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授级护士”的人生四原色

2015-05-20陆睿

当代党员 2015年5期
关键词:甲流导师护士

陆睿

2014年12月27日,天气:阴;气温:6—9摄氏度。

对农民工张福明来说,这天太倒霉了。

他在重庆市北部新区工地干活时,弄伤了左脚——伤口很长,约8厘米。

工友赶紧扶他去找医院。

在林立的大厦间转了很久,他们才找到一家医院。

到楼门外,工友左盯右瞧,硬是没找到急诊科。

“都到医院了,难道还要被活活痛死?”张福明心里一急,头也一阵眩晕。

恍惚间,他看到一个梳着齐肩发的小个子女人向自己奔来。

白·仁义

护士,需要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南丁格尔

同一时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山分院,52岁的赵庆华正在门诊和急诊巡视。

作为重医附一院护理部主任,她正在这家新开设的直属分院指导护理工作。

这时,她看到两个男人正在门诊大楼四处张望——其中一人拖拉着左腿,好像有伤;另一人面色焦急,正在东张西望。

“有急诊!”赵庆华一挥手,领着护士推着平车冲向门外广场。

看到有护士前来,张福明吐出一口长气。

随后三个小时里,赵庆华一直陪在张福明身旁,挂号、送诊、照片,直到他被推进手术室。

2014年12月30日,金山分院住院部。

躺在病床上,张福明心里七上八下。

经过手术,脚上的伤已无大碍,可他却高兴不起来。

“做了手术,还住了院,不知道要用多少钱哟!”他兀自算计——可能花掉了孩子来年的学费,家里的两头大肥猪……

越算,他脊背越冷。

“蹬蹬蹬——”门外,脚步声骤起。

张福明一扭头——那个梳齐肩发的小个子护士走了进来。

“伤口如何?”

“好些了——我能出院了吗?”

“你莫慌——我们已经按金山医院普通部开业近期的相关程序申请了医疗免费!”

闻言,张福明愣了。

原来,听说张福明家庭困难后,赵庆华就帮他申请了“绿色通道”,同时制订了优化治疗方案,并亲自指导护理。

而赵庆华接下来的话,立马让他眼圈红了:“在外谋生很辛苦,祝你新年快乐!”

泪水涌出眼眶前,他瞥见了那个护士胸前的名牌:“赵庆华”。

那一刻,这个名字让张福明明白了“天使”的含义。

良久,他才挤出六个字:“谢谢……你真仁义!”

张福明并不知道,这位“天使”是重庆护理行业的“元老”之一。

1982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二批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执业护士,赵庆华参加了工作。此后33年,她凭借出众的护理技术和一颗仁心,帮助上万名患者顺利康复。

红·勇气

将一生奉献给两个神明,即荣誉和英勇。——蒙森

2009年11月2日,重医大附一院护理部。

时针指向19点,赵庆华准备回家。

突然,电话铃响了。

赵庆华拿起听筒,电话里传来市卫生局(现市卫计委)的紧急命令:“重庆发现一例‘H1N1甲流病例,请迅速组织护理人员参与救治!”

赵庆华心里一紧。

其时,蔓延全世界的“H1N1甲型流感”疫情已达到峰值。

重庆也确诊了首例“甲流”危重症病例——一位刚进行了剖腹产的妇女不幸感染“甲流”,经确诊为“重症‘甲流合并重症胰腺炎”。

接到命令后,赵庆华迅速组建护理团队。

配置治疗设备、进行定向培训、组建隔离病房……至次日凌晨3点,一支抗击“甲流”的专业护理团队宣告成立。

11月3日凌晨3点40分,患者进入重医大附一院隔离病房。

赵庆华团队立即和患者进行接触——

“我的孩子会不会也感染了?”

“要是治不好怎么办?”

“我能不能再见到孩子?”

面对医护人员,患者非常焦虑。

如不消除焦虑,治疗效果将受影响——怎么办?

“心病自需心药医。”赵庆华想出一计——让患者丈夫用手机拍摄孩子照片及视频,由护士送入病房给患者“定心”。

妙计一出,效果甚佳——患者情绪逐渐稳定。

此后111天,赵庆华团队对患者展开全天候护理。

“我们实行‘车轮战——每个护士进入病房达10次以上。”赵庆华说。

科学合理的治疗计划,辅以日以继夜的精心护理,终于击退了“甲流”病魔。

2010年3月,患者康复出院。

至此,赵庆华团队创造了中国防疫史上的两项纪录——治愈国内首例重危“甲流”产妇、治愈全国首例重症“甲流”合并重症胰腺炎患者。

“当时,你就不怕?”事后,她不止一次地面对这个问题。

“我是护士,就算怕,也不能退缩。”她说。

抱定如此信念,赵庆华长期冲锋在重庆防疫、救灾、重大事故救援第一线,历经了抗击“非典”“5·12”汶川地震等重大战役,救治伤病患者上千例,被誉为“女救火队员”“白衣勇士”。

绿·启迪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古今贤文(合作篇)》

2014年1月,重医大附一院妇产科。

新一年工作伊始,妇产科护士长王富兰领到了一张《年度人才培养计划承诺表》。

面对这张表格,王富兰心里有些忐忑。

“如果承诺培养事项没做到,会被诫勉谈话。”她说。

同王富兰一样,重医大附一院各个护理业务科室主任都领到了同一张表格。

从这张表格发端,一个优化培养护理人才模式的创新制度开始实施。

这项制度,正是赵庆华的创新成果。

2003年,赵庆华成为重医大首批护理学硕士生导师。

在指导研究生学习时,赵庆华发现一个问题。

“以前,研究生教学是‘师带徒。由于导师间互动不足,加之能力和教学角度不同,导致教学资源不对称,影响培养效果。”赵庆华说。

如此难题,如何破解?

凭借长期的基层实战经验,赵庆华推出了教学新模式:“导师组”。

何谓“导师组”?

即重组“一导师对一研究生”传统线性教学模式,将不同导师和研究生集合组队,实现导师对学生的有效互动,扩“线”为“面”,实现“交叉教学,共同指导”。

“导师组”教学新模式一出,效果立竿见影。

赵庆华决定乘胜而上。

2014年,在院领导支持下,“导师组”模式推广到临床护士的培养中。

从此,“王富兰们”有了一项全新的测评任务——为部门里的新聘护士及研究生制订培养计划,助其迅速成长为实战型业务人才。

在校内教学的同时,赵庆华还有另一拨“学生”。

2015年3月的一个周末,重医大附一院远程教学中心。

傍晚6点,赵庆华手捧教材,站上电教讲台。

点开摄像头,她露出一个微笑:“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

面对1个主会场和4个分会场,赵庆华开始讲授临床护理技术。

通过信号传输系统,她的音像被传输到100公里外的区县——在那里,来自偏远基层医疗单位的护士们,正拿着笔记本聚集在大屏幕前。

15年来,赵庆华一直坚持为区县偏远医疗单位提供业务指导。为此,她放弃了大部分周末。

15年里,她的培训已惠及全市70余家医疗单位,约10万名基层护理人员成为她的“学生”。

而她,分文未取。

蓝·博爱

爱就是生命的火焰,如果没有它,一切都会成为黑夜。—— 罗曼· 罗兰

2008年11月,九龙坡区袁家岗。

一家火锅店里,17岁男孩母文韬一边嚼着鸭肠,一边又夹起耗儿鱼。

赵庆华看着男孩大快朵颐,双眸饱含柔情。

半年前,赵庆华和同事接到了一位“特殊病人”。

他叫母文韬,来自“5·12”地震重灾区北川中学。

地震中,母文韬家族有18人遇难——他的母亲也在其内。

被送进重医大附一院时,母文韬脏器衰竭、全身骨折,生命体征微弱。

此后半年,赵庆华和同事全力救治这个危重病人。

可能是出自母性本能,赵庆华对男孩格外留心。

5个月后,母文韬基本康复。

一天,赵庆华又来到病房——

“等你好了,阿姨请你吃大餐。你喜欢吃什么?说!”

“我喜欢吃火锅——重庆火锅!”母文韬难得地笑了。

“好!”赵庆华也笑了。

临别前,赵庆华兑现了承诺。

“赵阿姨,你真好!”吃完火锅,男孩抹抹嘴,对赵庆华说。

那一刻,“赵阿姨”眼里柔情更甚。

“她喜欢孩子。”熟悉赵庆华的人都知道——从业33年,赵庆华对未成年患者格外呵护,以至于有小病人直呼她“赵妈妈”。

然而,孩子们并不知道,“赵妈妈”永远不能当母亲了。

那是1991年,医院接到一名需要持续化疗的危重病人——因为护理难度极大,不少护士面露难色,都不敢“接招”。

此时,有孕在身的赵庆华站了出来。

随后8个月,她全程守护在患者身旁。

8个月后,患者痊愈,赵庆华却因极度疲惫而流产,还落下了不孕的后遗症。

2015年3月,因为对重庆护理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赵庆华被评为“感动重庆月度人物”。

消息传来,一个后生向赵庆华提了一个“很不知趣”的问题——

“如果让时间倒转,你还会接那个任务吗?”

“会。”赵庆华脱口而出。

“为救别人牺牲自己幸福——值吗?”后生继续“不知趣”。

这次,赵庆华没有立即回答。

她盯着前方,仿佛出了神。

好一会,她才收回视线,一字一顿地说:“照顾病人,就是护士的工作。”

(文中患者皆为化名)

猜你喜欢

甲流导师护士
最美护士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V eraW an g
导师榜
骆驼怕甲流?
马英九接种 甲流疫苗
甲流蔓延令印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