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东方艺术大家:数字艺术有它自己的阅读方式
2015-05-25王宗亮
王宗亮
在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和现代生活中,数字化的阅读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而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已经从上世纪末的作为新奇个体体验的诞生,变为如今名不见经传的常态存在。
作为国内顶尖的“VJ(Visual Jockey 影像骑师)”艺术家代表之一,“大象”(项砚冬)与数字艺术已经打了很多年的交道。而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与传统媒材艺术的阅读方式对他来说是否存在着相似和差异?它们之间是相通的吗?而那些我们看似熟悉的“新媒体”,其背后的构成又是怎样的?新媒体艺术在创作时是艺术活儿还是技术活?
东方艺术·大家:当我们谈到一个所谓现代化、或者次世代的城市,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联想到数字化;而每个人的阅读(阅人、阅世)方式也将发生改变。
大象:其实人们简单地把一些东西归为数字化或者新媒体什么的,其实对我来说,数字艺术不仅仅局限于影像、声音或哪种非传统媒介。很难说城市中或生活中有哪些东西不是数字化的,包括你看到的很多很实体的东西,可能都是通过数字化的一些机床打磨或加工出来的。不是说一定是虚拟的东西才算。当然了,这只是客观事实。所以我会认为所有数字化的元素都是我们得以创作的工具。
我们的阅读方式有改变是肯定的,比如说现在比较流行二维码。二维码很有意思,你看它上面的信息是明摆着的,但是你不通过手机扫描你肉眼是看不出的,这是它一个很独特的属性。就像感觉上你说了一句话,所有人都能听到,但是没能听懂。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以前上学的时候,因为学电脑出身,当时的汇编语言还很原始,无法直接看懂。但是我的老师在检查我的作业时,可以一眼看出来哪有问题,不用上机操作尝试。我觉的这些都是数字化带来的一些阅读方式的改变,包括一些特定的阅读体验都会有,说的形象点就像骇客帝国里的尼奥眼中所看到的世界那样。
东方艺术·大家:阅读是一种无形的体验,但我发现在微置建城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本来就是基于虚拟技术的影像反倒把人们交流或阅读的过程给具象化、公示化了?
大象:因为在做微置建城时,那次的展览主题叫智慧城市。我们就在思考如何将当时热门的(2012年)微博融入进来,因为微博是现代城市生活中阅读方式的代表之一。当时我们在通过技术层面上思考的比较多,因为有些想法可能最终无法呈现。而将虚拟的和图像联系在一起这种行为,现在回头来看,把一些私人的信息放在屏幕上,实际上是变成了一个公众的阅读行为,这也是在我这次做你们这个“城市和阅读”的时候才意识到的。说到这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当时有展览的主管问我说如果有人恰好发了些不当言论,被投影在大屏幕上怎么办?
东方艺术·大家:人们的阅读体验在现在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直接影响到你愿不愿意“读”、下次还会不会“读”。
大象:我最近做了一个作品叫《凝视》,它的逻辑就是:观众必须要凝视这个作品,作品所提供的影像才会往下发展,一旦红外捕捉到观众在过程中有肢体动作,那么这段影像马上会回到初始状态重新播放。而我作了一个统计,在100个人里面,能真的实现“凝视”看完作品的人也就不到10个。当时也想过要不要通过一些方式来引导人们完成,但我想了这毕竟是一种尝试,一种属于影像的尝试,还是交由影像去完成。
东方艺术·大家:这样一次完整的大型作品,前期的编程工作一定很复杂?赏心悦目的成像效果背后是外行看如天书的编程代码。编程的过程对VJ艺术家来说本身也是一种读、写吧?
大象:嗯,我们同行在交流的时候,是不会去看成像效果,而是直接看内在的结构。就像读心一样。这个阅读过程就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同时要去理解一些逻辑和要表现的东西;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语言”和“阅读”方式。不仅仅限于文字,大家的载体都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会基于一个有共识的东西才能完成任何形式的阅读与交流。
东方艺术·大家:但交互影像的“局限性”还是有的,似乎在于所谓“实用性”和“娱乐性”的纠葛。人们要么就趋之若鹜、要么不屑一顾。包括我们现在看到城市中很多场所已经有一些较为简单的影像互动装置。
大象: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去解读一些传统的、手工艺非遗之类的元素。也会有一些新的碰撞;当然这也是一个我们时常思考的问题,因为交互影像诞生的历史太短了,你去看之前的一些包括很经典的大师作品,现在看来就是玩一样的。人和影像间其实最早的交流就是游戏,小时候我们都玩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机。可能现在人们对游戏化的阅读方式已经根深蒂固了,很多人经常跑过来问我们:“哎?你这作品怎么玩?”其实受众的一些行为模式你不能短期内强硬改变。当然这时作者要积极思考这种问题。我现在也在考虑,要利用一些在大城市中的屏幕来完成作品。
东方艺术·大家:到头来整个数字艺术目前在我国似乎仍旧处在一种方兴未艾的状态,似乎总是不冷不热、叫好不叫座。从技术上或意识上来说,原因有很多种。
大象:我作为理工科出身,现在做艺术的话就会对新技术比较偏执。在技术上会喜新厌旧。比如说微博出来我们就会琢磨,微信、二维码等,现在我们其实都在尝试阶段。都会有不同形式的自我表达,但是本质是不变的。也许过一段时间会有所变化吧,可能那时我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都会有一个新的理解。有一些东西刚出来的时候,大家做的肯定都是在炫技。这其实都是一样的,我虽然不太了解艺术史,但是我相信数字艺术也好新媒体也好,同传统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每次新的技法技术到后来才会变得纯熟,那时可能才会回到一个人本位的状态:就是你最想表达什么+最适合你的技巧技术手段去表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