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电子综合能力考试改革与实践研究
2015-05-22李丹萍等
李丹萍等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通信与电子综合能力水平测试(TEC)”这一新型的考试与评价体系,构建一种新型的考试评价机制,达到促使同学们保持继续学习动力,增强实验动手能力,建立统一评价机制的目的。此外,广泛听取社会上用人单位、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在测试内容中加以体现和平衡,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教师的教课重点,为最终“培养社会有用人才,实现教育型大学”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通信与电子综合能力水平测试 教学改革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39-01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水平的发展,考试模式也在不断发展与更新。考试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功能包括:学生成绩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功能;学生认真学习的督促功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反饋功能;指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导向功能。针对本科教育而言,目前如何通过考试制度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成为大学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而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方式不科学:对课目评定采取考试一次性给定成绩的方式,降低了学生保持继续学习的积极性。目前,教师主要采取每门课单一考试的评价体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将学生的知识掌握时间限制在一个学期之内,只能反映考试当时的知识掌握程度,而无法有效的反映学生后续自主学习的效果,更无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出客观评价。这也就意味着,学生也无法通过后续的自主学习,提高课目的评价,因此降低了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继续保持学习的动力;同时,由于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本学科中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考察,使得考试大部分成为对死记硬背学习方式的鼓励,不利于学生综合思维和全面分析能力的培养。
2.考试功能的认识误区:学习内容和目标缺乏指导性
考试的基本功能不仅仅是评价功能,同时,指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导向功能也是考试的一项重要功能。但是,目前的高校考试中普遍存在着偏重于考试的评价功能而不注重其教学和学习的导向功能这一认识误区。从目前的考试方式来看,命题→测试→水平鉴定三个过程形成了一个闭环,这个环内的所有参与方都是学校内部人员,缺乏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与沟通。长此以往,一方面,学生无法及时有效的得到就职单位的需求信息,在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时候,缺乏正确的指导,往往处于一种盲目、抑或者是人云亦云的情况,不利于后续发展;教师只注重评价成绩,不注重因势对教学进行改进,学生难以得到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的需求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导致用人单位抱怨招不到合适的就职学生。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供求矛盾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不适应市场需求;而究其本质原因,主要是由于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不适应市场需要,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拟提出“通信与电子综合能力水平测试”这一全新的综合性考察方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同学们“学一门、丢一门、忘一门”的学习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动手能力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首先,构建“通信与电子综合能力水平测试”这种新的综合性能力考察方式。以重视素质教育、突出专业特色、紧抓综合能力为指导思想,通过全方面、多形式、全局性的考核方式,达到对学生知识体系、综合能力、专业素质的综合考察,形成对学生通信与电子综合能力的公平客观的评价,指导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有目标的自主学习。
其次,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使得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而且要对所学知识与理论进行融会贯通,形成专业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对考试内容,必须在所选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分解与融合,最终形成综合性的考试内容。将对各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进行分解、深度融合和贯通后,最终形成具有能够有效衡量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全面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考核内容。
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研究相应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机制。由于考试不再局限于期末考试,因此应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开展最适合该课程的考试方式和评分机制,以达到全程性、多元化的综合测试目的。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强调统一的标准,突出评价的选拔功能。而在高校教育中,考试的评价功能不仅仅是选拔优秀学生,更应该向指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导向功能转变。
综合性全程考试改革的开展,使得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深入人心,促使参与改革的广大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并将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自觉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思想基础。全程性、多元化的考试方式的实施,有力促进了教学方法方式的灵活性和互动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精神形成的教学管理模式,为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