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勤学提高幸福指数
2015-05-21马瑞芳
马瑞芳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949(2015)04-0027-04
什么是幸福?即使有丰富人生阅历的人们面对这个话题,也会感到纠结和难以一言以蔽之地回答。毕竟人生要经历很多的阶段,不同的阶段又要经历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群体,一句可心的言词、一段美好的经历、一个意外的惊喜,对整个人生都是刹那的回忆和静止的片段,可这都不足以让人因之而整天生活在一种幸福的追忆之中。事实上,对整个人生而言,一个人过得是否真正幸福,不在于社会环境的优劣、不在于身处何种阶层、不在于贫穷富贵,也不在于时光的当下和外在的华彩壮美,而在于一种各自保持于内心的持久的心理感受和生活的真实体验。
事实上,人从一出生那一瞬间起,每分每秒都在生着和活着,“生”和“活”是走向生命消亡的位移,而且公平得从不给任何人一个可逆的机会。那么由此不难理解,工作、学习也是生活,而且是为八小时之外创造更加放松、快意生活的基础和必需。为此,工作、学习质量的高低将决定一个人整个人生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受。当生活的概念成为人们的全时空观的时候,热爱生活和珍惜生活将使人们的时间观念和创造力更加强大,其内在的愉悦和成就感也会不期而至。
在认识人的存在价值上。人在这个地球上是最积极能动的高级灵长类动物,人不但能够创造物质财富,而且高度向往精神文明。人类的文明过程从更高级意义上来看,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精神文明的进程,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求知和创造的过程。在信息化时代。无论是民族与民族的发展竞争、国与国之间的发展竞争。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发展竞争,比的就是学习。学习时代的到来,比的是学习力,比的是看谁学的速度更快,谁学以致用得最好。为此,学习已成为当代人们志求事业成功、生活圆满的永恒主题。
人一旦对生活的本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之后,就会很容易克服工学矛盾、工休矛盾上存在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偏差。学习不是工作的障碍,也不是生活的包袱。学习是事业前进的动力,是获得高品质生活的保证。为此,人人都有必要重新端正一下工作、学习的态度,以及对八小时之外生活安排的定位和抉择。
一、学习理应成为一种更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放弃另一种生活方式。正如一个人选择了静心阅读,就必须放弃去参与通宵玩牌、相约唱歌到深夜、百无聊赖聚会喝酒一样。生活是需要选择的,关键是能否理性而清醒地选择一个利于身心和家庭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方式,即是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好的习惯不但能够成就自己,而且还能够影响和成就子弟。曾有一个古代身教故事很耐人寻味。故事是说。有一名宰相的妻子非常重视儿子的前途,她每天不辞劳苦地劝告儿子要努力读书,要有礼貌、讲信用、忠于国君等,而身为父亲的宰相却是早上离开家去上朝,晚上回来就一心看书。爱儿心切的母亲终于忍不住说:“你别只顾你的公事和看书本,你也该好好地管教管教儿子啊!”而宰相则眼不离书本地回答:“我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儿子啊!”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上有所施,下有所效”,行为教育远远胜过空洞的说理。精心经营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其本身就需要家长进行正能量的传递。
学习需要有吃苦精神,因为凡是能让人进步的,都会有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横在前面,用以检验求知者是否具备恒心和耐心。这正如爬山,向上需要费力气,向下则轻松自在,可不能登高如何望远?思路决定出路,高度取决于态度。就学习的结果而言,那肯定是甜的,但苦尽甘来的收获不是人人都能得到,正如王安石所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所以,选择学习化生活方式的人,不但在思想上要做充分准备,还要充分明了从苦学勤学到愿学乐学是需要一个动心忍性的艰难过程的。
选择学习化的生活方式,其实也是选择一种与高尚交流沟通的方式。学习可与古圣先贤超越时空进行对话,可与文化大家静默神相往来,可站在世匠的肩上与天比高。日有所学,月有可长。学习就其过程而言是一个知识积淀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辨去伪存真的过程,更是一个承古纳新的创造过程。“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便是学习化生活方式所带给人的精神收获和幸福体验。
二、要善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来提升自我
学习可贯穿于人生不同的生活状态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必要的实践便是其生活的全部;对于职场中人来说,学习既是其工作中的一部分,也是一种静雅的休闲生活方式;对于休养中人来说,学习称得上是一种进一步参悟人生的修炼,也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雅趣的追求。
致力于一种学习化的生活方式,无论处于何种生活状态,勤于学习不外乎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向书本学。有心为学。追求学问,不外乎治学四字,即“博精专深”。现在的出版业和信息网络很发达,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网络网页非常丰富。若是仅仅为了学习追求一个“博”字,可用“海量”加以形容亦不为过,所以读书治学,尤其是从书本学,还是需要点“读书经济学”的。“读科学类的书要读最新的,读文学类的书要读最古的,经典是最摩登的。”对一个人来说,可读的书是无限的,可时间却是有限的。为此,从书本中学,还是要讲究点读书质量和有选择性地阅读方法的。可见,着重读点经过了时间检验的书,尤其是古今中外经典类的书,不失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二是向他人学。向老师学、向友人学、向身边人学,边学边用,是一种最便捷、最管用的学习方法。对于一个热爱学习、视学习为人生一大乐事的人,得暇亲近名师、高人,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交流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切问近思和互动分享。当学习改变自我、提升团队变成一种社会需求,教育培训市场便自然形成,这一良好社会现象的出现和存在,无形主动和被动地改变了很多人。对于主动参与学习、接受培训的人,更多的则是学习的觉悟者和践行者:而被动参与学习、接受培训的人,基本上都是有福者,只不过这中间的一些人会有“福”不会享。故而会白白地丧失掉自我提升和成就未来的机会罢了。
三是向实践学。就目前的教育体制和就业现状来看,真正的学习恰恰在踏向工作岗位之后。“教然后知困”,同样“用然后知困”,这个“困”则是学之困。一个人学了不能致用,那只好再接受职业化的继续再教育和参与各种培训了。所以,毛泽东曾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为此,他曾号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游泳中学习游泳”,以此激励全军将士视学习为生存和发展的最大法宝。在这个学习化的时代,“学中干,干中学”依然是管用的、有效的,是快速应对时代瞬息万变和知识快速更新的唯一法门。
三、学习的根本目的和着眼点在于修己安人
2013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指出,全党干部要注意克服我们的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为了告诫和激励大家抓紧学习、增强本领,习近平总书记重提毛泽东1939年在延安的讲话:“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本领恐慌,归根结底是一种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这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现实的警示。若是及早地克服本领恐慌、能力上的不足,只有迅速转变工作与学习的态度。如饥似渴地加强学习,才能克服自我的本领恐慌和生存危机,这也是胜任工作、干出一番事业的本质要求,是事物本来具足的辩证法。为此,学习在于高度的自觉,并使之成为一种内在的追求、爱好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可见,孔子在当时所处的时代就已经敏锐地发现,古代求学者的目的在于修养自身的学问道德,而当下的求学者则是在用学习来装饰自己,向别人炫耀,是做给别人看的。孔子的这句话直到今天依然直指人心,弄明白了学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学习也将真正变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己而学,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使自己内在的品质得到提高。只有为己的学习,才是完全发自内心的渴求,以此实现自我心安理得,而不是一种借文化外衣加以浮夸作秀。
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对管理者和从教者最大的要求。一个有能力管教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最好的管教者,而只有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最好的管理者。从根本意义上而言,从事管教就是要率先树立一个标杆和学习的榜样。所以,“修己安人”既是儒家管理哲学的精髓,也是教育哲学的精髓。“修己安人”告诉人们,若想支持和帮助到别人。首先应提高自身的学养,并身体力行地做出表率。在群体里树立权威,让人心悦诚服地效仿和追随。由此可见,“修己”是从事管理、教育的基础,安人则是管理、教育的目标。这种思想得以贯彻,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大学》所说的“格物致知”,进而达到“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太平。”
四、工学互动更有助于获求事业上的成就感
什么是事业?从经世济民的高度上讲,《易经》有言:“富有之谓大业。”孔子为之作系辞曰:“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从个人价值成就上讲,事业就是乐此不疲地为之学习和工作,即使牺牲节假日、减少花前月下儿女情长时光也不为之懊悔、抱怨的执著,是一个人人生目标的终极追求。对于后者来说,事业就是一个人能够长期致力于的目标和方向,并为之幸福地学习着和快乐地工作着。
事业上的成就来源于工学互动的长期积淀。但凡成功者绝非偶然。这可在外出旅游和差旅途中,去留心观察和去有意识地做些静默的调研。在列车上或机舱里,观察一些读报刊、玩游戏和读书的群体,就能观察到他们各自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以及事业的成就状况。最近有一个微信被转发的特别地多,文字描述了机舱里飞行人们的现象:在头等舱里看书的旅客多,在公务舱里办公的多,在经济舱玩游戏聊天的多。最后的感慨可谓点睛之笔:“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呢?”这个很值得当下人们为之深思。
为工作而学,为未来而学,理应成为一个渴望成功者的座右铭或自励口号。只有将工作学习互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工作,并将之紧密地统一起来,才能创造性开展工作,乐得将工作当成事业来干。事实上,学习是工作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工作是检验学习成效和价值的体现。可见,学习是工作的必要条件和前提,也是助推工作高效化、质量化的引擎,更是追求事业成就的根本保证。
五、用终身学习的观念来经营幸福人生历程
终身学习,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在《论语·述而》中,“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大意是: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知道后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呢,他这个人呀,每天发愤用功,有时甚至连吃饭都给忘了,快乐得以至于没有时间去忧虑烦恼,甚至连自己都快要老了不知道,他只不过是个如此这样的人罢了。”孔子的这种为学的精神很值得今人仿效,尤其是在倡导全民阅读上,很值得推崇他的这种忘我精神。从孔子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的人生状态永远是年轻的,所以他的学问道德得以始终保持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中国人自古讲究:“诗书传家久,礼仪继世长。”西方人认为:“三代方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可现实中,美国和中国的社会存在一个重大差别。中国人注重“出人头地”,所以忙来忙去,最终追求的是一种人与人不平等的物质享受,以及精神上具有极大优越感的满足。所以,在中国,富二代接班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老大难问题。最常见的模式就是,老子挣钱儿子花,也可以说是挥霍。“老子创业,儿子败家”、“富不过三代”依然是中国家庭的宿命。个中原因其实说来很简单,就是老子创业打下天下,儿子享受着蜜罐般的现成生活:加之家长认为有了钱就可以解决一切,将教育寄希望于花钱买教育、上名校上,于是造就了很多富二代沾吃喝玩乐的事都行,就是做事挣钱不行。可见,不能持久地创建学习化家庭,就难能确保书香门第不出纨绔子弟,更无法避免一个兴旺的家族早早就沦落回初始状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终生学习已成为21世纪的主题。对于一个觉悟者来说,过去已经成为历史,不可改变,但人人皆可以选择未来,改变属于自己的今后世界。研究性工作和学习的本身就是基于一份工作或事业,兼之利益家庭和子女后辈,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最为重要是今后对其研修的态度的改变,一旦态度变化,观念、行为、心态,甚至性格、心境等都会随之而变。学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所获。生命属于人的只有一次,关键在于当生命不息时如何保持经久而恒定的愉悦状态。对活在当下的人来说,幸福绝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存在于人们切身体会的创造过程之中,更多的则是一种精神体验和修行超越的过程,并用激情、爱心、智慧、感恩和追求加以持久地“保鲜”,直到终老而不悔。
(作者:河北省安新县安新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严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