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自然会话评价行为应答语研究——批评行为应答语研究

2015-05-22鲜丽霞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立场形容词话语

□鲜丽霞

[四川大学 成都 610064]

引言

人们在日常会话中进行交际,实现各种行为。交际互动中有发话和受话两方,发话人如果对特定的事物事件作出评价(Assessment),表达自己的内在立场时[1~2],受话人会对前者的评价行为做出回应,表明自己的态度或立场[3],受话人的这种回应话轮称为应答语。本文研究汉语评价行为中的批评行为的应答语。

评价行为应答语的研究始于英语[3],研究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美国英语口语中的应答话轮进行细致的分析,提出应答话轮组织的系统特征;后来日语研究者也从社会学和语言学的学科交叉视角研究日语应答语中的连接词[2]。汉语的应答语研究主要是文化学研究[4~5],这些研究主要从经验印象出发,采用个人直觉语料,总结应答语的文化和部分语言特征。

我们在研究中采用会话分析的方法,以汉语自然口语为语料,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描写应答语的语言形式,结合话语现象考察语言形式所表达的种种立场,从而力图揭示互动与语法的密切关系。

本文的汉语自然口语是日常生活中面对面的谈话,不规定话题,比如做晚餐或看电视时的谈话,谈话人是汉语母语者,日常用语是汉语普通话。语料有录像和文本两种形式,录像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陶红印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博士研究生Monica Turk录制,文本由笔者转写,转写符号采用Jefferson系统[6]①。录像共两个小时,转写文本约十万字。文中例句除六句来自文献以外,其他都是通过上述录像转写的语料,这六个例句以参考文献的方式标明了出处。

一、应答语话轮的句法与立场

应答语在会话中形成一个话轮,并与位于它前面的评价话轮构成一个相邻对。两个话轮有共同的评价物,第一个话轮是引发话轮,第二个话轮是回应话轮。例如下面F和E的话语构成相邻对,共同的评价物是F搬的新家,F发出引发话轮,E进行回应:

例1:F:但是呢就是::,--就是没这边好嘛。

E:那--那肯定的。

应答语话轮可以从句法、语调、行为立场等方面进行分析[7]。在句法形式上,应答话轮由三种小句构成:肯定/否定性标记词小句,以形容词谓语为中心评价词的小句,无形容词评价词和肯定/否定标记词的其它小句。这三种基本小句独立使用或相互组合,构成应答语话轮的七种话轮构建方式。在行为立场方面,应答语的立场分为四种:强同意、弱同意、强不同意、弱不同意[3]。句法形式与行为立场的对应关系如下表[8]:

表1 应答语话轮构建方式与行为立场的对应

负面评价会引起各种不同的反应,本文考察两种批评行为——批评自己与批评对方——所引发不同的应答方式。

二、批评自己

说话人发起自我批评时,受话人遵守赞誉准则,尽量多赞誉别人[9~10],倾向于不同意。在我们的语料中,批评自己的行为不多,弱同意、弱不同意、强不同意和强同意的比例是1:2:1:0。下面分别分析。

(一)弱同意

例2:1A:((看手里的食物))哎哟,我这个TSK,--我每次就做得不好,heheh

2C:→--什么东西啊?

3A:((把食物放进微波炉))我就让它那个就--

4C:→defrost是吧?

5A:defrost。

6C:→哦,那个是很难控制的,--我都是

自然::

7A:是啊,有时候一下子它就过了。A批评自己用微波炉解冻食品时做得不好,C在两个发起修正的小句后发出原因型无评价词小句,其立场属于弱同意。除例2以外,其它原因型无评价词小句都是用以回应评价人表扬对方的行为。

(二)弱不同意

弱不同意可以通过两种话轮形式表达,一种是单用形容词,另一种是单用无评价词小句。分别举例如下:

例3:E:--他没有看的。其实这个房子我觉得不是..[特别好],

B:[都一样]..都一样。

E:--然后我--中间那房子比较好。E认为自己住的房子不是特别好,B表达弱不同意,其话轮形式是单用形容词谓语小句,引发语与应答语中的形容词褒贬不相反,而是形成对照。

例4:B:其实我这个是最--最--我--用我们那口子的话说就是-- 最偷懒的。hahhahhahhah

C:不过这有营养,我也经常用豆腐和猪肉做在一块,多快呀!

B认为自己做菜的方式是最偷懒的,C表达弱度不同意,其话轮形式有两部分:

前面是单用转折型无评价词小句,后面是实例小句。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弱不同意并不是典型的弱不同意,而是弱中有强。虽然主要的话轮句法形式表达的是弱度不同意,但话语现象却表达强度的同意/不同意:例3引发语与应答语发生重叠,转折型无评价词小句后出现支持性的实例小句,例4应答语与引发语之间是快速接应,例2第六行原因型无评价词小句后也出现支持性实例小句“我都是自然的”。原因小句和转折小句后出现的这种支持性小句使弱度的同意/不同意增强。这种增强的弱度同意/不同意与引发语的行为相关:弱中有强的弱度同意/不同意用于回应评价方批评自己,而纯粹的弱同意/不同意用于回应评价方表扬对方的行为。如弱度同意可以用于回应引发语批评自己时,也可以用于回应引发语表扬对方时,然而比较这两种行为,可以发现批评自己时的弱度同意弱中有强,比如例2句在原因小句后可以出现支持型实例小句,而表扬对方时弱同意是纯粹的弱同意,原因小句单用,后面没有其它支持性成分。可见,当评价人批评自己时,应答语即使是弱度的不同意或同意立场,也可能通过话语现象或其它话轮句法成分增强其不同意程度。

(三)关于强不同意

在我们的数据中批评自己的话语后没有出现应答人强不同意的例证,而采用更多的是弱同意和弱不同意,这些弱同意和弱不同意都不是纯粹的弱度立场,而是弱中有强。由此可见,不同意评价人自我批评行为时,其立场有一定的强度。然而,纯粹的强度不同意立场在汉语中没有弱中有强的立场多,在我们的数据中出现一例强不同意:A作为女主人,准备用碗给T盛饭,但她觉得要用的那个碗太小了:

例5:A:我在说这个碗太小了。

C:[1heh1]

T:[1oh::1][2不小不小2]。

F:[2装几次2],[3啊对对,装几次3]。

C :(( 朝T))[3 那 就-- 来 两 碗 呗3][4hehhehhehhehheh::4]

T:[4hehheh不小.4][5没事5]。

C:[5或者三碗5]。((把碗放在台面上))

应答人T对A的自我批评行为表示强不同意立场,他的话轮是“对立形容词谓语小句+描述小句的形式”。

(四)小结

因此,弱同意和弱不同意是汉语用以回应评价人自我批评行为的常用方式,强同意作为最不得体的形式出现频率最低。在英语中,自我批评的应答语同样遵循特定倾向系统,具体话轮形式上有所不同[3]。如下表:

表2 自我批评型引发语后的应答语话轮构建方式的立场

从上表可见,英语与汉语虽然基本立场相同,但话轮构成方式和表达方式不同。从立场来看,有以下异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弱不同意在英语与汉语中都可以采用单用转折小句和不对立形容词谓语小句,强同意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是最不得体的立场。

不同之处在于:

1.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两种语言最得体的形式不同,在英语中强不同意中的表扬是最优的形式[3],强不同意常采用否定标记词和对立形容词,以重叠或快速接应的方式发出,占据整个话轮[3];汉语中弱同意和弱不同意是最优的形式。

2.英语弱不同意与汉语除相同的单用转折小句和不对立形容词谓语小句外,还存在不同的话轮构成方式:英语采用肯定标记词或继续标记词形式[3],而汉语则不能。肯定标记词在英语中能表达弱同意这样的弱度立场、在汉语中只能表达强度立场,这一情况与英语中肯定标记词能表达其它弱度立场一致,英语中弱不同意话轮中也可以出现肯定标记词,它与后面的否定成分构成“肯定+否定”的话轮形式。而汉语中肯定标记词不能出现在任何弱度立场中,只能出现在强同意话轮中,用以回应评价人表扬自己或在场方[8]、评价普遍情况、批评对方的行为;

3.弱不同意与汉语的不同之处还在于有否定型无评价词小句[3],在我们的数据中没有发现此类用例。

三、批评对方

当评价人批评对方时,应答语遵守谦逊准则和一致准则,尽量多贬低自己,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9~10],得体的回应方式是强同意、弱不同意或弱同意,不得体的立场是强不同意。在我们的语料中,强同意、弱不同意和弱同意三者比例是3:2:1。下面分别分析。

(一)强同意

当被批评时,回应者常以强同意的方式回应,其话轮形式是“肯定标记词+平级形容词谓语小句+描述型无评价词小句”或“肯定标记词+描述型无评价词小句”。

例6:1B:你们这里我就感觉柜子特别小::

2A:→是呀,是很小,

3B:((站在A旁边,看A))--嗯。

4A:→--不好放。--(都塞满了)。

B认为A家的厨房柜子很小,A表示强烈同意,她的话语分两个话轮发出,第一个话轮在第2行,形式是“肯定标记词+形容词谓语小句”,在第3行B的继续标记后A再发出第二个话轮,其形式是“描述型无评价词小句”。

例7:B:((看橱柜))ehm::你们的厨房是小,--我们这里--我们这里足够大,而且这个足够高,可以放好多东西。

A:((打开橱柜))对呀,好多东西,--不够高呀,也--

与前面的例子相同,B评价A家厨房小,A表示强烈同意,她的话轮形式是“肯定标记词+描述型无评价词小句”。

例8:B:这个花椒怎么::--

A:((朝B,摆手,皱眉))--它不象那个--真的那种,((指烧着热油的锅))[你闻]这个味道,

B:((惊奇、小声地))[怎么象]--

A:根本没有。

B认为A买的花椒不好,A以强同意回应,其话轮形式是体态语加话语,体态语摇头与标记词功能相同,话语形式是描述型无评价词小句。

这三例以强同意形式回应,除了与评价方的行为类型是批评对方相关以外,还与被评价物与回应者的关系远近相关。以上三例评价的是对方的厨房、设备、调味品,这些物品虽然与对方相关,但比起对方的其它方面,比如厨艺、宗教信仰,关系要远一些,相对而言不会让对方很敏感。因此,基于引发语的行为类型和被评价物与回应者的非直接关系两个原因,应答语采用强同意立场。

同理,当被评价物与谈话参与者关系直接时,不同意是得体的,同意是不得体。下面的例子由于应答语没有遵照特定倾向系统而出现交流有障碍。E和A是夫妻关系,当A告诉E自己不知道在场其他人所谈的物品时,E批评A:

例9:E:((走过))--那你落伍了。hehheh

A:--是啊,我太落伍了。

A采用“肯定标记词+升级形容词片段”的话轮形式,对E的批评行为作出强同意反应,这种反应是不得体的,会引起双方的交流障碍。由于评价者与谈话参与者密切相关,这种相关体现在既与回应者相关,也由于两人的夫妻关系而与评价人自己相关,因此应以强不同意、弱同意、弱不同意的方式应对,而不是A的强同意方式。

(二)弱不同意

当评价者发出批评时,回应者常采用弱不同意的方式回应,话轮形式有单用转折型无评价词小句或“否定标记词+形容词谓语小句+修正型无评价词小句”。

例10:1A:啊?你要红--烧--牛肉?那要要--

2B:很久哎。

3C:→--牛肉也不要好烂。

4B:---哦。

5C:→那你你也没有肉馅。

A和B认为C做红烧牛肉花的时间很久,C表示弱不同意,她的话轮是单用转折型无评价词小句,分别在第3行和第5行提出不同意的理由。

例11:A:ehm(来不及啦),--那个太--时间((边笑边说))heh太费了heh。

C:--没事,实际上很简单。不过那个要--有馅,--没有--碗,那个不能--

A认为C要做饺子的话会花很多时间,C表示弱不同意,她的话轮是“否定标记词+平级形容词谓语小句+修正型无评价词小句”的形式。

(三)强同意

当评价人发出批评时,回应人也可以采用弱同意的形式回应。下面场景是E的家中,F认为E家客厅不通风是房屋结构不好造成的:

例12:1F:对,可能是这个结构不好,那边可能气--气出不去。[就是这样的]。

2E:[是]。

3F:嗯。

4E:封闭结构嘛。--你象那个,

5F:..不过差是差不多,我想会比这[1个1]。

6E:[1不过1]比这个大,[2--2]比这个大多了。

7F:[2比这个大2]。哦我这个还是小,这个房间。((走过去))

面对F的批评,E以弱同意立场应对,其话轮形式比较复杂,第2行和第4、5行的两个话轮分别是“肯定标记词”、“原因小句+修正小句”,分别表达弱同意、“弱同意+弱不同意”的立场。通过这种复杂的话轮形式表达与对方不完全一致的立场。

可见,在批评对方的行为后,被批评者可能采取强同意、弱不同意或者弱同意的话轮立场和形式。强不同意是不得体的形式,较少出现在实际话语中。我们的语料中出现了4例强不同意,这些例子中的互动方式和话语发展证明强不同意是不得体的回应方式。

(四)强不同意

例13:1A:((转向C,微笑))啊?做饺子你这样子很::

2C:→很容易做的

3B:我帮你来包

4C:→-[我包起来很快的]。

5A:→-[是很容易吗]?

6C:→--嗯?

7A:()

8C:--Ehm::很快的。

A认为C做饺子很麻烦,C不同意,她先是以强不同意方式回应,在第2行和第4行发出“对立形容词谓语小句+描述型无评价词小句”的话轮形式;然而,C的强不同意立场让评价方A在第5行发起修正,表达A对C意见的弱不同意立场;继A的弱不同意之后,C也在第6行发起修正,表示与A弱不同意的不一致立场;双方的一系列商讨后,在第8行该评价序列以C的“填充词+形容词谓语小句”结束,该话轮的强不同意度弱于第2行。

例14:1B:--你宫保鸡丁--宫保鸡丁是一个挺麻烦的::((边笑边说))heh菜[我觉得heh]。

2A:[哎呀],不麻烦呀,我就因为觉得

3C:不麻烦哎。

4B:((手用力横划))什么呀我怎么就觉得它最麻烦,然后--我一直不肯做,然后--[我老公老是要吃]

5A:[哎没有,上次我就是看那个]菜谱,我觉得哎呀,太::简单了。hehheh

6C:--但是那个,--那个::--花生仁是不是已经买来就是已经--

7A:对。((筷子掉在地上,捡起))但是我--我也怀疑我可能就是--我可能又把那个菜谱给忘了。hehheh

8C:没事没事。

B和A在宫保鸡丁麻烦与否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从第2行开始两人的立场都是强不同意,多处发生重叠,两人话语的得体度都很低,直至第6行第三方C发出弱不同意话轮,A和B的争执才渐渐改变方向,呈现出得体的趋势,才出现第7行A的强同意和第8行C的一致态度。

这段争执的话语的产生与双方的强不同意立场相关。批评对方的回应方式受引发语强弱的影响。由于批评行为本身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行为,而批评对方则直接威胁到对方的面子[11],因此一般情况下批评对方的行为会以最小化的方式发出[10],而不会以最大化的方式发出。说话人常采用句法手段或话语手段将不受欢迎的行为弱化。前面提到得体度较高的强同意和弱不同意的应答语,其引发语是最小化的方式或强中有弱的。下面我们各个应答语前的引发语逐个分析,观察其最小化的手段。

出现在强同意型应答语前的引发语的组织方式是强中有弱或最小化。例如:

例15:1B:这个花椒怎么::--

2A:((朝B,摆手,皱眉))--它不象那个--真的那种,((指烧着热油的锅))[你闻]这个味道,

3B:((惊奇、小声地))[怎么象]--

4A:根本没有。

B在第1、3行发出引发语认为A买的花椒有问题,为将其负面评价最小化,她采用了一些弱化的句法手段和话语手段。在句法手段方面,第1行和第3行都以带“怎么”的疑问句代替陈述句方式作出评价;第1行和第3行都不发出评价词,将可能导致不受欢迎行为的评价词收回。在话语手段方面,第1行的语调是上升、延长,第3行语音弱、低。

例16:B:你们这里我就感觉柜子特别小::

B认为A家的柜子小,虽然该话轮中有表示程度很高的副词“特别”,但同时也出现语用标记“我就感觉”和话轮末尾延长音,后者弱化批评立场。这个话轮强中有弱。

例17:B:((看橱柜))ehm::你们的厨房是小,--我们这里--我们这里足够大,而且这个足够高,可以放好多东西。

B认为A家厨房小,同时也通过话轮开始处的填充词和话轮后半部的描述小句对自己的论断进行解释,弱化批评对方的行为。

出现在弱不同意型应答语前的引发语常常是最小化或强中有弱的。例如:

例18:A:啊?你要红--烧--牛肉?那要要--

A和B认为C不应该做红烧牛肉,A的引发语以弱化的方式发出,将其批评行为最小化。在句法手段上,A采用不发出评价词的方式;在话语手段上,A以两个疑问句发起修正,并在收回评价词时出现“要要”这样重新组织的不流畅现象。

例19:A:ehm(来不及啦),--那个太--时间((边笑边说))heh太费了heh。

A认为C做饺子太费时了,她的引发语本来是以最大化的方式发出的,出现了程度极高的副词性成分“太……了”,但是同时她弱化自己的批评行为:在第1个“太”后说话人增加话题“时间”,直接的批评对象成为“时间”;该话轮中间出现两次话轮内沉默,说话人重新组织话语;话轮末尾出现笑声,与评价词同时发出。这些话语现象弱化了批评行为。

可见,批评对方的行为常以弱化的方式发出,这是社会礼貌原则的表现,普遍现在人类语言中,比如英语说话人在话轮组织中常采用前加倾向性成分、延迟发出或不发出的方式弱化批评行为[3]。

与之相比,当应答语是得体度较低的强不同意时,其引发语往往是最大化的。这种最大化的批评对方的行为会直接威胁到对方的面子,不符合礼貌原则,可能会引发对方的不得体行为,前面例14中出现三个最大化的引发语。B先发出一个不弱不强的批评行为:

B:--你宫保鸡丁--宫保鸡丁是一个挺麻烦的::((边笑边说))heh菜我觉得heh。

这里采用程度较高“挺”修饰形容词,同时也采用“我觉得”、“麻烦”后的延长音、话轮末的笑声弱化批评行为。这个批评引起对方强烈的不同意:

A:哎呀,不麻烦呀,我就因为觉得不麻烦哎。

A采用感叹词、直接否定的方式、原因小句的形式加强不同意立场。这个强不同意引发对方更强列的不同意:

B:((手用力横划))什么呀我怎么就觉得它最麻烦,然后--我一直不肯做,然后--我老公老是要吃。

B采用最大化的句法手段,包括感叹句“什么呀”,副词“就”、“一直”、“老”,程度副词“最”,两个以“然后”开始的描述小句,“否定标记词+形容词谓语小句+描述型无评价词小句”的话轮形式,高、强、快的韵律特征将批评行为最大化。相对于B自己的第一个话轮“--你宫保鸡丁--宫保鸡丁是一个挺麻烦的::((边笑边说))heh菜我觉得heh”,这个话轮明显更强,使A和B之间的不一致呈愈来愈强的趋势。

可见,强化批评对方的行为不符合礼貌原则是不得体性的表达方式,可能会引发连续的不得体的互动现象,并体现在话语形式及其发展方向上。

除批评对方的行为以外,其它评价行为在发出时也有最大化或最小化的情况。如果威胁自己的面子,比如表扬自己和批评自己的这两种行为,一般以弱化的方式发出,话轮中常有弱化的句法手段,如修正副词“其实”、语用标记“我觉得”、间接引用他人话语,话语手段有话轮内沉默、重新组织、话轮末尾的笑,例如:

表扬自己:

例20:T:这个酒还可以--喝了没什么怪味啊。

批评自己:

例21:B:其实我这个是最--最--我--用我们那口子的话说就是-- 最偷懒的。

Hahhahhahhah

如果有利于对方的面子,比如表扬对方或表扬在场方,一般以强化的方式发出,例如:

表扬对方:

例22:A:哇噻,这功夫太--太大了。(我要学着做)。

普遍评价的强化发出方式比弱化方式多。

因此,评价人强化批评对方的行为常会引发对方强不同意的回应,这种话语展开方式影响谈话参与者话语以和谐的方式向前发展,也阻碍话语的正常结束,违背礼貌原则,是不受欢迎的互动方式,出现机率不高。批评对方的行为可能在三个层面上违背礼貌原则:第一层,引发语涉及到批评对方,是不受欢迎的;第二层,引发语批评对方的行为被最大化时,是不得体的;第三层,应答语如果以强度不同意的方式回应,也是不得体的。为保证互动正常进行,交际者会遵循礼貌原则在这三个层面避免不受欢迎的行为:第一层,引发语最好不批评对方;第二层,如果一定要批评对方,应该使其弱化,形成弱度的批评;第三层,应答语应该以强度不同意以外的其它方式,即强同意、弱同意、弱不同意,来回应。

(五)小结

批评对方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行为,直接威胁到对方的面子,因此评价人发出时一般趋向于弱化,使不礼貌的行为最小化,但在特定情况下也会比较强。应答人回应时,面临两难处境:表示同意则否定了自己,威胁到自己的面子;表示不同意则否定了对方,威胁到对方的面子。相比之下,由于否定的是对方,强不同意比强同意更不受欢迎。而弱同意和弱不同意由于分别是弱度的接受对方和弱度的否定对方的行为,分别维护了对方的面子和自己的面子,因而可以作为应答人较好的选择。因此,在批评对方的引发语的应答语话轮中,最可能出现的是强同意、弱同意和弱不同意。

四、结论

评价人的批评行为包括批评自己和批评对方的行为。这两种负面评价的回应方式受被评价物与在场人物的关系控制。当批评自己时,与评价人相关,应答语倾向于不同意,因此强不同意、弱不同意和弱同意是常见的回应方式;当批评对方时,不与评价人相关,应答语倾向于同意,常采用强同意、弱同意或弱不同意的方式来回应。

因此应答语的形式、立场受评价的正/负面性质和被评价物与现场人物特定关系的影响。由于批评行为属于负面行为,并且关系到现场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两方[3],应答方式会因被批评人物的不同而不同。同时,批评行为还受到评价人的句法形式和立场的强弱的限制。

注释

①本文根据Jefferson转写系统(Atkinson and Heritage 1984:ix-xvi)转写,本文采用的主要符号有:

=表示后面的话语紧跟前一个话语

-表示停止或打断,多个表示不流畅

:表示语调延长

heh 表示笑声

(())表示场景中的重要动作

() 表示转写中不确定的地方

[]表示几个话轮的话语同时发出

→ 表示指向的话语是作者需要读者注意的部分

,表示继续的语调,不一定出现在小句中间。

[1]SCHFFRIN D.The management of a co-opreative self during argument:the role of opinions and stories[C]//GRIMSHAW A D.Conflict Talk:Sociolinguistic Investigations of Arguments in Convers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MORI J.Negotiating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in Japanese:connective expressions and turn constructio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1999.

[3]POMERANTZ A.Second assessment:a study of some feature of agreements/disagreements[D].Irvin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5.

[4]朱湘燕.汉语批评语用策略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04(1):96-103.

[5]吴淑琼.英汉批评言语行为修饰语之对比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11-114.

[6]ATKINSON J M,HERITAGE J.Structures of social ac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7]SCHEGLOFF E A.Sequence organization in interaction:A primer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volume1[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8]鲜丽霞.汉语自然会话称赞行为应答语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96-108.

[9]LEECH G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10]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11]BROWN,PENELOPE & LEVINSON,STEPHE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猜你喜欢

立场形容词话语
认识形容词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形容词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