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的宴,美的宴

2015-05-21李继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3期
关键词:鸿门宴诸侯项羽

鸿门宴是公元前206年项羽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和一般宴会不同的是,它是王的宴,它盛大,它暗藏杀机。

在此之前,项羽杀宋义,夺军权,破釜沉舟,大败秦军;杀王离,败章邯,灭了秦的主力,成为诸侯军的总盟主,统率四十万诸侯联军。打完了决定秦朝灭亡的巨鹿之战后,各路诸侯对项羽无不顶礼膜拜,惟独刘邦,不仅没有“膝行而前”,甘居臣工,而且还要封锁函谷关做关中王,公开拒绝项羽入关。刘邦此举并无过错,因为刘、项分兵进击之前曾在楚王前约定:先入关者为关中王。但是,历史从来只讲强弱,不讲是非。

鸿门宴上,项羽和刘邦各自带着他们的团队纷纷登场,上演了一场没有硝烟没有血腥的战争。

鸿门宴是一个拐点,是一场好戏,也是一篇美文。

《鸿门宴》的美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形象美。

在不到两千字的文章里,司马迁成功地塑造了三类六个不同的人物形象。自大无谋、沽名轻敌的项羽和世故圆滑、多谋善断的刘邦,老谋深算的范增和忠诚多谋的张良,舞剑未果的项庄和临危不惧的樊哙,这些形象栩栩如生,至今鲜活在《史记》里,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我们在欣赏这些生动的形象、获得美感的同时,不要忘了作者为塑造这些美的形象所做出的努力。他煞费苦心地将这些形象放在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让他们尽情地去说,尽力地去做,从而尽显他们各自的性格、各人的风采。这还不够,他还将双方的主帅、谋士、武士、间谍等,两两对照,使他们各自的性格更加鲜明。

(二)语言美。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读了上面的两句话,我们能轻而易举地推断出第一句是刘邦说的话,因为善于应变、有心机是刘邦的性格特征。而项羽呢,他只能说出第二句那样的轻敌自大、胸无城府的话来。

个性化的语言是美的。它有嚼头。为此,引导学生欣赏《鸿门宴》的形象美、语言美,是教学《鸿门宴》的重点。

《鸿门宴》是历史的,又是文学的。教学《鸿门宴》不妨采用探究法、品读法。具体步骤为:

1.学生疏通文意,教师检测。

(1)文言现象的检测。

(2)梳理情节的检测。

2.学生分组探讨,教师点拨。

探讨的问题是:

(1)结合课文分析项羽、刘邦等形象的特点。

(2)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些形象的?

(3)刘邦在《鸿门宴》上为何能死里逃生?项羽是因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的吗?

通过探讨,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他们都在司马迁的笔下鲜活起来了。骄矜也好,奸诈也罢,他们都是光彩照人的美的文学形象,尤其是项羽,“史圣”司马迁对他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情感,使其具有了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这么讲,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也算是一种对他自己的薄奠。

(3)学生品味鉴赏,教师引导。

欣赏文学作品少不了要品味语言,文言文也不能例外。

对于《鸿门宴》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生一般比较敏感,经过品味,基本上也能欣赏到位。但对于一些看似平常却奇崛的语言却容易忽略。教师要在这些地方加以引导。比如,《鸿门宴》中有这样一段话: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教师引导:“拔剑撞而破之”改为“拔剑撞破之”,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品味鉴赏,然后回答。教师点拨。

明确:改后不好。一个“而”字,不仅调节了这句话的音节,而且改变了这句话的语法结构,把“撞破”的动补关系变成了“撞而破之”的连动关系(“破之”又为使动,当译为“使之破”),表示了语意的递进,这就传神地描绘了范增以剑撞击玉斗,一撞再撞,直至撞破的全过程,使范增心中的恼恨之情得到了充分的宣泄。

妙笔能生花,一个“而”字的巧妙运用代替了多少叙述、描写、心理刻画的笔墨啊!这就远非“拔剑撞破之”这句平平的了无生趣的叙写所能比拟的了。

李继红,语文教师,代表作有《独自绽放》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鸿门宴诸侯项羽
春秋——诸侯争霸的擂台赛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西周金文所见周天子对诸侯臣属的聘问之礼
烽火戏诸侯
《鸿门宴》中一个几十年来一直被译错的句子
“鸿门宴”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
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