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里的豁达与淡定
2015-05-25李汉超
李汉超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是明人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的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名利得失随风去,生老病死伴花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的人,心境才可能豁达平和,淡泊自然。豁达淡定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门生活艺术,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人生在世,命运虽然各异,但际遇大体相似,苦乐参半,毁誉交叉,荣辱共存,不足为奇。春风得意,左右逢源,不必自我陶醉;秋风萧瑟,天蹋地陷,也毋须一蹶不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雪莱的豁达;“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但丁的淡定。诗人谷禾在诗歌《发如雪》里,以深沉的笔墨和超然的想象营造梦境,表现了对豁达淡定的诗意追寻——
有一天,我将在睡梦中老去。
眼睛里涨满了白内障。发如雪,一缕缕飘下,
身前一片汪洋,风推着浪尖,
但没有船摇来,
巨大的虚空从背后掏着枯槁的身体。
这时万家灯火寂然,转过身去,
树木、房舍和山峦依次出现,执手相牵着,
恍惚身体的光聚拢,
我站在世界尽头,不是
蓦然惊起,而是把虚空放飞,不再醒来……
谷禾,本名周连国,1967年端午生于河南农村。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写诗,已在《诗刊》《人民文学》《星星》《诗选刊》等多家刊物发表大量诗歌。已出版诗集《飘雪的阳光》《纪事诗》《大海不这么想》和小说集《爱到尽头》等。其中诗集《飘雪的阳光》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4年卷)。2011年获得“诗探索·华文青年诗人奖”和中国年度最佳诗歌奖两项大奖。曾参加全国第19届青春诗会。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十月》杂志社。
全诗共有10行,分为两节。第一节,诗人先说,“有一天,我将在睡梦中老去。眼睛里涨满了白内障。发如雪,一缕缕飘下”,以简要的语言叙述了自己在睡梦中老去的情景:由于长期的辛苦劳累,眼睛被白内障所困;由于饱受磨难苍老得快,发染霜雪,一根根脱落。这是诗人想象中的自画像,却使读者看到了一位饱经沧桑、颇具仙风道骨的老者形象。紧接着,诗人又说,“身前一片汪洋,风推着浪尖,但没有船摇来,巨大的虚空从背后掏着枯槁的身体”。人老了,眼前却是汪洋大海,风起云涌,波翻浪滚,好像要被卷入、被吞噬。在这种状态之下,诗人多么想有一只船,把他渡到风平浪静、春暖花开的彼岸去啊,却不见船夫摇船来。一种茫然的无助感随着凉意顿然袭来,自己瘦骨嶙峋的身体正被一双巨手一点点掏空。这里的“虚空”可以理解为孤独无援,怅然失落之意。虚空乘人之危,诗人猝不及防,一颗受伤的心灵正被蚕食殆尽。
第二节,诗人先说,“这时万家灯火寂然,转过身去,树木、房舍和山峦依次出现,执手相牵着,恍惚身体的光聚拢”。在处境极其困顿难堪的时候,远处闪耀的灯火寂然无声,诗人只好转过身去回看来路,原来树木葱郁,房舍静坐,山峦起伏,它们就像一幅幅画,展现在诗人面前。这些曾给诗人以温暖和力量的事物,放射着光辉,聚拢在孤独的诗人周围,再一次鼓起了诗人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诗人接着说,“我站在世界尽头,不是/蓦然惊起,而是把虚空放飞,不再醒来……”诗人站在生命的尽头,尽管风烛残年,浪打浮萍,可是并没有惊恐万状,魂飞魄散,而是泰然处之,从容淡定,放飞心中的虚空,赶走心中的落寞,让一切顺理成章,回归自然,哪怕是不再醒来,那也是永远地睡着了,永远都在梦中。
这首诗虽然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营造一场梦境,但仍然是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一种反映。它表现出智者的豁达,勇者的淡定,值得读者仔细咀嚼,反复品味。著名诗人王明韵说:“在似乎是迟钝而又严酷的生活与现实场景中,谷禾保持着诗人特有的警惕和敏锐,他善于运用叙述元素,去实现超越现实之上的心灵关照。”
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精神贫乏的时代,有人发问“诗人何为?”荷尔德林说:“诗人是酒神的祭司,在茫茫黑夜中走遍大地,察寻神的踪迹,吁请神的出现。”谷禾热爱诗歌,中途写过一些不错的小说,可最终还是回到了诗歌上,因为他有话要说,而诗歌是他最热爱的表达方式。他说:“我期望自己的诗歌写作能是一条宽阔的河流,它的流淌尽可以平静甚至滞重,但必须能接纳并带走沿途的山川和星月,涌动着一往无前的力量。即便这仅是奢望,我也不会再有丝毫懈怠。”对诗歌,诗人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他极其自如地行走在叙事与抒情之间,不断地创造出立足现实、放飞思想的精美诗章。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