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校长的“农心”与“农情”
2015-05-19杨雪
杨雪
人物小传:
赵宪利,五大连池市职教中心学校校长,曾荣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先进工作者、黑龙江省优秀教师、黑河市十佳公仆、黑河市模范工作者等称号。
初春的东北,乍暖还寒。晴朗的天空中,结束了南栖的大雁正结伴北飞。高速路上,一辆疾驰的轿车里有人触景生情:“校长,你说这大雁咋一到开春就准时回来?”
“按科学的说法,这叫物候现象;要我说,是它们对这儿有感情,走多远都忘不了家。”
借物咏怀,有感而发。赵宪利就像这恋家的大雁。这不,上午刚从黑河市领到“市拔尖人才”的奖状,就马不停蹄地往回赶,因为他的“家”——五大连池市职教中心学校,一天到晚总有他放不下的牵挂。
10年前,赵宪利被任命为五大连池市职教中心学校常务副校长,可没几个朋友给他道喜,倒有不少人为他担忧:职校连学生都招不到多少,当了校长又能咋风光?
赵宪利知道自己将面对的是怎样的挑战,但在他心里也在打着发展的“小九九”——五大连池是个农业县份,近40万人口中,15万多人是农民。把农民吸引进来,不仅可以解决招生难题,还能为农民致富助力加油。
他的想法得到班子成员的一致赞成。然而,赵宪利刚一出马就碰了“钉子”——他去周边村屯招生时,虽然许多农村孩子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外出打工时只能干最苦的活儿、挣很少的钱,虽然村民依然在用原始工具种着“一亩三分地”,辛苦一年的所得还不及洒在地里的汗水多……但任凭他说得口干舌燥,许多村民还是木然地看着他,不相信那个名不见经传的职校能改变孩子的命运,就更别说改变他们的生活了!
村民为啥对赵宪利的说辞“不感冒”?通过细聊,话说透亮了:职校教的东西不顶事儿,不是用不上,就是假把式。
在捋清问题的要害之后,赵宪利带领全校教职工打起了攻坚战。教学设施不是落后吗?赵宪利自筹5万元资金,建立了配有最新数字化设备的教室,并引进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师资水平不是参差不齐、不尽如人意吗?赵宪利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省内高校积极接洽,组织教师前去进修,并从社会上选聘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办学方向不是脱离实际吗?赵宪利带领班子反复研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专业调整,恢复了技工、电焊等专业的招生,打造“连池电焊”“连池苏绣”等品牌专业……
为了让农民感受到职校的巨大变化,改变对职校的印象,赵宪利带领教师们去农村开展免费技术服务。田间地头、鸡舍猪场,他们跟农民一起忙活。一次,为了观察新引进的大雁雏的适应能力,赵宪利在一户农民的雁棚里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那位农民进棚打扫,看到“鸡毛掸子”模样的赵宪利,不禁感叹:“当校长的不在办公室享福,肯来农村受这份罪,这样的学校信得过!”
通过内外双修,2005年职校招生达到700多人,连在外打工的青年农民也主动上门“充电”。
日复一日,赵宪利像一只燕子,一口泥、一棵草地垒着职校“窝”。如今,在1200平方米的实习基地,电脑绣花机、数控车床、钢琴等设备一应俱全;新建的2700平方米培训实训楼,已经成了五大连池市的一个新地标;1.3万平方米的讷漠尔特色养殖场,是大雁、鸵鸟、梅花鹿的乐园;过去常年在校生不足200人的职校,10年间已培训农民1.6万人次,帮助3000多名农民实现职业转型,经过培训的学员户均增收5万元。
职校成了示范校,赵宪利也成了“明星”,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荣誉随之而来。但赵宪利从不自满,只要农民有需要,他就会过去讲学、调研,用他的话说:“把风险留在学校,把利益留给农民。”
那颗“农心”,那份“农情”,让五大连池市职业中心学校在地气的孕育中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