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们为何都没有得满分
2015-05-18晓庆
晓庆
有个人切菜时,一不小心割破了自己的手指……
电视节目主持人讲述这件小事的初衷,是让几位嘉宾在已知的7项条件中,对伤情的处置进行多项选择。嘉宾们几乎是众口一词:首先要清洗伤口,再上药、包扎,要是严重了,就送医院,等等。
方法都是蛮对的,可最后没有一个嘉宾得满分。
原因是在已知的7项条件中,有一条是:亲朋好友好言相慰。竟没有被一个嘉宾选进来。在标准答案中,这一条是赫然上列的。
应该说,嘉宾们的选择绝对有条不紊,效果也将非常良好。他们之所以都没有得到满分,盖因是他们在对伤情的处置过程中,只注重了技术性的操作,没有以“亲朋好友”的身份,对伤者“好言相慰”。
这是一次无言的治疗。
无言的治疗也能疗愈创伤,医院的护士大都是一声不响地为患者包扎伤口。但我们也看到,有的护士在给孩子作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时,会跟孩子不停地唠嗑,以分散他们的疼痛感。两者比较起来,前者注重的是肉体上的救护,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精神上的抚慰。结果显而易见,人作为一个有精神需要的高级动物,同样接受服务,他更愿意与后者合作。从中他的伤势不仅会得到治疗,精神上也能获得愉悦。从人的这一需要出发,治疗者对伤者仅仅进行无言的治疗,虽然规范,却远远不够。
也就是说,无言的治疗虽然也能够疗愈创伤,但由于失却了“好言相慰”,就会让人想起一场生化实验、一次模拟教学、一回机械运动,全然不像“好言相慰”式的治疗那样充满人情味和关爱色彩。两者收到的效果虽然常常一致,但不一致的是,“好言相慰”式的治疗是源于治疗,又超乎于治疗,它以人与人互相呵护、得到沟通的表象特征,说明了人与人所有的接触,都应该有一个情感的底蕴和发散。
广而言之,我们到政府机关办事,到商店购物,到火车站买票等等,服务人员常常是就事论事,不大肯“好言相慰”,甚至连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虽然最终我们也得到了一个结果,却感觉是在单纯地模仿教义和遵循规则,枯燥和呆板得没有一点生命的活力,心灵上留不下任何美好记忆。
对此,我们不得不发问:是不是整个社会的动作全面趋向于机械化和程序化,也多多少少地影响到了人?
好在人性的最深处,还有一个“亲朋好友好言相慰”的标准答案,尽管被许多人所忽视,却让所有愿意这样做的人不失信心。
这是我们的希望所在。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