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食品化学》理论教学效果的探讨
2015-05-22丁保淼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李 利,丁保淼(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提高《食品化学》理论教学效果的探讨
李利,丁保淼*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根据《食品化学》理论课程的特点及其在食品类专业中的重要地位,本论文分析了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提高《食品化学》理论教学效果的几点措施,以深化《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食品化学》专业知识在食品类专业中的作用。
食品理念;启发与活动实践;生产实际
《食品化学》是食品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核心课,它是从化学角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物质结构、理化特性、营养价值、安全性质及其在生产、加工、储藏和销售过程中的变化的一门科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分析技术、食品保藏技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鉴于《食品化学》课程的重要性,近年来,《食品化学》教学在不断进行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实际调查结果显示,即将进入大三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食品化学》后,感觉只是学到了一批化学知识,而学到的食品知识、食品概念、食品理念微乎其微,对自己的专业认识近乎空白。为此,本论文分析了目前《食品化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提高《食品化学》理论教学效果的几点措施,以深化《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食品化学》专业知识在食品类专业中的作用。
1 突出食品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无意识的把《食品化学》定位为基础课,对于《食品化学》理论教学的目的更多局限在食品中有关化学成分基本知识的掌握方面,即重点介绍化学知识,而轻视了它的专业性,很少导入食品的理念,对食品领域的问题不够深入。更有甚者将《食品化学》看作《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知识的简单嫁接或是综合、延伸,故更多是从化学的角度进行《食品化学》理论教学,并非从食品理念的维度理解和把握它。所以传统《食品化学》理论教学就是一般化学知识的传授和重复过程,而非食品理念的传播和食品文化的浸润,致使《食品化学》理论教学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其有效性;同时,学生也根本看不到《食品化学》与食品类专业的密切联系,以致而出现懈怠情绪。
随着专业分工的愈来愈细和学科间融合的日甚一日,《食品化学》在扮演其基础性角色的同时,其专业性也在逐渐增强。因此,《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既是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更是食品理念的传递与普及。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食品理念,才有利于教师形成科学合理的《食品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食品化学》提供必要的学科氛围和理念,大大提升学生对食品学科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食品化学知识的理解。
2 注重启发与活动实践
目前,国内外《食品化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多,通常分为11章。面对这种内容多、而课时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课堂上教师们多采取单向理论讲解的教学方式。在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知识传授为本的《食品化学》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搬运工,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器,学生在课堂中缺乏主体性。这启发和活动实践是现代教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具体内容,是转变《食品化学》教学方式的关键。只有把教学过程转变成一个“启发——活动实践”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教师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启发学生积极寻找答案,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学生的活动实践能够活化《食品化学》教学,真正实现《食品化学》教学的多元互动。教师的启发能够推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而学生的参与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质量,使教学活动成为实现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
学生在《食品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活动实践分为接受启发、寻找答案、得到答案和深化扩展四个阶段。接受启发是引导学生思考食品化学的有关问题;寻找答案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启发,从食品化学的角度寻找合理的解释;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思考,得到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掌握《食品化学》的知识点;最后,深化扩展,即更深层次的考虑该问题在食品领域的意义。
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和实例,以启发引导,把抽象的化学知识进行食品专业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接受食品的理念。这样就会活化书本知识,增强《食品化学》学习效果,加深对食品理念的印象。教师要让学生从学习化学知识的枯燥中走出来,使学习变成一个既轻松愉快又扩大专业知识面的过程,要让学生处于一种学习的“微饥渴”状态,并保持这种对《食品化学》学习的渴望状态,最终将这种状态带入食品专业的学习。
3 结合生产实际
学习《食品化学》最终的落脚点是这些知识的综合实际应用。长期以来,人们恰恰忽略了从实际生产和应用的角度去思考《食品化学》教学。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学生在生产实际中应用这些知识很漠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专业实际相隔离。因此,教师必须重新建构《食品化学》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联系,紧跟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方法。
生产实际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毫无疑问,在生产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是多元的,既有主次性,又错综复杂。“多元的”,即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和实例要尽量多的涉及到食品领域的多个方面,让学生能够理解生产实际的多层次性。“主次性”,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有常见和少见之分,问题和实例设计的时候要以既两者兼顾又有侧重。“错综复杂”,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通常不是单一发生的而是一个多自变量多、因变量的过程。我们必须改变那种以传授概念、命题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改变《食品化学》教学的基础性色彩,改变支配《食品化学》教师教学的传统观念,克服影响《食品化学》教学的不利因素。食品专业有它专业的特殊性,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千变万化,建构和引入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增进学生对食品理念的接受、对生产实际的认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就会大大增强,《食品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显著提高,该课程在食品专业中的基础性和专业性也会得到体现和增强。
[1]邵秀芝.基于CDIO理念的《食品化学》课程学习评价多样化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2):71-72.
[2]丁长河,悦玉霞,陈复生.突出专业特色开展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河南工业大学食品化学课程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48-150.
[3]刘小文,齐成媚,王宗成等.应用性地方本科院校《食品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与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4(12):34-35.
丁保淼(1980—),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食品化学的教学和科研。
李利(1983—),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食品专业的教学与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