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长许:三点导读

2015-05-21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3期
关键词:风物南国人情

美点赏析

朱千华的文字,展示了他内心深处宁静、浪漫、孤独、唯美的辽阔原野,在充满乡村诗意的同时,也充满着野性与力度;他在大地上特别是岭南一带的诗意栖居和行走,使得烟火之上有了清浅弥深的古意;曾经遍踏荒山野岭的经历以及对乡村风物的发现,使得他的文字具有独特的风骨和人性人情之美;他的散文流露的不是浅薄的伤感,而是悲天悯人的仁慈和宁静淡远的高致。

《莞香》仍然延续这种风格。文章以美妙神奇的莞香为线索,勾连起很多美丽的人情和事物。文章开头介绍莞香对东莞山水情有独钟便使之蒙上了一层神秘之感。莞香取自沉香树之伤口、莞香之精华出自枯朽之木,使这神秘上多了一层残酷的生命之美。这带着神秘与残酷的莞香藏于姑娘胸前,以体香温润,这背后其实是一种生命与另一种生命的相互滋养与交融,形成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美。及至后面所述种种民俗风物人情之美,作家对莞香的体察是非常深刻的,以致我们对他的某些夸张也见惯不惊,反而感到一种浓浓的诗意。诗意从哪里来?就是从这人性、人情美中来,人性、人情的光辉照亮了岭南风物。本文语言文白相间,长短句错落,字里行间充满古色古香的韵味,读者随着作者的文字移步换景,步步“如在蕊珠众香深处”。此乃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良性结合的又一例证。试想,若用时兴的现代语言甚至网络语言来表现莞香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莞香》将说明、叙述、描写和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文章前半部分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开篇两段先简明扼要地说明莞香名称的由来;三四段则说明莞香的取香,引出女儿香的形成;五六段说明莞香特别是女儿香的益处,并引用《东莞县志》的记载加以佐证。文章的后半部则将叙述、描写和抒情融合,贯通古今,从明清到现代,从文人雅妓到平民商贩,从经济发展到文化民俗,从历史的回望到现代的翩想,纵横捭阖,汪洋恣肆,把牙香街香市、香港的得名、南国女儿香表现得如梦如醉,也在前半部分单纯说明的基础上增添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难点指津

欣赏这类文本,难在把握文章的结构,难在把握文章的写法,难在把握散文的寓意。前面两点已经说过了,这里不再赘述,那么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呢?怎样从中得出一般的方法和结论?

把握文章的主题,必须整体阅读、整体感知。画龙点睛的东西有可能在文章中,可以找议论的句子;有可能在开头结尾或者题目中,有可能在记叙的卒意显志处,情景交融的文章则需要细细体悟。这一篇没有现成的句子,我们就要整体感知,求出各部分意思之和。当然还可以知人论世,知人论文。朱千华有哪些文章?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他的主要倾向是什么?他的时代如何?他的环境怎样?他形成了什么样的风格?这些都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这篇美文从莞香入手,信手拈来,谈到莞香,重点是女儿香的种种神奇,健体养颜,熏香辟秽之类,进而追寻莞香的历史印迹,表现了莞香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和独特的南国风情之美。这芳香袭人的历史渐行渐远,留给了人们对传统之美的遐想、怀念和沉思。

考点训练

1.这篇文章最突出的写法是什么?有何特点?

2.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3.下面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六段引《东莞县志》记载,主要是为了证明宫廷贵胄、黎民百姓对莞香趋之若鹜。

B.引冒辟疆的典故,说明“黄熟”的妙处,写莞香在历史上的地位,从而写出莞香背后的人性、人情之美。

C.第九段开头“我见到真正的莞香”,是说现实世界假货很多,过去没有见过真正的莞香。

D.第十段,传“香港”之名,即来源于莞香。这是模糊中的精确,说是“传”,却正是语言精确之处,是传言如此。

E.“有女儿香,又天生丽质,吹气如兰”,前一句指莞香,后一句是南国女儿,把物产和人情写得很美。

附:参考答案

1.参见“美点赏析”。

2.参见“难点指津”。

3.AC。A主要说明莞香属稀贵之物。C真正的莞香在这里有两重含义:一是地理,指“东莞”的莞香;二是实物而非传说。与真假无关。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物南国人情
作品:风物长宜
兴化风物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红豆生南国
南国神草金不换
沉淀岁月的影子——“风物”主题阅读
南国牡丹
不要透支人情
红豆生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