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常建 实验常新

2015-05-21俞昌页

中小学校长 2015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课程学校

俞昌页

中图分类号:G40-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949(2015)04-0055-04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就好比是烹饪一道美味佳肴,需要搭配不同食材,不同厨师自有不同的烹饪方法,最后呈现的菜品定会各有千秋。不同课程代表的是营养丰富的食材。多元的育人模式代表的是烹饪的手段与方法,而文化则恰似火候贯穿始终,这道菜既有内在的有关烹饪的风俗习惯、理念情怀、精神气质,又有外显的色、香、味。总而言之,学校文化对内部的人来说,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经历着的,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它最终会积淀成一种精神,形成一种气质;学校文化对外部的人来说,则是了解学校的第一印象,是一扇窗口,是一张名片,更是一种口碑。

一、“新实验”教育目标体系解读

(一)办学理念:人本·服务

“人本·服务”,是我校办学思想的浓缩。这一办学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校对新时代的学生观、教师观、学校观的理解,体现了当前学校的价值追求。“人本·服务”理念也体现了我校对办学的国际适用性及未来前瞻性的思考。

(二)培养目标:培育“为人方正、处世旷达、适变创新”的人才

方正为做人之本,旷达为处世之道,创新为适变之径。方正,即刚直不阿,有棱有角,指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外人所左右。旷达。即胸怀宽广,识见通达。指待人接物开朗豁达,进退自如。创新,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指为人处世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眼下的困难与问题,用创新的思维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培育“为人方正、处世旷达、适变创新”的人才,既有利于独善其身,也有利于兼济天下;既有利于小家和美,也有利于社会和谐;既有利于当下发展,也有利于终身幸福。

(三)学校特色:培育多层级、多形式的发展共同体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它的基本特征有: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在共同体内,每个单位包括校校、人人都是主人,目的是促进不同特色(个性)的交融,推动多元群体的提升。共同体是“为人方正、处世旷达、适变创新”人才培育的生动鲜活载体。在学校教育中,共同体有不同层级、多种形式。学校层面有中小学课堂转型共同体、区域合作共同体;教师层面有以学科教学转型为中心建立教学研究共同体,有以核心课程开发实施为中心建立的课程建设共同体;学生层面有班级内部的学习共同体。还有班际之间甚至级际之间的选修共同体、社团共同体、生活共同体等等。

(四)办学目标:满足师生共同成长的新实验教育

学校确立了“人本·服务”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为人方正、处世旷达、适变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对课程改革的发展形势,我校在总结和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师生的生存状态、明确发展需求和提升幸福价值,促使其不断发展提升,把学校办成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杜威的实验主义:观念必须在实验中锻炼。只有经过实验证明,在实践上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才是有价值的观念。其追随者胡适更提出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基本方法。而我校的新实验教育则在此基础上,大胆扬弃,取其精华,以“培育多层级、多形式的共同体”为抓手,通过新的手段、新的载体、新的媒介,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利用,进行课程改革,改革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模式,达到学校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适应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文化的“六常”建设

(一)精神常存

1.塑造学校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我们党和国家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国家层面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学校文化的形成,其核心是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观是教育之帆,是学校之魂。全体教师只有建立起对价值观的赞同与认同,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统一认识、统一准则、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才有可能使优质化、特色化办学成为现实。那么学校核心价值观如何塑造呢?关键词——参与。

示例一:学校办学怎么走?这是全体的功课。校长室在全体师生以及社区、家长委员会中征求意见,让大家当主人,提出学校工作的思路与主题词。学校在此基础上,大众评选、专家筛选、校长室反复权衡,最后形成决议。

示例二: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对教风进行个性化解读,优秀作品上墙固化展示:学生用演讲的形式阐析学风;新学年教师与学生集体宣誓学校宣言等。

示例三:在校徽、校旗、校歌的设计中融入“新实验”文化元素。

2.倡导家园——共同体人际关系

领导-教师关系:民办学校的行政级别应该“去官僚化”,无论是领导还是员工,虽然有分工不同,但大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领导要多听老师的心声,大家都争当主人翁。

教师-教师关系:老师们来自各地,有文化差异、性格差异、动机差异。营造一个温馨的共同体,学会互相包容、互相帮助,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只要大家以兄弟姐妹相处,大家就不愿分开了。

教师-学生关系: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与父母接触沟通机会少了,需要老师以“代理家长”的身份真心地对待每位学生。“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哪怕我们今天生了一个弱智或残障的孩子,我们会把他舍弃吗?

教师-家长关系:孩子是我们共同的孩子,我们要通过实际行动让家长安心放心。目前社会上很微妙的一对关系就是老师与家长的关系,表面上很尊师,背后骂老师师德不好。如何艺术地处理好这一关系,让孩子校内校外有两个“家”,让老师在家长面前树立良好的口碑,是学校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生-学生关系:引导学生先爱小组、再爱大家,培养学生的共同体责任感。通过“共同体”文化的营造,让学生能“学会合作、学会分享”,会正确对待同学间的小摩擦,正确处理青春期的萌动。

(二)制度常设

制度,就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对于学校来讲,制度不仅在于告诉全体教职员工正确处事的方法,教育坚守的底线,行动追求的目标,还为学校规避教育风险提供了根本有效的保障,是学校长远发展的长效机制。学校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要以教职工代表大会、社区、家长教育委员会为龙头,建立行政、党团、群工、社区、家教等民主管理构架,建立学生会、团队组织自主管理架构。制定完善学校章程,建立修订校本管理制度,如《社区、家长委员会制度》《教代会制度》《年度考核细则》《教职工聘任制度》《结构工资方案》《高考、中考、学考奖励条例》《教职工考勤考会制度》《学生管理系列制度》等。细化管理过程,实施阳光管理,使学校管理由规范走向精细,并不断强化管理创新,提高学校民主科学管理水平。

(三)环境常景

环境文化是最显性的文化,能给人以最直观的视觉冲击。让墙壁说话,让环境育人,“润物细无声”,育人于无形,这就是环境文化的魅力。我校对环境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整体规划,明确了主题和特色。如走廊文化主题,有美术廊、音乐廊、诗歌廊、运动廊、书香阅读廊、墨翰留香廊、凡人凡言廊等:如校友文化主题,包括常态化的校友联络活动、校友墙、校友录、校友石、校友树;如学生风采系列。包括荣誉、作品、才艺展示、青春留痕、十年心愿树、二十年心愿结(心愿包)等;如学校视觉形象系统(日常用到的、经常看到的)。这方面我校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小到日历、笔记本、奖品、信笺、文具、试卷、作业本等,大到建筑物颜色风格、标志标牌、楼道命名等,都应体现新实验中学的特色。

(四)课程常性

1.构建多元课程体系

从四个层面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实现办学目标,达到“人人成才、精英荟萃”的“新实验”文化愿景。

其一,基础课程。简言之,就是学生在学校实现毕业及升学目标所需完成的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知识类拓展课程。

其二,校本必修课程。简言之,就是所有学生都感受、经历、熏陶到的校园集体活动。包括德育系列化课程(包括校纪校规的编辑都可以用家庭化的亲切语体)、学农课程、入校仪式(相聚共处)、毕业仪式(送别叮嘱)、升旗仪式(日常教诲)、大课间活动、统一的仪式活动等。另外,有必要将学校经典性的活动系列化、课程化,在策划、运作、展示、宣传等各个环节体现学校的特色文化。如全校性的“六大文化节”、“四校一站”、“成人仪式”、“徒步之旅”等系列活动。

其三,校本特色课程。简言之,就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共同体”的课程体系,包括纳入校本必修的美方课程,包括纳入校本选修多种沟通与合作能力课程群、领导力课程群、演说类课程群等。

其四,校本个性选修课程。简言之,就是满足学生个性兴趣特长爱好的课程,包括兴趣特长类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生活技能类课程。

2.打造3·15课堂模式

“3·15课改”是巧妙地把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概念移植到了课改实践当中,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权。“3·15课改”由“一体两翼”构成:“一体”指的是学思小组,占据核心地位;“两翼”分别指导学案和限时训练。打造以“小组共同体”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3·15”教学模式,建设“自主、互动、高效”的理想课堂。回归教育本质——完善和优化人的素质,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使课堂成为挖掘学生潜能的平台、展示学生内心的乐园、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成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空间。构建小组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小组文化,使小组成为学生们彼此关爱、协作的团体,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被接纳,被尊重。通过课堂切入、观念再造、模式引领、整体推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师生的幸福指数。

(五)活动常态

实施“六大文化节”(读书节、体育文化节、艺术节、科技生活节、感恩节、安全节),构建德育活动新天地。开展凡人凡言征集评比展示活动,食堂打造大众评比“当家菜”,元旦“串门游园”活动,“家园杯”教室美化大赛、温馨寝室评比活动等。开展“四校一站”的专题教育,即业余党校、团校、少年武警军校、少年普法学校和心理辅导站,设立“实验讲堂”。开展德国游学、九峰徒步之旅活动,完善学校各类社团俱乐部组织,为学生课余休闲提供更广阔的天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总之。让学生在校园中能留下影子,在校园中能带走回忆,在校园中能流传故事。

(六)文化常韵

1.强化宣传

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特色优势,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平台、校报等媒介,发挥其在社会特别是家长群体中的正面舆论引导作用。加强对网络公众媒体的公关和引导,在微博、论坛、贴吧、直播视频等开放的公众平台中宣传正能量。努力通过校园文化的多种平台,利用广播、报纸、主题活动、橱窗、电子显示屏幕。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及时报道校园新闻,传递正能量。

2.开放办学

积极参加以师生为主体的各级行政部门、社团举办的文艺、体育等比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外展示学校的形象,宣传学校的成就,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在不影响学校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学校场馆可考虑对外开放,承接教育行政部门各类考试评比活动。学校管理要紧紧依靠社会,借助各种优势,加强教育辐射,加强学校与社区及社会各界的联系。与椒江区教育局和市教研室、教科所等建立横向联系,不间断地邀请他们来校把脉指导;成立学校各年级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科学民主管理,坚持大礼拜周五上午家长接访制度:与武警支队、区西派出所、台州城管局等成立警民共建单位的联谊;与本区域具教育资源优势的台州一中结对,定期选派教师观摩、学习、进修,组织到同类优秀学校考察学习;继续完善高中三校、开发区初中三校联考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坚持坚守,自然水到渠成,我校继续按文化“六常”深耕细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创学校特色。

(作者:浙江省台州市实验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刘红]

猜你喜欢

共同体课程学校
爱的共同体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