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措施
2015-05-22徐光丽
徐光丽
【摘要】本文结合大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数学能力培养的具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数学教学 能力培养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48-02
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利用数学创造的能力是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数学能力具体包括数学基础能力、数学认知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等。其中数学基础能力包括运算求解能力、符号抽象能力、建模能力、推理验证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数学表达能力等。大学数学能力的培养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数学能力的前提下,进而熟悉运用解决相关的社会生活问题,并从中进行再创造、再运用,即是用大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一、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现状分析
1.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现状
受到传统数学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数学素养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规划上,教学时间分配、课程结构配置以及教学评价上都过多的集中在数学基础能力的培养上。
2.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差的原因
(1)针对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建设不完善,同时教学单位的不重视和教师相关教学能力的不足更加剧了这一问题;(2)在教学实践的开展上,具体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性不强,缺乏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研究性的数学研究课题;(3)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对数学教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4)对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的研究只是理论性、原则性的,不具备可操作性,实践性较差。
二、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1.调整课程结构,注重大学数学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大学数学教育只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技能,现价段,社会建设的发展对人才的数学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既需要掌握了堅实的基础,又要懂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必须调整原有的课程结构,注重数学教学实践。结合实验教学基础实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环境,实验方法和技能,为学生开拓思路,巩固数学知识;通过综合性实验,结合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情况,将实验设计在一个特定的数学背景之下,进而训练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通过研究和探索性实验,使学生在学校能够接触到的社会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联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并组织实施程序的实验设计,写作和最终报告的其他方面,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在研究和生产实践创新能力。
2.针对大学数学教学中重理论、轻应用,轻知识、轻能力,忽略数学知识的背景分析,没有很好地将实证研究和思辨方法结合起来的问题,分析、整理大学数学中典型问题,收集、整理相关问题的知识背景,深刻提示知识背后的精神世界,构建大学数学知识背景数据库,使实证研究和思辨方法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而且应用于生活,并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3.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建模竞赛
数学建模的教学常常围绕建模竞赛,通过提高“重在过程,重在参与”的精神,来组织实施和展开的。几年来,这项活动得到广大师生的热情响应,我国每年参与大学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的人数逐年递增。重要的是,通过建模活动,对于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和其他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并给课堂教学留下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主要有:
(1)大力提倡数学建模思想,提高数学应用的能力;
(2)尝试“开放式”教学组织形式。建模时三人组队讨论并参赛,便于挖掘群策群力的潜力,利于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3)考查手段(竞赛形式)新颖,教学手段丰富。竞赛时以论文形式答题,并可以广泛翻阅查找书籍资料,也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这些都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空间来发挥创造性才能;
(4)通过建模活动,反过来促进了教师应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丰富教学经验。
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已成为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系统化工程,素质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将使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高等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根据大学生高等数学应用能力的问题,认真思考,对现有的数学教育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和优秀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还学到了关于问题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从事这项工作,这也将成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耿秀荣.高等数学应用能力研究的现状综观[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