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国学经典滋养师生的心灵

2015-05-21李志清

中小学校长 2015年4期
关键词:国学中华传统

李志清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949(2015)04-0052-03

经典是什么?有个说法很精彩:“经典是大彻大悟后的聚合简化:经典是历经磨砺后的精神升华;经典是潜意识的外现奢华:经典是社会大变革后的浓缩提炼……”换句通俗的表达,即使时代变迁,依然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经典,它是历史凝结的精华。因此可以说国学经典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精华。

一、简析对国学经典教育的偏见和困惑

许多人对国学经典教育是有偏见的,提起《弟子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则认为:这些是迷信,不能学;里面有糟粕,不愿学;内容过时了,不必学;文意太艰深,不好学。

我认为,产生以上偏见和困惑的原因,不外乎两个。

一是有些所谓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人,有意无意把“经”念歪了,误导了人们。试想,有人打着推行国学教育的旗号,一味逼学生学艰深晦涩的古文,不让学生学现代文,不让学生学数学,这符合现实社会的要求吗?有人故弄玄虚,不管说话的对象懂不懂,故意张嘴闭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能让人心生认同,产生好感吗?有人为了表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照搬24孝,把“郭巨埋儿奉母”制成公益广告,能不引起嘘声一片吗?

二是对国学经典了解不多。不能否认,按普遍的理解,“学而优则仕”、“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三纲”等提法不再适合目前的现实生活。我不想学某些专家解说:学而优则仕,可能本意是学有余力则仕;三纲,是董仲舒在特定历史时期为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而提出的:小人和女子可能指孩子和妻妾……因为说这些,有极力辩护之嫌。但可以肯定,学习国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观点能得到很多人的认可。我们看待国学,即使不能马上认可,也不必还没走近,就带了成见。

二、实施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国学经典内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和文化基因。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读一点国学经典,沐浴中华文明的阳光雨露,领悟中华文明的智慧诗意。

1.国学经典能引领师生触摸中华民族的本根和灵魂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到:当代人类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他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如“道法自然”、“天下为公”、“自强不息”、“以民为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脚踏实地”、“经世致用”、“集思广益”、“仁者爱人”、“以诚待人”、“清廉从政”、“俭约自守”、“求同存异”、“安不忘危”等思想,很大程度上能带领我们去触摸中华民族的本根和灵魂,使我们在汲取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同时,增加骨气和底色,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不只习近平主席。各个时期的领导人都谈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国学经典教育能激发师生追求“修齐治平”的生命价值

翻开以儒家文化为首的国学经典,会发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天下大同的不变情怀;纵观四书五经,会领悟生命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己安人。而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虽然孕育和诞生于古代。语出古代先贤,但它并不仅仅代表过去,它更属于每一位中华儿女。这种精神文化,是流动的、进取的、拓展的,并且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日臻充实和完善。孔子万世师表,老子智慧无边,孟子英气勃发,庄子洒脱自然。管子务实变通,让我们每一位华夏子女仰慕并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情怀以及正心笃志、崇德弘义的人格修养成为古往今来每一个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统一认定。

何止以上意义,“性近习远,学而不厌”、“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力不同科,因材施教”、“愤起悱发,循循善诱”、“见贤思齐,从善改过”等,无不蕴含着教育的真谛,在指导人们追寻为人处世至高境界的同时,带给我们教师智慧和启发。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解读中国梦时,所用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不也闪耀着传统文化的思想光辉吗?

然而不可否认。我们现在许多学校过分强调知识和能力,教师只重视教书,学生只在乎考试,校长一心盯在升学率上,恰恰忽略了以德立人,忽略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所以说,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实施国学经典教育,把当代教育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中小学实施国学经典教育的点滴做法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第23条提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而且《纲要》对分阶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了部署。比如初中阶段开展认同教育,在临摹名家书法,诵读古代诗词,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感受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中,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

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在具体操作中,我认为可以采取多元措施实施国学经典教育。

1.把国学经典教育融入语文课程体系

德州普遍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有《论语》《孟子》《庄子》等部分经典篇目。许多老师认识到了其价值,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带领学生诵读、品赏,而且引领学生感悟文中的义理和睿智。

在我们学校,在实施随笔写作、课文教学、自主阅读“三位一体”语文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同时,把国学经典纳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我们考虑部分学生无学习基础,梳理了以启蒙、沃德、育才、增广、成人为主题的阅读思路。如今,我们正在编写国学经典普及读物。初一以《论语》章句、《弟子规》章句为主,兼顾唐诗;初二以《孟子》《大学》章句为主,兼顾宋词;初三以《中庸》《道德经》为主,兼顾《诗经》《楚辞》等,配以忠、孝、仁、义、礼、信六个主题的古今圣贤名人故事,搭起一座由传统文化教育到君子人格形成的桥梁。

当然,考虑学生年龄特点,主要采取讲故事、诵读的方式进行。高年级课时任务重。则以短时微课的形式进行。

2.落实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的教学

山东在全省中小学投入使用了必修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其编排分四大板块——经典驿站、名人长廊、文艺园林、风土画卷。这是实施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我们学校,主要靠语文教师主导的“晨诵”落实《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每周一节语文拓展课——经典共赏,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力度。

当然,不止在语文课中,在历史课上开展成语故事、名人名言为主题的课初演讲;在思想品德课、艺术课、体育课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教育资源,都是我们正在探索的教育途径。

3.形成主题活动为依托的德育体系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学习国学经典,第一目的是文以化人。开展校园主题活动,形成德育体系,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我校德育以立己达人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从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处世——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修身——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三个层面探索了德育工作新思路。在实施过程中,学校依托学生会、团委、学生社团开展每月主题教育活动,并积极组织家长参与,形成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1月,元旦书画展,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月,结合寒假进行传统节庆及民俗调查,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

3月,学雷锋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4月,结合清明祭先烈,开展“我心目中的仁人志士”系列活动。

5月,文艺汇演突出传统艺术形式。

6月,开展“寸草春晖”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

7月和8月,开展“我与名著有约”读书活动。

9月,开展感谢师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运动会突出传统体育项目。

10月,“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的活动。

11月,开展“经典诵读、故事讲述、情境表演、书画比赛”等形式的传统文化展示活动。

12月,古诗文晋级活动。

配合每月大型活动,每天有固定的小型活动。比如,每学年开学初,“善心漂流日记”正式起航。善心漂流日记上记录了学生为别人或集体做过的有意义的事情。再如,每天开展晨诵、午习、暮读、晚省活动。晨诵即诵读经典名篇,提高欣赏品位;午习即临摹名家书法,体会美感与意境;暮读即每日读名著,养成读书习惯;晚省即在一天学习生活结束时,反省自己的得失表现。

有的班级在学校德育思路基础上开拓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比如,有的班以“做最好的自己”为主题,提出“七个最好”为口号的专题活动:衣冠整洁做最好的自己:文明礼貌做最好的自己:孝亲敬老做最好的自己:诚实守信做最好的自己;刚强坚毅做最好的自己;知荣明耻做最好的自己;每天进步做最好的自己。专题活动分布于各个时段,呈梯度发展,以此塑造学生的优良品德。

以上活动措施,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奋发向上、心存善念、关心社会、尊重自然,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4.打造校园环境文化,浸润师生心灵

为有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很多学校的做法是把校园变成立体的育人环境,让每一座楼说话,让每一条路提醒,让每一个角落都流动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

我们学校在打造校园环境文化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走进校门,任继愈先生题写“启蒙沃德”的石刻映入眼帘,其石刻背面是荀子的《劝学》。以此石刻为核心的“省石园”里,散放着历届毕业生捐赠的石刻。“诚毅”、“博雅”、“积跬致远”、“省”、“真”等题字全部来自学生,无不显示了平原二中学生的追求和理想。

另外,楼道、走廊、草坪边、路灯上,《论语》《孟子》《大学》等随处可读。特别是教学楼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仁爱共济,立己达人”、“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大字分外醒目。

课间,学校广播开始了,国学经典朗诵、古典诗词吟唱、古今名人介绍、传统节日庆典……内容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在这样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学生树立的是信念,陶冶的是情操,铸造的是品格,升华的是心灵。

总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我们教师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继承传统;不仅要视及内外,还要博采古今,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担负起传承人类文明,教化学生思想,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重责。

愿国学经典在滋养师生心灵的同时,为每一位中国人点燃一盏明亮的心灯。

(作者:山东省平原县第二中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刘红]

猜你喜欢

国学中华传统
“垂”改成“掉”,好不好?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