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江西抗战之四:熊、蒋治赣稳后方
2015-05-18彭月才
彭月才
抗战初期,国民党江西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改革措施,维持了战时江西的基本秩序。蒋经国执掌赣南推行“新政”也在国统区刮起一阵进步之风,遂使赣南有“东南抗战后方”之美誉。抗战后期,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倒行逆施,逐渐丧失民心,削弱了其统治基础。
熊式辉莅政江西伊始,大力推行政治革新,全面巩固国民党在江西的统治。首先,全面整编地方武装。在编制、经费和指挥方面划一。其次,首创行政区制度。1932年,将全省划为13个行政区,设置区督察专员公署,初步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健全的省属各级行政组织。再次,延揽人才,培训干部。熊式辉善用权术,用人堪称得当,其政治班底中不乏资历颇深、能力突出或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官吏。他常对人说:“一等人用组织,二等人用人,三等人用自己。”最后,整理仓储行政。指定12县集中积谷备用,并制发1937年建仓积谷实施办法。据统计,抗战时期江西动用159万余石仓储积谷救济难民,74万余石用于协助军粮,83万余石用于构筑国防工事、修筑公路、运输担架队的伙食等。
抗战爆发后,江西省政府调整施政方针应对抗战。军事方面,主要有编练团队、办理兵役、构筑国防工事等;政治方面,主要是充实基层组织、训练基层干部、组织民意机构;财政方面,主要是扩展战时公营事业、拓宽政府财政来源;社会工作方面,主要是利用宣传、组织和教育等方式动员民众、强化民众组训、安定后方秩序,还邀请了一些著名教授和学者来江西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比如雷洁琼、许德珩、王造时、罗隆基等;交通运输方面,成立江西省航舶总队部、汽车总队部等战时运输管理机构,着力经营水陆运输,在马垱、赣江和鄱阳湖等战时江防工事的构筑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1942年初,因熊式辉奉令出使美国,曹浩森继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当车队前去车站迎接时,发现曹浩森仅带随员两人、行李数件,车队的车辆全部放空而回,一时传为“官场佳话”。随后,曹又于就职会上郑重宣布:“保证熊规曹随”。曹浩森充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后,基本上按照熊式辉的施政方针进行政治统治。
蒋经国,1939年3月任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保安司令,还兼过一个时期的赣县县长。在就职演说中,他提出“除暴安民”“建设新赣南”的口号。
蒋经国为治理赣南采取了一系列新政措施:
第一,“三禁一清”,树立威信。禁烟,查获鸦片贩子,没收烟土。禁赌,颇严厉,甚至吉泰警备司令赖伟英少将、专署民政科长杨万昌两人的太太也被罚令跪在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下示众。禁娼,停收花捐,关闭妓院,专署拨出专款2万元建立妇女工厂。肃清盗匪,半年左右有46名盗匪首领、541名盗匪分子自首,拘讯顽匪2246名。
第二,训练干部,培植班底。他凭借三青团的名义,以赣南为活动基地,接连举办了各种名目的干部训练班,大量培训青年干部。其中最主要的是“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支团干部训练班”,其次是赣州地区的“干部讲习会”和“公仆”夏令营、冬令营等。蒋经国提出要把江西青干班办成“政治的黄埔军校”,并亲自担任精神训练的课程,还和学员们同吃同住,形成了所谓“赤株岭精神”,即:团结一致,绝对效忠于团长蒋介石(自任三青团中央团部团长)和主任蒋经国(干部训练班主任)的精神。
第三,扫除文盲,强制教育。蒋经国认为“教育是建设新赣南的灵魂”。他用行政力量推进工作,并要求社会贤达和殷实富户慷慨捐输,襄助教育经费,百姓亦出力参与。截至1942年底,南康县文盲全部廓清,崇义县扫清率为文盲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全区原有文盲530192人中,有503088人脱掉文盲帽子。
第四,动员民众,营造抗战气氛。改革兵役行政,反对强行抓丁拉夫。努力协调官民关系,专署设立“人民问询处”,每星期四为接待民众日。成立码头工会、机器合作社等团体,创办各种报刊,宣传和发动民众。
抗战时期,江西特务组织主要分为三大系统:中统、军统以及熊式辉建立的江西省特务处(后称情报总站)。他们从各个方面对社会与民众进行严密控制,剥夺百姓的人身自由以及通讯、言论、新闻报道等自由。民主人士王造时在吉安创办《前方日报》,报道前方抗战消息,就始终置于军统特务的严密监视中。他们迫害抗日爱国进步力量,掀起反共逆流。设置马家洲集中营囚禁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破坏中共江西省委和赣西南特委,枪杀游击队战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