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与自己“过不去”的村支书
2015-05-23蒋鑫富
◎本刊记者 蒋鑫富
一个与自己“过不去”的村支书
◎本刊记者 蒋鑫富
一千多位村民缘何自发捐款,盼他早日康复出院?这是因为他在村民心中藏着“三个七年”——七年多来,他没有向村里报销过一分钱,反而把当干部的报酬全部倒贴给了村里;七年多来,他把精力都放在了村里,自己家里的活都撂给了妻子;七年多来,他为了节省村里的建设资金,水电工、泥水工、勤杂工的活都自己义务包下了……不幸的是2014年8月16日下午,他带病在村综合楼的劳动岗位上,因体力不支晕倒,从三楼摔到二楼,左肋七根肋骨骨折、脾破裂、肺严重挫伤,右手掌骨断裂。他就是天台县雷峰乡潘岙杨村党支部书记杨善福。
自己垫资造“黎华桥”
年近花甲的杨善福是2008年放下自己的生意,在乡党委劝说下回村竞选成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担任村支书的七年多时间里,他几乎一天也没闲过。
杨善福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造桥。村庄对岸有600多亩田地,是村民们的粮仓。平时过溪有“丁步”,一到汛期溪水猛涨,村民往返便成了问题,曾有两个村民不幸落水遇难。造桥成村民强烈愿望。可造这座桥至少要15万元的资金,对于无集体经济来源的潘岙杨村来说,这是个梦想。
不能让群众的愿望泡汤。杨善福首先将造桥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没几天,村里人惊喜地发现,有人在搞造桥的测量了!一打听,原来是杨善福用自己的积蓄开始垫资造桥了。
让杨善福想不到的是项目启动后,资金投入大大超出预期,工程难以为继。焦虑之际,本来话语不多的杨善福只好四处筹资做工作了,他开始以个人名义向村民有息借款,还以个人名义到银行贷款,造桥的工程项目终于没有搁浅。
2013年10月,杨善福花了六年多心血的桥终于通车了。这天,村民们奔走相告。为了给桥起名,群众提议叫善福桥,可杨善福的回答是“我当干部不是为了自己出名,而是为了给村里多做点实事。”就这样,杨善福最后把这座造福黎民百姓的大桥取名为“黎华桥”。
自己进工地建“综合楼”
连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杨善福曾经当着全村父老承诺:在他任期内,要为村里建造集茶叶交易市场、文化礼堂、居家养老等于一体的综合大楼。
杨善福在筹措建筑材料。
天台县委专门发出文件,号召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向杨善福学习。图为村民自发为杨善福治病捐款。
为了兑现承诺,杨善福自费前往上海、安吉等地考察综合楼的古建筑式样。凭着从村民手里以私人名义有息借得的5万元,工程经立项等程序很快上马了。因为缺资金,他只好赊账买建材。为此,他不知跟人说了多少好话。有私家车的村民每次出村,他只要看到了,总要嘱咐他们帮忙免费代运一些小件建材回来,这样也可节省一笔运费。
施工中,特别在浇筑大梁和柱子时,需浇水散热,由于白天自来水水压不够,杨善福就打起时间差,趁凌晨用水量少去浇水;水不够用时,他就自个儿摸黑去挑。村民杨兴炉是他的搭当,他俩几乎天天一起出入在工地上。有一天凌晨,起了大早的杨兴炉看到杨善福已在工地上浇水,汗水湿透了衣背,杨兴炉上前去帮的同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去年8月11日,杨善福病倒了,高烧发到摄氏40度。挂完盐水,他就开着摩托车又到村外去买建材了。之后的几天里,他常常挂好吊针就直奔工地,直到后来摔成重伤。望着丈夫,杨善福的妻子何爱菊哽咽着说:“如果他能好好休息几天,就不会出事了。”
治病期间,当村委会主任杨美余将村民们自发捐助的46800多元钱交给杨善福时,他却一脸愧疚地说:“综合楼建设更需要钱啊!”
常常与自己“过不去”
杨善福担任村支书后,再没精力去打理生意,导致家庭经济紧张。他妻子只好白天忙地头,晚上去小水电站打工赚每月600元的工资补充家用。
村里搞“三改一拆”,杨善福第一个将一间为村民提供碾米服务的临时棚拆了。尽管对他的临时棚没人有意见或举报,他却带头先拆了。这一与自己“过不去”的举动,顺势推进了村里的“三改一拆”。
当“五水共治”行动打响后,杨善福又来了个与自己“过不去”的举动,带头跳进溪水里清理垃圾,他还个人出资在村口附近修建了三道拦水坝,还在溪边自费搞起了绿化。
说起他与自己“过不去”的举动,在村民眼里那是一件又一件:
村老年协会有的老人穿的衣服、协会用的桌子都是他买来的;残疾贫困老人杨美命的房屋是他垫资万余元帮助修缮的;
村民杨含芬丈母娘家着火,他一直提水灭火,忙到天亮;
另外,为一些行动不便的人和病中老人代买药物已成了他乐此不疲的事。
一年又一年,令杨善福欣慰的是,潘岙杨村从一个穷山村向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大步发展了。(张主俐对本文也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