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尔福《远东漫游》中的中国1(下)

2015-05-20何辉

国际公关 2014年2期
关键词:琉球巴尔日本

何辉

3、清朝军备和清政府及其官吏的形象

巴尔福对清政府与它的官吏的印象显然是糟透了。在《远东漫游》一书的很多章节中,巴尔福对清政府与它的官吏的形象多有刻画,但少有正面之评语。在第五章“中国的军备”中,巴尔福通过论述和描写刻画出的清政府形象的特征是愚蠢、保守、腐朽和无能。在介绍清朝的军备时,巴尔福说,“清朝官吏十分愚蠢地使用欧洲的教官……所有受雇的外国军官后来都证实,士兵从来不被准许在营地呆足够长的时间”2,因此士兵们无法彻底地掌握现代的操练方式,所学的都是皮毛。巴尔福指出,当时中国军队的数量虽然巨大,但军纪松弛,军需匮乏,但是,“中国人从未真正地意识到他们的军事力量和哪怕是欧洲最弱的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3。巴尔福对中国兵工厂很关注,但他发现,“清政府似乎将设施和管理权交付给了少数平庸的本国官员”4,而且,“据说这些官员任意雇用和解雇外国工程师和工匠,发号施令后又改变主意,反复无常,以最随意的方式购买和使用机械和材料”5。根据巴尔福猜测,由于清政府的无能和官吏的平庸与腐败,清政府建立的本土兵工厂生产每一门枪炮或每一支来福枪所花费的钱财大约是直接从欧洲购买再落户中国所需费用的五倍。6 巴尔福毫不客气地说:

只要中国政府依赖无知的官员管理所有涉及兵工厂的事务,而不将他们的所作所为公之于众,或以任何方式加以约束;只要这些官员怀有私心,丝毫不顾及他们掌握的设施是否能成功运转,而只对能迅速增加自己私利的事物感兴趣的话,那么中国的相当一部分兵器、弹药,还有战舰就必须不断地从欧洲购进。7

尽管巴尔福做出这样的结论有为英国和欧洲谋取利益的考虑,但是他的发现,确实切中了当时中国的要害。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清朝的衰落成为一种必然。

4、中国(明清)在处理琉球事务、朝鲜事务和日本事务时表现的形象

巴尔福用了不少笔墨(第六章“琉球王国”、第七章“朝鲜的传说”、第八章“日本对中国的早期侵略”和第九章“日本对中国的影响”)讨论中国与琉球、朝鲜和日本的关系。根据巴尔福的说法,“中国人有权统治这个美丽岛屿(指台湾)的土著部分和沿海的文明地带,这是确定无疑的,然而,清政府与日本签署的条约又默认后者才是琉球的主人”。8 巴尔福认为琉球国似乎是一位日本王子于公元七世纪左右建立的。根据他的说法,到了1373年,琉球希望得到明朝的接纳。但是,“中国人相当自满地接见了来访的大使,……但他们既没有将其纳入自己的权利范围,也没有对其施以保护”。9 琉球人将中国奉为崇拜的对象,由衷赞赏中国的文学和文明,将中国政府的处事原则看作公正和开化的典范。27年后,琉球统治者恳请承认其在中国皇帝的恩泽下所享有的特权和皇权,此后500年向中国进贡并受到友好接待。巴尔福指出,日本长期就琉球与中国的关系表现出的态度是“太孤傲”或“太冷淡”,“从不干涉”,直到最近(巴尔福写作《远东漫游》的时候),日本大使才对琉球向中国进贡表示不满。巴尔福认为当时日本表现出这种指责态度是合理的,因为在中国的“同意”下,琉球已经被宣布成为日本的附属国,且变成了藩(Han)或社团的一部分。10 琉球当时对日本的指责提出请愿,希望日本不要推行禁令它与中国的友好来往(进贡)。巴尔福引用了当时琉球王国王子请愿书中的两段文字,说明琉球希望日本允许它与中国的进贡关系,但同时表达了希望成为“汉族的日本人”的想法。11 根据巴尔福的记载,1874年,琉球国的监管权由日本外务者移交给内务者,此后,日本决定将琉球变为军事要塞。12

巴尔福同时讨论了当时日本国内舆论对琉球的态度。根据他的记载,当时日本国内的舆论是反对日本吞并琉球的。他举了一个日本《报知新闻》的例子。该报发文严厉抨击当时日本政府的做法,认为占有琉球是没有回报的投入,认为琉球效忠的是中国而只会卖死猪给日本,并进而说,“我们想对政府和国民说的是,不应当为了维持炫目但无用的荣耀而滥用有益和宝贵的财富”。13

巴尔福还满怀信心地暗示,如果英国占有琉球,并将其作为第二个马耳他,在那里驻扎军队,就可在短期内登陆上海。他甚至毫不掩饰地说:“英国人可以在日本人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利用好这片土地,从中获取实际的利益”。14 巴尔福为侵略者辩护和出谋划策的面目在此暴露无遗。

在巴尔福书中,中国处理琉球的方式,使中国(明朝与清朝)表现出形象的两面性,一方面是没有攻击性、追求国家间友好交往的形象;另一方面则是自满的、高傲的而且是缺乏战略手段的形象。

在巴尔福看来,“朝鲜本国君主的王权来自宗主国中国的皇帝,后者通常委派具有皇家血统的王子举行授权仪式”15 。他通过朝鲜国王给中国皇帝的答谢词判断,中国皇帝与朝鲜国王似乎类似于君主和总督,又说中国人和朝鲜人有一种兄弟般的情义。巴尔福认为之前柳原前光代表日本与清朝通气,但误解清朝的意思,“将其理解为他们获准惩罚令人讨厌的土著福摩萨16人,并据此采取了行动”。17 巴尔福指出,在最近的日本与朝鲜的冲突中,“中国政府表达了对日本的同情,坦率地承认朝鲜人的举动过分,承诺自己不会干预日方认为应当采取的惩罚措施”;巴尔福认为,“朝鲜国王的屈服很有可能和中国所持的态度有关”18 。从当时清政府对朝日冲突的处理态度看来,清朝对朝方提出的保护是微弱的,在对待日本的态度方面是相当软弱的。这些都可能使日本对清朝的实力有了进一步的判断。由此我们可知,此后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与清朝实力削弱与政治外交上的软弱无能不无关系。

5、关于中国文化

巴尔福用大量篇幅讨论了新教与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福音过程中的竞争。巴尔福肯定了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教的积极贡献,肯定了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教中所表现出的智慧。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孔孟精神采取的是尊重的态度,且引人注目地提到一位“马丁博士”的看法。他说,“马丁博士相信孔子和孟子的作品肯定会成为中国将来基督教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像西塞罗的《论行政长官的职位》对西方文明不可或缺一样”19 。尽管巴尔福、马丁博士以及天主教的观点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但是,他们显然都不排斥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从这点看,巴尔福对中国文化的态度,有支持天主教徒的一面,所以他直言不讳的指出,“新教教徒依然需要学习的是,那些通过贬低孔子,从而进行有利于自己宗教宣传的人其实只会使人远离耶稣”20。比巴尔福稍早来到中国的美国人、基督教北长老会传教士倪维思曾于1868年著书指出中国人如果没有真正的信仰,中国人的道德的沦丧和灵魂的堕落终将至无以复加的地步,希望用上帝来拯救中国人的灵魂。21 然而,倪维思的上帝从未获得中国人的广泛接受,其中的部分原因,恐怕正是巴尔福所指出的问题。endprint

在巴尔福眼中,当时亿万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充满了迷雾,这种迷雾,靠宗教来驱逐是不够的。他认为,驱逐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迷雾,要靠西方的现代学校普遍引入现代科学。他热情洋溢地写道:

事实—证据—逻辑推理,这些明确、客观、普遍的日常科学之光——英国的每个乡村学校都在教授的这些知识,将更加有助于清除所有弥散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的迷雾,这迷雾比世界上任何嘲笑与诽谤都更加妨碍他们的发展……中国能否真正成为礼仪之邦,取决于中国能否抛弃偶像崇拜,接受、信仰西方文化。22

尽管巴尔福写的这段文字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但是我们必须指出,他所表达的思想,对当时中国的进步是具有极大的启发性的。

更具洞察力的观点是巴尔福对中国人蔑视西方道德规范和忽视西方哲学体系的批评,以及基于此给中国发展提出的建议。他写道:

中国人对西方道德规范的蔑视绝对真实,毫无隐瞒。他们的自负最自然,朴实无华,基于无知——这种无知几乎在坦诚方面达到“崇高”的境界……而中国人现在只愿意把西方与纯粹技术方面的优越性联系起来……由于不了解外国的哲学体系,中国学者所受的教育使他们只尊重那些被认为是人类最富有智慧的道德系统,而蔑视其他任何一种道德标准……从宣传的意义上来说,我们推荐赫伯特·斯宾塞与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作品。23

自19世纪末期到21世纪初期,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今日重读巴尔福这段文字,不得不佩服他的洞察力。即便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西方文化中许多优秀的东西,依然值得我们中国人去学习。巴尔福推荐的是与他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的作品,今天看来,没有什么奇怪。但是,一个观察家向中国推荐他同代思想家的作品,他的判断力和远见不得不让人敬佩。赫伯特·斯宾塞24与约翰·斯图尔特·穆勒25作品,在21世纪的中国,已经被许多学者所熟悉,但是中国大众对他们作品的熟悉程度恐怕就不高了。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当代中国人依然对建构西方现代文明的思想精髓缺乏了解。中国不必完全照搬西方发展模式,但是如果无法了解西方现代文明的思想精髓,就很难深刻把握西方文明进步的动因。因此,即便站在今日的视角,中国人也有必要尊重西方文明,并不断汲取它的思想精华。

1 本文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号编号NCET-11-0717)成果之一。

2 F.H.巴尔福,《远东漫游》,王玉括,綦亮,沈春蕾译,南京出版社,2006年,第31页。3 同上书,第33页。

4 同上书,第37页。

5 同上书,第38页。

6 同上书,第39页。

7 同上书,第39页。

8 同上书,第42页。

9 同上书,第43页

10 同上书,第44页至第45页。

11同上书,第45页。

12同上书,第45页至第46页。

13 同上书,第46页。

14 同上书,第47页。

15同上书,第49页。

16即台湾,从前欧美人对台湾岛的称谓。

17F.H.巴尔福,《远东漫游》,王玉括,綦亮,沈春蕾译,南京出版社,2006年,第51页。18 同上书,第52页。

19 同上书,第101页。

20 同上书,第101页。

21参见倪维思,《中国和中国人》,中华书局,崔丽芳译,2011年。

22 F.H.巴尔福,《远东漫游》,王玉括,綦亮,沈春蕾译,南京出版社,2006年,第103页。23 同上书,第106页至107页。

24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年–1903年),英国著名哲学家,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有《社会静力学》等。

25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年-1873),又译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19世纪影响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代表著作有《论自由》、《代议制政府》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琉球巴尔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昆虫骑士巴尔格 6
昆虫骑士巴尔格4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黄金时代》日本版
悲愤琉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破译《琉球国书》碑
清朝赏赐琉球国王及其来华使节制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