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者到学者
——访“浙商”同路人杨轶清
2015-05-24张丽红
◎本刊记者 张丽红
从记者到学者
——访“浙商”同路人杨轶清
◎本刊记者 张丽红
“步老是中国企业改革的标志性人物,晚年的他依然保持着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锋芒毕露无所顾忌。今天的国企改革仍然需要这样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认死理的精神。”6月7日,浙商博物馆馆长杨轶清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信息,就在一个月前,他们还专程去海盐探望过步鑫生。
步老如今已经驾鹤西去,浙商博物馆“英雄背影”展区,他在海盐衬衫总厂用过的裁缝剪和皮尺依旧陈列着。它们和宗庆后的三轮车一样,共同承载着“浙商”的记忆,也记录着“浙商”的成长,成为我们的无价之宝。
如果说,这些记忆是一颗颗耀眼的珍珠,那杨轶清就是一名独具慧眼的拾贝者。是他首先提出了“浙商”概念,也是他建议创办浙商博物馆,从而让这些珍贵记忆得以流传。
如今,杨轶清的日常工作均与浙商有关: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浙商博物馆馆长、世界浙商大会组委会办公室成员等。
从报社的财经记者,到民营企业集团高管,再到高校老师,虽然工作性质完全不同,但杨轶清20年来的服务对象却是同一个群体——浙商。正如他的微信签名所说,他是一名“浙商同路人”。
首次提出“浙商”概念
杨轶清的第一份工作是报社记者。1994年从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他进入浙报下属的《经济生活报》工作,因为表现优异,工作仅仅4年时间便成为报社经济部的负责人。
1999年,《经济生活报》开出了一个访谈对话体的浙江企业家系列专栏,杨轶清提议以“浙商”概念来统一称呼这些浙江企业家。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栏目名称确定为“浙商名流系列访谈”,这是具有现代内涵的“浙商”概念的首次明确提出。
该报以每周一期,每期一个整版的篇幅推出“浙商”系列访谈。时隔十几年,杭二中的李老师至今还记得这组文章,“这些文章打破了以往的采访、行文方式,吸引人一口气读完”。
2000年,在这组报道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财富与未来——走近浙商》一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封腰赫然写着“本书首次提出了浙商概念”。这也是第一本“浙商”概念的专著,吴敬琏先生为该书作序。
“新闻单位本来是专业工作,但最后的归宿往往是管理岗位。”尽管他是同年进报社的20多位同事中最早担任部门负责人的,但是杨轶清的理想却是做一个专家型的记者。2001年,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杨轶清申请了浙江省第一个以“浙商”为主题的省级社科规划课题,开始对“浙商”进行系统研究。
2002年底,杨轶清离开报社到中国最大的民营旅游文化企业宋城集团担任董事长助理兼战略发展总监,后来还担任过500强企业华立集团的执行董事。于是,杨轶清从一名财经记者转身为浙商中的一员。而这期间,他也没有停止过对浙商的研究。
2003年4月20日,杨轶清的新书《浙商制造——草根版MBA》正式上柜,这部“非典”期间上市的通俗类学术专著,登上了好几个畅销书榜。在搜索引擎Google上,2003年4月份键入“浙商”二字,只有几百条新闻,三个月以后达到了7000多条,“浙商”现象开始为人关注。而2004年杨轶清的《MBA没有教的创富之道》由台湾知名出版商推出,定价320元新台币,是第一本在宝岛台湾出版上市的浙商专著。
对于“首次提出浙商概念”这项巨大贡献,杨轶清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他说:浙商群体的出现,就好像春天钻出地面的竹笋——所谓最早提出了浙商概念,就是最先看到笋尖钻出地面的那个人而已。你看到,或者没看到,竹笋都在那里!如果若干年之后,你仍然走在研究浙商服务浙商的前列,积累了较多的贡献,那才能够说明问题。
浙商博物馆获得“2013浙江经济(浙商)研究年度成果奖”特别奖。
填补浙商文化建设的空白
2004年,杨轶清参与发起浙江省浙商研究会并担任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2005年底进入浙江工商大学工作,参与申报省重点社科基地并担任浙江省浙商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和学术带头人。
教工路149号,浙江工商大学老校区内,杨轶清带我们参观了浙商博物馆。浙商博物馆于2013年10月15日正式开馆启用,共四层分为12个功能区块。开馆以来受到各界极大关注。
宗庆后蹬过的三轮车、潘阿祥自创的“象形文字”电话本、徐传化徐冠巨父子创业初期使用的大缸、南存辉做小鞋匠时的补鞋机、凌兰芳50岁时与妻子李莲珍被买断工龄的收据……在这个面积两千多平方米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千余件(套)各类实物资料。
以“天下浙商的精神家园”为总体定位的浙商博物馆,由浙江工商大学、省工商联、浙报集团等七个省级部门单位共同发起筹建。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先生发来题词,省委书记夏宝龙多次批示指导。浙江工商大学作为主办单位不仅提供人财物等基础资源,党委书记蒋承勇、校长张仁寿等校领导全程统筹推动,从提出设想到建成开馆不到两年时间。杨轶清说,作为筹建小组副组长兼筹建办主任,有机会参与这项浙商文化基础工程,非常荣幸。
与浙商共同成长
杨轶清说,浙商群体最大的特点是当代性和现实性。杨轶清的心愿是做一位“知晓冷暖的浙商贴心人”,与浙商共同成长。
2005年进入浙江工商大学工作时,杨轶清还是新闻领域的中级职称。到大学后专业领域是工商管理,意味着要从头开始写经济管理类的学术论文。从媒体文章到学术论文,是挺痛苦的转型。
好在杨轶清热爱学术研究,也有悟性和基础,更重要的是他的勤奋和不怕吃苦。如今,他已经是发表和出版浙商论著最多的专家之一。在“百度学术”上查询他的名字,可以搜索到近200篇专业文献;已出版7本专著,其中包括《浙商简史》、《浙商通论》等高层次学术专著。此外,这些年他还参与了10项(其中主持5项)省级以上课题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省长委托课题各一项。
所有的这些论著和课题项目,均与浙商有关。杨轶清说,这个过程非常辛苦,但与浙商同行,共同成长,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