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等商科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途径

2015-05-22卫中亮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1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个体责任

卫中亮

(兰州财经大学 商务传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近年来,国家、社会和高校都非常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学者们进行了许多理论上的探讨.总的来说,大家普遍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非常重要和必需;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新任务和新要求;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个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社会责任感培养是高校的职责所在;在培养策略上,强调思想政治队伍建设、榜样示范作用、团学活动等.笔者认为,这些研究与实践的基本假设是:大学生是相对独立于社会的个体(或群体),不是社会事务的参与者,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积蓄更多的“心理能量”,为将来从事社会工作时正确履行社会责任奠定心理基础.然而,现代大学是更加开放的社会系统构成体,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参与或兼职承担社会工作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现实机会增加,所以,高校只重视指向未来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轻视或者不关注现实的社会责任行为的指导与教育,是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的.因此,本文认为,高校必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融入到这个宏观的教育系统之中.

1 必须将社会责任明确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各项教育活动的标准,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定位等,是凝聚高校教育资源的无形力量,指明了教育工作的方向.为了保证社会责任教育的实际效果,就必须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之中.

首先,将社会责任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贯彻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新要求的必然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列入教育发展重要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所以,高校必须将社会责任纳入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强社会责任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贯彻落实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然而,从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立现状来看,绝大部分高校都将社会责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之下的子目标,而且以社会责任感培养为主,没有根据当今社会的现实要求,突出社会责任教育的地位与重要作用,不利于“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因为在高校中,占绝对数量优势的是专业教师,而这种目标设置无法使他们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教育的职责,进而导致他们育人功能的偏失.所以,要想调动高校全员的力量完成社会责任教育任务,就必须明确地将其设立为独立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从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不将社会责任设立为独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无法保证其实效.一方面,在现有的机制运行之下,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问题较为突出.有许多调查与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较差,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前途,轻社会理想;二是缺乏人生奋斗目标,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三是“自我中心”盛行,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四是社会公德、法纪观念淡薄,重个人自由,轻社会约束.所以,必须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另一方面,不将社会责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生产的“产品”也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社会责任方面的问题.比如,近些年来,在三聚氰胺、塑化剂、毒大米等食品安全问题中,都能直接或间接地看到了已毕业大学生的影子,贪污腐败问题中更是有着他们的亲历亲为.虽然这些问题的出现不能直接归咎于高等教育,但至少说明,在以往,高等教育不够重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或者说,将其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不够的.

第三,将社会责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是社会责任教育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教育最终强调的是“真善美”的统一,体现了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不但使大学生真正认识事物,而且在他们正确判断的基础上体验“美”的情感,这符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人格丰富与完善的需要;专业文化教育更强调的是“真”,体现了个体丰富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需求,突出个体需要的同时,客观上也能满足社会需要.而社会责任教育强调的应该是“真”和“善”,更加突出社会需要.正是由于此,与前两大类教育相比,它缺少大学生的个体内在需要作支撑.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主体态度的形成与行为的发生在于他(她)对付出与收获的权衡.在没有个体需要得以满足或者个体不能明确自我收益时,教育的目的很难达成.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强制性的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应将社会责任单独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不至于使之成为可有可无,可重可轻的一般要求.

总之,高校必须将社会责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而且也必须突出其地位,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个体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2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心理结构与内容

2.1 社会责任的心理结构

社会责任是指个体对社会整体承担的责任,是由角色义务责任和法律责任构成的二元结构体系.责任分为两种:一是份内应做的事,即角色义务责任或者预期责任.二是因没有做好份内之事(没有履行角色义务)而应承担一定形式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本文的社会责任主要是指第一种.

社会责任的形成是大学生内化责任要求的心理反应过程及其结果,可以用图1表示.

图1 社会责任的心理结构图

从图1可以看出,社会责任包括了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情感、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能力和社会责任行为等.个体在对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有清晰认知的基础上,经过价值判断,产生社会责任情感.这是个体的心理过程,是形成社会责任的基础.在这两个心理过程的前提之下,个体形成了关于社会责任的个性心理,即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包括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态度、社会责任价值观、社会责任动机(需要)等,它对社会责任认知起着引导作用,决定着个体继续深化社会责任认知的内容,并同时对社会责任行为起调节作用,指引其方向;社会责任能力是个体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包括判断能力、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它对社会责任认知起着促进作用,决定着个体进一步认知的可能性,并同时对社会责任行为起推动作用.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制约之下,个体产生了社会责任行为,表现出符合社会责任要求的各种行为,它反过来既强化了社会责任意识,丰富了社会责任认知,又检验和提升了社会责任能力.

从这一结构,不难发现,高校仅从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角度出发,不能很好地达到社会责任教育的目的,这也是目前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之一.所以,高校需要从社会责任的宏观角度,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实施社会责任教育.

2.2 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

责任是在各种关系的互动之中形成的,因此,分析大学生的社会责任需要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等三个维度.同时,作为特殊的个体(或群体),大学生既是一定社会的成员,参与了社会事务,但又没有真正步入社会,然而又必将参与到社会的各项事务之中,所以,分析他们的社会责任又必须站在现实责任和未来责任两个层面.鉴于此,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可以描述如下:

(1)现实的社会责任.这是大学生在校阶段的角色责任所决定的,不但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社会责任能力的培养,还体现在他们参与社会事务时的社会责任履行.其主要表现为:首先,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尊重自己和他人及其劳动成果,遵守法纪;热爱角色任务(主要德智体等发展的任务),重视自我的全面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格;乐于助人且具有助人的能力,比如,在自己没有资金帮助他人的情况,能够很好地组织社会人员参与到助人活动之中,这是社会责任能力的表现.其次,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正确理解社会现象,尤其是热点问题;有正确的是非观和判断能力;爱国、爱社会主义,自觉学习促进社会发展的知识、培育实际工作能力;积极参加“三下乡”、社会调查等活动,这是社会责任行为的表现.第三,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具有绿色环保与低炭生活的意识;热爱校园,具有生态文明意识,能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自觉训练改造自然环境的专业技术能力.

(2)未来的社会责任.这是由大学生未来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责任决定,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能力培养方面,是大学生积蓄正能量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第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重视自身的科学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重视与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奉献精神和助人意识.第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认同未来的角色价值,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正确理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具有爱岗敬业的事业心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关注社会,有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精神.第三,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自觉抵制污染与环境破坏行为;坚持社会公德;自觉参与节能活动.

3 高等商科专业社会责任教育的实现途径

高等商科专业与社会市场的关系非常密切,且国际化程度较高,接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也较大,商科人才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本位主义思想有抬头趋势,加之,其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表现周期较短,所以,加强社会责任教育显得更加迫切.

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社会责任问题时常出现.从目前的社会不良事件来看,许多都与经济、管理类高等商科专业毕业生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高等商科专业更应当尽快尽早开展社会责任教育.

3.1 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推进社会责任教育

任何一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依托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在商科高等专业的社会责任教育中,应当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专业课程与实践教育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的主阵地、主渠道,更是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的主阵地、主渠道.其次,学科专业课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教育的职责,是培养社会责任能力的主渠道.比如,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好经济学的有关知识,更要体现社会主义经济的优势与特色,培养大学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能力.最后,通过相应的商科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社会责任行为.此三类课程密切配合,才能实现社会责任教育的目标.

3.2 强化专业教师的社会责任教育意识,改革教学方法

在高等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稳定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的内容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成果的结晶,具有系统性和感召力.所以,应当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将社会责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但从目前的实际来看,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相对较弱,有不少教师把专业知识的传递作为唯一职责.比如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多数情况下,老师站在企业(单位)的利益角度,向学生传递预算、记账等知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对学生提及到的“假账”之类的事,以笑了之,似乎默许了学生的“做假”意识,不能站在社会利益的角度进行分析、批判和“传道”.所以,既然将社会责任设立为人才培养的目标,那么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师都应该为此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尤其是长期忽视此项责任的专业教师.强化专业教师的社会责任教育意识是当务之急.

同时,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很好地结合当前热点的社会事件,利用启发式、案例式和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比如,在“钓鱼岛”事件发生时,国内有关日本的产品销售量大大下降,这既是政治事件,也是经济事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将此事引入课堂,采取讨论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再比如税收问题,就是否征税、如何征税、怎样合理避税等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能够使学生明确纳税是一项社会责任,进一步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等等,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当然也能提高学生的征税能力.

3.3 从“行”到“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不仅是一个思想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模仿他人而学会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不仅仅受到自己行为的直接结果的影响,还受到观察他人所遇到的结果(即替代强化),以及由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认识所产生的强化(即自我强化)的影响.认知影响行为,行为反过来强化认知.因此,建立由“行”到“知”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模式,能够保证其实效.“行知”模式就是让大学生从行动中增强认识,体验快乐,形成对社会责任的认同,内化为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再转化为社会责任行为习惯.比如,通过参加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活动,使大学生体验助人的快乐;通过参加集体活动项目,如ERP竞赛等,使其体验团结的力量;通过参加节日纪念活动,使他们领悟社会责任教育的精髓,等等.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李谧.雷锋精神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兼论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中的责任意识[J].北京教育,2012(11).

〔3〕杨元华,夏科家,解超,张端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03).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个体责任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期望嘱托责任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