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小学的品德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性

2015-05-22李刚

学周刊·中旬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实效性课堂教学

李刚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逐渐由传统、陈旧、呆板、低效向自主、开放、实效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也更加讲求实效性。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从三方面进行探讨,探究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品德 课堂教学 实效性

新课程理念下,具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认为自己只负责教课,完成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学生也只是负责听,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每节课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读,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写,这种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是被动地学,是死学。所以实现品德课堂的实效性,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也要转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教师就是给学生传授道理、解决困惑的人。这句话流传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心目中对教师这个职业最好的解释。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這种解释显得过于片面,因为教师不单单是解惑授业者,更是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交流,共同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要改变。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学习之路上的同行者和指导者,这种新型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使课堂教学氛围和谐宽松,而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学习效率是较高的。现在的小学生物质生活很丰富充裕,但在思想上却是很孤单的,家长都忙于工作,跟孩子的交流时间较少,谈心沟通的机会也少,即使过问一下,大多也是问问成绩怎样,所以学生的思想教育重任一多半就落在了教师的身上,而小学品德课堂又是教育学生的“前沿阵地”,如若角色转变成功,先成为学生的益友,定能成功地成为学生的良师,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了,教师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过渡,从教给学生“死”知识向教会学生“活”方法过渡,从单纯地教师教向学生自主学过渡。

以前,上课的模式单一枯燥,教师照本宣科读教材,学生死记硬背记教材,考试考教材,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死死地围绕教材,没有拓展,没有创新,没有活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可以说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只是空谈,并没有真正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得改变原先的教学模式,让思想品德课真真正正地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有实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展小组自主活动,并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上,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去悟、去听、去说、去做,课堂才会释放自己的智慧能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品德水平。

比如在学习《祖国有多大》这课时,要按照传统的教法,只是让学生看一看中国的地图,背一背国土面积,记一记各省省会,可想而知,本是内容丰富吸引人的一课,这样一来就变成了枯燥的说教,学生不愿学,哪来的实效性呢?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更新了教学方法。我让学生先比较现实中的邢台市和地图上的邢台市,再让学生计算一下整个中国的面积,让学生看到祖国疆域的宽广,再通过中国与日本、韩国等对比,通过计算,了解到中国是韩国的97倍,是日本的26倍,学生就明白祖国是多么大了。在这样的比比算算中,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爱国之情,品德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生活是学生的真实世界。让品德课堂和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又一途径。开发和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心的生活热点,学生才会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迸发学习热情,才能让课本知识真正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中,才能起到思想上的教育作用。如教学《我爱我家》时,我让学生回忆一下从早晨开始父母都为你做了哪些事情,自己又做了哪些事情,从而了解父母的辛苦,要知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作为晚辈要知道体谅父母,感激父母,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不做家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

三、教师策略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广大教师认识到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上,而应该向实际生活延伸,突破学科体系的界限,让课堂教育进入综合性的人文学习领域,这样的教学才更有实效性、针对性。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的教学策略就要有根本的改变。

(一)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学生认识道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途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果只放在课本上读一读,没有亲身经历,那总是肤浅的,课堂上应该相应地设置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感悟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实际运用能力。

如教学《注意交通安全》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必须把书本上的死知识通过学生的活动转化成可以在生活中运用的“活”能力,于是设置了如下的活动:把教室布置成十字路口的场景,四个路口都有行人和“车辆”,路口有“红绿灯”,还有“交警”,学生各有角色扮演,在我的指挥下,演练“红灯停,绿灯行”等交规,并变换角色,体验生活中各种角色如何过马路。在活动中,学生不断体验,发现问题,并认识到交通安全的必要性。

(二)开放——链接学生的实际生活

要想通过品德课达到有实效的品德教育,那就要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学生在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实情,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实施不同的教育策略。当教育孩子要孝顺长辈的时候,我没有给学生讲一大堆的道理,而是问学生们:“每天早上是谁为你做的饭菜?是谁为你买书买本。”学生回答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我接着问:“在你生病的时候,是谁焦急又心疼地守护在你旁边?”学生还是回答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我接着引导:“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对我们这样好,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他们呢?”学生这时候从内心不自然地就生发了“孝”的情结,只不过不会表达出来,只是说:“也要对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好。”我再次引导:“怎样对他们好呢?不好好吃饭,不好好写作业,不听爸爸妈妈的话,随便发脾气,这些对吗?”学生马上意识到那样做是不对的。

联系生活实际,切入到生活中心去,是最能教育到学生的心里的,是最有实效性的。因此,我们要以创设生活情景,引导体验感悟为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参考文献:

王纪河.品德教育课的生活化探索[J].学周刊,2011(1).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实效性课堂教学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让品德微课助力学生的情感体验
重视品德育人功能 做好品德课堂教学
构建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思考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