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国筷子

2015-05-23王兴华

老年世界 2015年5期
关键词:竹筷大禹新娘

王兴华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子作为进餐工具至少已有3000年的历史。关于筷子的名称,各个时代叫法不同。先秦文献中称为“梜”,有时写作“筴”,秦汉时期叫“箸”,隋唐时期又称为“筋”,意为“助人就餐之工具”。到了宋代,才开始有“筷子”的称呼,也有说始于明代。为何改“箸”为“筷”呢?这与古人讲究忌讳有关,因为“箸”与“住”谐音,有“停住”“停滞不前”的意思,违背了人们企盼向前发展、一帆风顺、兴泰发达的民族心理,所以被认为是不吉利之语。《菽园杂记》(明·陆容)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以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吴中地区的老百姓乘船忌讳说“住”和“翻”,所以反其意将“住”称为“快”。加之,这物件多是以竹子为材料,所以又在“快”字头上加了“竹”字头,名为“筷”,“子”是美称,“筷子”寄寓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兼具挑、拨、夹、拌、扒等功能。有人做过这样的测定,使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甚至肩膀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处肌肉。看来,用筷子吃饭,不仅进食方便,而且还可以灵活手指、锻炼脑力,有益身心健康。凡用过筷子的,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可它到底是何人发明的,何时诞生的呢?

关于筷子的起源,东北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三过家门而不入,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有一次,大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熟后,因为烫手无法抓食。大禹不愿浪费时间等肉锅冷却,于是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用树枝、细竹从滚沸的热锅中捞食,久而久之,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人们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沾染油腻,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当然,传说不会严格地再现历史,任何传说总是经过历代人民的取舍、剪裁、夸张、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创筷也不例外,它将数千年百姓逐渐摸索的制筷过程,集中到了大禹一人身上。但可信的是,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折取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

如今,市场上的筷子琳琅满目,各种颜色的、雕花的、彩漆的、青花瓷的、卡通的、异行的……种类繁多。按照制作材料,姑且先分为竹木筷、金属筷、牙骨筷、玉石筷、化学筷五大类。

最原始的筷子是竹木质的,人们使用最多的也是竹木筷。古代竹筷品种丰富,有灰褐色条纹的棕竹筷最高档,但如今已绝迹于市场。同时,紫竹筷、湘妃竹筷也是稀有品种,目前也已难觅踪影。湖南的楠竹筷放在清水中根根竖立不卧浮,有神奇筷之称。杭州西湖天竺筷制作精美,且有隐隐竹香,作为地方特产而驰名中外。竹筷还有便于雕刻的特点,四川江安竹雕筷创制于明末清初,多次在国际上获奖。上世纪50年代,工艺师曾经刻过一双狮头活眼含宝龙凤竹筷献给毛泽东主席。毛泽东十分喜爱,叫秘书回信致意,同时表示按中央规定不能接受礼物,请他们以后不要再给他个人送礼。后来,他把这副筷子转送给了前苏联领导人。

金属筷应该从青铜筷算起,还有金筷子、银筷子、铜筷子、铁筷子,现在发展到不锈钢筷子。如今很少有人用金属筷,但古代富豪人家流行过金属筷。1961年云南祥云大波那铜棺木出土3根圆铜筷,经测定为春秋中晚期文物。铜筷不宜作吃饭用具,以后逐渐被银筷取代。银筷测毒虽不可靠,但银筷的杀菌功能已经被科学证实。我国出土银筷数量较多的一次是1982年,在镇江东郊丁卯桥出土的950余件唐代银器,其中银筷达40余双。现在,制作精美的银筷作为工艺品,仍很受欢迎。价格昂贵的金筷是皇宫贵族奢侈的象征,史载唐玄宗曾赏赐宰相金箸一双。

牙骨筷中高档且有名的要首数象牙筷。《韩非子·喻老》《史记·宋微子世家》《淮南子·说山训》等文献中均有“纣王象箸”的记载,象牙筷子成为商纣王荒诞奢靡的证据。

在《中国传统食俗》一书中还记载了不少筷子的寓意。比如在陕西的一些地方,新娘离开娘家时,要一边哭一边扔双筷子到地上。到婆家后,新娘要从地上捡起一双筷子。这样一扔一捡,有三重意义:第一,表示姑娘从此嫁出,不再在娘家吃饭了;第二,新娘入婆家,婆家要添双新筷;第三,表示新娘要担起在婆家烹煮的责任。

在过去扬州的婚礼中,也有丢筷子的习俗,称为“麒麟送子”。新娘进入洞房,贺客要将一双红色的筷子,戳破新房的窗纸,丢进房里,祝福新人“快生贵子”。

关于筷子的忌讳也有很多,比如在宴会上,只有主人先动筷后,客人方可举筷;在祭祖时,不能把筷子头朝上,而要朝下;用餐时不要用筷子敲打其他餐具,因为人们认为只有乞丐讨食时才会用筷子敲打碗盆;不能将筷子竖插在碗或盆上,因为只有放祭品的碗或盆上面才会竖插筷子,不少孩子因为这个动作挨过祖父母的巴掌。

中国是筷子的故乡,筷子是中国人每天必须使用的饮食器具。小小的两根筷子,国人运用自如,从孩童开始就遵循父母的教导学会用筷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中国的筷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的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武士。”的确,与看上去“动刀动枪”式的西式餐具相比,筷子的发明和使用,蕴含着“和为贵”的思想理念,也难怪西方学者赞扬筷子是东方文明的代表,是华夏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

今天的筷子,已经不单作为就餐工具,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代表着一种文明气息,出现在世人而前,成为使用、研究、欣赏、馈赠、收藏相结合的艺术品。

猜你喜欢

竹筷大禹新娘
竹筷木桥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点燃一支竹筷
“小大禹”来治水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新娘,你很帅
扮新娘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
幸福的“围头新娘”
笑熬 完美新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