊疗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了牧区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该团队编写的《囊型肝包虫病外科治疗理论与实践》、《囊型肝包虫病外科手术图谱》专著,为广大医生及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专业技术参考。
在此过程中,肝包虫病团队吸引了影像、病理、临床药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的科研力量,成长为一支综合型研究团队,近5年主持了国家级课题6项、省级课题11项,成为了一支以包虫病研究为纽带,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中心协助的科研学术群。
创新模式,培养多元人才
受西部地区地域限制,人才流失也是严重影响包虫病研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附院作为兵团医教中心与卫生人才培养基地,这些年为兵团卫生事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肝包虫病团队在研究之余,为吸引、留住人才,也有针对性地为中青年成员制定了创新性的培养目标及计划,促进了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
近年来,肝包虫病团队在课题争取、对外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紧紧围绕研究方向申请课题,并以此为载体,积极组织、吸引优秀青年科技骨干参与课题研究,注重在研究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人才。
同时,他们还不断完善转化医学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为青年人才开展实验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优秀的青年骨干,肝包虫病团队还通过开放课题等方式给予他们资助,不仅将学科、人才、团队有机结合,还保证了人才资源的有效聚集。
在培养形式上,肝包虫病团队定期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能力和思维方法培训,并通过鼓励青年教师明确研究方向、提高学历层次、参与课题实施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优化人才队伍,为储备后备力量奠定基础。
据统计,近年来一附院共组织青年教师举办中文学术讲座10余场,英文Journal Club20余场,极大地提升了青年教授研究思路和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依托外科学与肿瘤学硕士点,一附院共招收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30余名。其中,肝包虫病团队指导的硕士生学位论文《肝囊型包虫病的CT影像与临床病理学的相关分析》、《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的生存率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MMP-2抑制剂对肝泡状棘球蚴生长影响的动物体内实验研究》等被评为2013年度石河子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经过多年的努力,肝包虫病团队完善了肝包虫病的治疗体系,改变了囊型肝包虫病的治疗模式,大大提高了该病的治疗水平。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大步提升,受邀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发言10人次,1人赴巴基斯坦国家医疗中心等四家医院进行手术演示,4名成员作为国家包虫病免费救治项目外科治疗专家组成员多次赴青海、西藏、四川等高发病区巡回讲学及指导手术,培训专业人员200余人。
任重道远,继续奋勇向前
随着国家的重视,包虫病临床与基础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肝包虫病团队发现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
首先,目前包虫病的研究主要侧重治疗,对于棘球蚴是如何在人体内发生、发展至死亡、钙化的原因及机制却鲜少关注,但这恰恰是制约包虫病防治的重要因素。
其次,在一些特殊条件下,外囊必须打开时就会引起包虫囊液外漏、包虫病复发的可能。因此,如何减少复发仍是肝包虫病外科治疗中的棘手问题。
最后,药物作为治疗包虫病的辅助手段,在预防、防止术后复发等方面十分重要,但现有阿苯达唑各种剂型存在利用率低、不良反应多、稳定性差等缺点,新制剂的研究必然会是肝包虫病药物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肝包虫病团队未来重点关注的方向,他们计划围绕细粒棘球蚴自然病程多样性调控机制,开展细粒棘球蚴自然病程的流行病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相关基础研究,以肝包虫病自然病程的流行病学研究、细粒棘球蚴自然病程与转归的病理基础、免疫调控机制在细粒棘球蚴自然病程与转归中的作用、肝包虫病治疗药物新剂型研究等四个方向为研究重点。
肝包虫病团队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补充完善细粒棘球蚴自然病程的流行病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理论,并验证他们提出的相关假说。同时,以新型药物载体壳聚糖制备出利用率更高、不良反应少、稳定性高的阿苯达唑新剂。
另外,肝包虫病团队还计划引进“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选送优秀人才海外留学,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以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搭建石河子大学应用与研究平台,带动一批优秀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形成优秀的人才团队效应,提高学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力;争取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包虫病基础研究、诊治、培训及临床应用示范性研究基地。
自2007年以来,政府为防治包虫病下拨了专项基金,对此病实行免费治疗。彭心宇相信,科技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加上医学界的努力,以及大众知识水平的提升,我国一定会摘掉包虫病重灾区的帽子。而一附院肝包虫病团队仍会奋战在包虫病防治一线,以专业的知识、扎实的技能继续守护牧区群众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