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之我见
2015-05-22熊瑶
熊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语文学科的价值并不在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发挥语文学科的价值进行概述,以期能够为学生健全地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
一、精设导语,导入新课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师情感的外显性和丰富性,教师的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充满人情味的语言导入新课,把学生引领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感世界,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沟通,对学生进行情感渲染,拨动学生心灵之弦,实现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主动探索的欲望,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善于选取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认知教育的素材
语文老师要善于从平时的语文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如人教版第一册的课文《生命,生命》,作者通过描绘危险境地中不断挣扎的飞蛾,墙缝中不断生长的瓜藤,听诊器中不断传出来的心脏的搏动,热情讴歌了生命的旺盛和涌动。又如朱自清先生的《春》,通过描绘春天嫩绿的小草和树叶、美丽的花朵、可爱的小鸟、牛背上的牧童和地里劳作的老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语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生命的活力和朝气蓬勃,达到情感认知的教育目的。
三、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重的,他们善于发现、勇于探索,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去营造课堂氛围,也就是制造悬念。比如在《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通常学生对于古文是没有什么学习兴趣的,觉得死板,没有新意,课堂氛围过于枯燥,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具体怎么去做呢?比如,在老师讲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设下悬念,“行者迷路了,找不到回去的路了,他该怎么办呢?”学生好奇的天性,激发他们进一步去学习。学生秉着好奇的天性,会继续顺着老师的思路学习,有了这样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在愉快的氛围中度过了课堂时光,还对课文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解。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文学情景
初中语文教学更加倾向于用文字来表达感情,而这些感情都是根据特定的情景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候要根据文中的情节进行模拟或者情景再现,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中,或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态。比如在学习《春》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等媒介,把春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春给他们带来的美,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充分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在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通过这些引出《春》这篇文章,利用文章中优美的文字去吸引学生,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愉悦感情。
五、对文章进行渲染,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教师在课堂上也不要表现得过于死板,可以通过一些肢体动作或者面部表情等,对文章中的一些人物形象等进行描述或者刻画,通常老师的肢体动作或者面部表情等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远远大于文字对学生的感染力。当教师读这段话的时候,可以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不但要把握好声音的高低和节奏等,还要把作者所蕴含的感情和激情都表达出来,在读到这段的时候,课堂氛围要的就不是往常的活跃、愉快的氛围,而是要营造出悲壮的氛围,让学生融入课文中,使学生认识到黑暗社会对人民的残害。
六、 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善于换位思考,进行角色互换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变。长久以来,语文教师熟于扮演固定的角色,教师总爱把学生看成一个个任人摆布的物体。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其人格。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应以真诚为基础。表里如一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遇到问题时,应自问:“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么想?怎么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进行角色交换。只有这样,师生之间地情感才会越来越深。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有可能喜欢上你的语文课。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爱屋及乌”,意思是说,由于爱某一个人,连同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也都爱。如果师生之间关系好,相互尊重,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可亲、可敬、可信、可爱,学生喜欢你,因此就会喜欢听你讲的课。“亲其师而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教师若能经常进行换位思考,角色互换,就能建立良好地师生关系,有利于搞好语文教学。师生之间有时产生矛盾是很正常的。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导致过激的言行,使人际关系更加恶化。消解这种不快情感的最理智的方式就是心理换位——试着把自己置于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你就会发现,其实对方他也有自己的道理。教师经常进行角色互换,建立良好地师生关系,是搞好语文教学的有利条件。
七、形象可感,直击心灵
具体、可感、逼真的形象总是能对学生心灵产生直接的冲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文中表达的语言环境直观的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形,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表情、目光、体态、手势等形体语言增强情感表达的形象性,使语言更加具有感染力。如在讲授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时,语言上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连同饱含深情的目光,张开怀抱的双手,使学生感受到一个赤子对祖国的深情。当然,教学中教师也要根据不同情境、时间以及文本类型选择不同的“传情”手段。
新时期的教育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足够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与审美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真正做到积极主动学习,促进德智体美的共同发展。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情感教育真正取得实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