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的重要技巧是善于提问

2015-05-21金立群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3期
关键词:樊哙鸿门宴项羽

《鸿门宴》是一篇较长的文言文,涉及事情经过较为复杂,人物也比较多,在叙事上跌宕起伏,相当精彩。然而,《鸿门宴》之所以流传千古,脍炙人口,恐怕原因远不止此。《鸿门宴》在叙事之复杂的背后,折射的是人生境遇之复杂与险恶:外有强敌压境,内部又不齐心,有人玩无间道不说,还有人出馊主意。但是所谓危机,就是危险和机会并存。鸿门宴就好像一个包围圈,冲不出去,你就玩完;冲出去了,或许就是另一片天地。鸿门宴就好像是一个命运交叉点,尘埃落定的时候参加者们回想起来,也许会有命运从那一刻已经注定的感觉。这就是鸿门宴的意味。由此可见,《鸿门宴》实在是充满了“高冷”范儿的一篇文章。但是现有的教学设计中有不少却是从叙事着手,以叙事、人物为重心,这便是将《鸿门宴》讲成了《林教头雪夜山神庙》,将《史记》讲成了《水浒》。

那么,如何将这种感觉讲出来呢?或者更确切地说,如何让学生将这种感觉品出来呢?我会在这里提出一个贯穿性的问题:刘邦从鸿门宴中脱险,究竟应该感谢谁?回答者必须从课文中寻找相应的依据,首先将课文的相关文字读一遍、讲一遍。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回答。有的学生会说,刘邦最该感谢张良,因为张良闻听变故,没有逃跑而是留下来推荐了项伯帮忙化解危机;在鸿门宴的过程中他又及时安排樊哙入帐,最后安排刘邦逃走,自己只身留下来,不仅有谋,而且有义、有勇。有的同学也可能会说是樊哙,因为如果没有樊哙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刘邦或许已成刀下鬼。如果学生这样回答,老师还可以进一步追问,樊哙是否仅凭匹夫之勇呢?这就是引导学生再仔细琢磨樊哙和项羽之间的精彩对话。显然樊哙不仅有勇而且有智、有辩才。他能抓住项羽的软肋——最恨秦朝——以杀刘邦类比暴秦之所为,既有凛然之气,又不会触犯傲慢的项羽。当然学生也可以说刘邦最该感谢的是项羽。项羽其实蛮单纯的,在整个《鸿门宴》中,他话不多,一不留神还把曹无伤给出卖了。而这也正说明项羽并没把刘邦太当回事,或许他光明磊落,也不喜欢告密。当然,学生更可以说刘邦最该感谢的是自己,因为要不是他的冷静和平时为人处事积累的名声,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为他出力呀。当然你也可以说刘邦最该感谢项伯这个大笨蛋。总之这个问题是开放式的。

那么这个贯穿性的问题,其作用在哪里呢?

首先,它是一个直观的问题。有的教案在设计探究环节的时候,让学生去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老天!这个题目未免太大了吧!由此所需要的阅读量甚至可能会让同学们忘记他们的出发点。而刘邦脱险最该感谢谁,这个问题则很具体,在超越文本的同时却又紧扣文本,本身直观,又有向纵深开拓的空间。

其二,它是一个真正开放的问题。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究竟有何意义这类问题简直不用多思考,既然这样问嘛,显然意义是很大的,项羽丧失了机遇,刘邦抓住了机遇。你还能有什么别的答案吗?但是我这个问题,几种答案都是可以的,都有自己的道理。可以让学生适当争论,但原则是必须从课文找依据,以此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挖掘课文的细节。

其三,它是一个辐射性强的问题。将同学们的不同回答、不同观念汇总起来,这篇文章所呈现出的复杂内涵、所包含的错综因素其实就出来了,老师到时候只用适当点拨总结就可以了。而学生们的不同回答其实和自己的性格、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有关,由此还可以帮助我们换个方式更好地认识自己、认知自己的同学。

总之,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以各自的方式、以各自“片面的深刻”对文章进行主动的重构,然后再通过对他人重构的倾听,而实现对文章的丰富立体的理解。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入内出外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比那种小儿科的被动的所谓层次、段落、场景的梳理要有价值得多。

同时,文言文的学习,字词是个大问题。我认为最好不要将字词讲解和意涵发掘割裂开来。两者之间的融合可以让学生对文言字词的学习更有兴趣。而在思维活跃的时候同时带着字词的讲解,也更有助于形成印象深刻的记忆。

金立群,评论家,代表作有《中国短篇小说经典探赏》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樊哙鸿门宴项羽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
《鸿门宴》中一个几十年来一直被译错的句子
“鸿门宴”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
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