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影像中的老北京春节庙会

2015-05-21林京

中国摄影 2015年2期
关键词:庙会

林京

北京人以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旧时,除自家庆贺外,亲戚、朋友、同事、邻里等从这一天始要互相拜年,但只限于男人,妇女则要到正月初六才能外出拜年。官员们在初一这天互相拜年,是一种不成文的礼节,是逢迎上司、联络同僚的机会,届时,都要郑重其事地穿着官服或礼服,乘车或坐轿,相互拜褐走访。民间的互相拜年,范围广、形式多、走亲戚,初一必须先到岳父母家,其他近亲不限时间前后,同事朋友间的礼节性拜访,平辈之间,只须拱手一揖,对长辈则应主动跪拜,感谢性的拜访,凡在过去一年之中欠人家情的,往往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邻里间仅在院内彼此抱拳,道声:“恭喜发财”;或在对方屋内略坐一会儿而已。

北京人管过春节俗称“过年”。除一般年俗外,逛庙会则为老北京人过年的主要习俗,最富有京城的民俗特色。北京庙会有的是一年一度才有,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天数或固定或不定,清末民初时,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算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初二的财神庙,开庙到十九日的是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各类大小庙会几乎天天有,帝京是庙会的天下。

庙会又称“庙市”“节场”。这些名称,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不无密切的关联,同时它又是伴随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帝京庙会以地道的民俗、传统民间特色闻名。在红墙碧瓦、苍松翠柏之间融入接踵而至的人流、琳琅的商品、迥异的特色土产、多彩的文化活动等市井元素,形成一幅绝无仅有的现代民俗画卷。北京的庙会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其适应了社会需求。庙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日,附设商业活动。久而久之,宗教活动被庙会逐步取代,成了满足普通百姓生活需要的购货场所。老北京的家庭主妇,大都到庙会去购物,是因为挑选方便,价钱便宜又随意,商贩们尽量满足需求。其货物齐全,锅碗瓢盆、日用百货、衣帽鞋袜等应有尽有。货物只求结实、实惠,所以,同地区不必天天有庙会。商贩也会在庙会结束前,又把家当搬到另一个庙会。

在京师的庙宇中,有几处的宗教活动极富特色。 如正月初八的弘仁寺、十五日的黄寺、二十三的黑寺、三十日的雍和宫等,这些都是喇嘛庙宗教仪式。如雍和宫的正月第二日,由喇嘛们扮演一群手舞足蹈戴各类鬼面具的“鬼怪”,教长(大法师)喇嘛手执法器站立木坛上,逐一对鬼围追堵截的击打。而围观的人们也用银钱铜币来纷纷打鬼,最后共同将“鬼”驱走,据说打中鬼后,可保自己的消灾驱患。

再如“城隍出巡”,也是单纯的宗教活动。每年五月初一,位于东城的大兴县城隍庙和四月二十二城西的宛平县城隍庙,都有“城隍爷出巡”。届时,将庙内城隍塑像抬出,不仅前呼后拥的仪仗执事,还有若干“马童”和装扮成各式模样的善男信女们护驾。出巡时,观看者如潮似海。每年十月二十五的白塔燃灯、七月十五中元日烧法船、正月初八星灯会等,这些活动属宗教范畴,没有商业市场伴随。虽然多庙举行宗教活动,但由于特色不浓,便不被人们所重视。

帝京都城隍庙中供奉着“城隍老爷”,即道教中负责守护北京城池的神仙。庙址在复兴门北侧成方街。由于清末一场大火,将庙烧毁。然而这座古庙,于老北京城庙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相传是庙会的始发地,在明代,都城隍庙的庙会规模已相当可观。明《燕都游览志》说:“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约三里许……与灯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明代每年的灯市,可轰动九城,而都城隍庙庙会敢于与灯市相较量,其盛况可想而知。除每月三天的庙会外,从明代开始,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还会由太常寺卿举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动。届时,香客、游人、小商贩云集,高声叫卖,热闹非凡,在文玩古董及宝石古籍前,人来人往地络绎不绝。

“闹市口”即是记载当时庙会盛况的地名。由于庙会上“各帮派云集”不免留下“闹市口常有人闹事,太平桥总归不太平”的谚语。庙会上不仅吃、穿、用等商品各类齐全,还有珍奇异宝古玩书画,连洋客商也赶来做生意。明代有记载:“碧眼胡商,飘洋香客,腰缠百万,列肆高谈。”随着社会进步,“都”庙会逐渐衰落,被广内报国寺庙会所取代。不久,报国寺庙会又被琉璃厂取代。报国寺在明清都曾有盛大的庙会,但由于康熙年间的地震使庙堂倒塌,庙会自此衰落,僧人们只好学习培育牡丹,每年四月间才会有不少游人到此地观赏牡丹花。

道家圣地东岳庙庙会始于元代,出朝外约三里之遥的东岳庙,也是春节大庙会之一。尤其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日)这一天,可谓人流如潮涌动。该庙始建于元代属于道教。明清时期依然香火旺盛。庙内除供奉东岳大帝外,还有神像三千多尊,形态生动逼人。楼下有三间御座房,是专供清末皇帝来庙祭奠或往东陵祭祖时路经休息用的。

东院有伏魔大帝殿、江东殿、丫髻山九位娘娘殿等。东院的大部是一处奇花异果纷呈、回廊怪石点布的花园,清末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常来这里祭祀。上至百官显贵,下至贫民百姓,都会来此进香。该庙宇雄伟高大,其山门对面的“琉璃牌坊”堪称一绝。牌坊系由黄绿两色浮雕的琉璃砖瓦所筑,高约七米阔约九米,兀立在东岳庙前。下有一条大道称神路。牌匾相传是明代奸相严嵩所提。京城内所有的“行会”都在此立碑为念。

护国寺庙会也称西庙会,护国寺位于京城西四牌楼之北,毗邻白塔寺。始建于元朝,原名崇国寺。该庙会定在农历每月七、八两日。该庙会货摊多货物齐,不仅可购货,还能听相声、看杂耍,吃、穿、用、玩尽有。现在的护国寺小吃依然名声在外。据称,该庙会“一日能消百万钱”,该庙会的玉器摊很出名,还有丝绸缎匹、古玩字画、花木虫鱼等。北京是数代帝都,因很多高匠云集,使京城成为玉器产地,最属达官显贵爱逛玉器摊。饽饽铺和扇子铺在此也是个龙头行业。有便宜的蒲扇,中档羽毛扇,高档折扇、团扇。折扇和团扇上不仅雕刻图案镶嵌珠玉宝石。有著名画师作画,著名书法家题字落款。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号称京城庙会之首的隆福寺庙会也称东庙会。隆福寺位于帝京东城东四牌楼下,是北京名刹“东西两庙”之东庙。建于明朝景泰年间,前后曾有五座大殿,香火极其旺盛。到了清代,该庙会已变成纯娱乐的商业活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隆福寺失火,烧毁部分大殿,从此香火断绝。该庙会变成“百货具备,游人甚多,绝不礼佛,不问因果”的场所。每旬九、十日都有庙会。因此地繁华,摊贩为多赚钱,九、十两天之后仍继续营业一两天。该庙会规模居京城庙会之首。《日下旧闻考》中说:“……每月之九、十有庙市……为庙市之冠”;《燕京岁时记》说:“九、十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帝都内一大市会也。”该庙会珠宝玉器、文玩古董、雕漆买卖很是兴旺。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随季变换,多种多样,至今这里仍保留着一些传统品种。庙会上洋烟画摊前常常是挤满人,因此产生了“交换市场”。隆福寺后门通钱粮胡同,两侧聚集着众多乞丐,等待逛庙人给予一些施舍。

厂甸庙会是当年京师最重要的庙会之一,初办于清代乾隆年间。过春节逛厂甸,是老北京人的一大乐趣。厂甸位于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庙会,是帝京城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当时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厂甸。

明嘉靖年间,为了皇宫的安全,把东华门外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逢上元节时在这里搭棚悬灯,热闹非凡。宣武门外是各省会馆集中地,各省考生闲暇时多到琉璃厂闲逛,对促进书籍与文物、纸店、画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清中晚期,暴发户附庸风雅,大量购买书籍,放家里摆样子。不懂文物的人,也买字画、名瓷和青铜器,也促进了琉璃厂文物行业兴盛。厂甸是由看灯市而逐渐形成庙会的,到乾隆年间规模自是相当可观。庙会上几乎无所不包,逛庙人是五行八作,男女老少来此都能各有所获。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以琉璃厂与海王村公园为中心,都会举办大型庙会。期间,琉璃厂东西街、南北新华街、大小沙土园、吕祖寺附近的摊商贩连成一片,从串成佛珠状的大山里红摆设,到几尺高的大糖葫芦实物;从顶红点儿的爱窝窝,到层层起酥皮儿的油酥火烧;及至年糕、豆腐脑、元宵、炸糕、小豆粥、豆汁、炸灌肠、面茶、蜂糕、煎春卷、炸松肉等应有尽有。

白云观庙会是帝京城最长19天的庙会。白云观位于京城西便门外。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庙会。以宗教活动为主。白云观是帝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白云观与慈禧太后渊源颇深。至今在玉皇殿内悬挂的“百寿幡”,就是慈禧太后六十寿辰的祝寿之物,后敕赐白云观道士而悬挂于此。为慈禧太后受天仙戒之道号“广仁子”。昔年太后之生母薨逝在白云观,曾经在此停灵百天。

人们在庙会烧香、购物、娱乐中常是又饿又累。于是,庙会的食摊自然兴旺起来。经营小吃的,会支棚亮字号再摆条案、长凳;有的则只将担子一停任人围拢而吃。因经济实惠,适合当时平民消费水平。定期庙会,食摊多半是日常街头叫卖的吃食,多具京城地方特色,适合老北京人口味。这正是,庙会一开,八方来拜,敬神许愿,添香加彩,祈愿还家,百事不哀。

这里凝固的美丽,已然逝去;这里展现的风情,早成往昔。 庙会市井、街衢市肆、京华众生、旧影定格的美景,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一组老照片将您带入了一个逝落的旧京,让人感叹,令人深思,给人启迪。

猜你喜欢

庙会
说说京城的庙会
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溱湖会船
新年智慧庙会
元宵节,逛庙会
浅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以零陵庙会为例
庙会经济
回到“风”中——评《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
丰都庙会
宝顶架香庙会
传统庙会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以绍兴舜王庙会为个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