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离现实的“伤”
2015-05-18秦霈
秦霈
马兆琳
一九七九年生于山东烟台。
二○○三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
二○○七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写意人物工作室获硕士学位,师从李孝萱教授。
二○○七年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写意人物教研室主任。
参展经历:
二○○八年,『形与色—当代女性艺术家作品展』(天津);『水墨新力量——当代实力派画家作品展』(天津)。
二○○九年,『马兆琳水墨作品个展』(天津鼎天美术公馆)。
二○一一年,『极坐标津门高校艺术作品交流展』(天津);『荣宝斋推青年画家作品展』(天津);『津英荟萃—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名家邀请展』(南京)。
二○一二年,『「东都墨象」传承与蜕变—中国当代水墨展』(日本东京);『我们正在年轻—one青年水墨展』(北京798);『水迹·墨城现代水墨邀请展』(北京798);『水墨新力量—二○一二当代青年实力派画家提名展』(天津)。
二○一三年,『水墨再现—全国中青年名家邀请展』(南京);『凡逸—当代水墨宇辰邀请展』(烟台);『品逸—70后水墨邀请展』(北京);『水墨先生—当代教师水墨展』(北京);『元流善下—当代中国画青年精英提名展』(天津);『新水墨新青年』(北京);『风晴·师范—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青年教师作品巡展』(天津、北京、沧州、南京)。
二○一四年,『关注的力量—青年水墨作品展』(北京);『嘉亨之会—第二回水墨作品展』(北京);『无畏无疆—中国当代马文化艺术交流展』(北京);『学院新方阵—二○一四年度展』(北京);『亦自有言—中国当代水墨名家东京特展』(日本东京)。
但凡女性从事艺术创作,较之男艺术家总会多一层先天优势,她们与生俱来的敏感、细腻在观照身边客观事物并将其轻松自然地转换为艺术语言时显得游刃有余。造型的能力、布局的合理、色彩的感觉、笔墨的控制等这些偏理性的技术手段或许可以通过经年累月的训练达到一定的水准,而女性艺术家自身极具灵性的感知力却非人人可求的。
马兆琳与众多优秀女艺术家一样,是敏感的“窥视者”,冷静地洞察周遭现实的一切,对于俗世种种无奈、纠结、不安甚至厌倦都将其消解,抽离现实的“伤”转而化为一种平静、从容。她笔下的女子们坚定、执著且淡然,波澜不惊地反观着生存于现实的我们,在她的作品中折射出她内心理想世界的模样,她曾言:“我不是记忆性的学习者,而是感受型的。我的内心一直是分裂的,一部分是理想,一部分是现实,现实里我只考虑现实的事情。”
现实中的“伤”在兆琳选择笔墨倾诉时便被抽离、剥落,以此为慰藉,也令兆琳对现实世界里的种种不快、无奈、纠结甚至痛苦的情绪得以抚平与释怀。她画中的女性有些许冷傲不驯,不容亵渎,在画中人看似冷漠、怅然若失的表情之下,在她们身体慵懒的律动之中,隐匿着兆琳情绪的起伏,以及她未必想示人的内心,可画面言说了一切……
在近作《如是我观》系列、《白马》系列、《夜奔》、《安全感》等作品中已跳脱早期画作对人与人的组合、呼应、纠缠及微妙关系的关注,将视线转移至个体自身的内心情绪,这种自醒或许与外部纷扰世界不无关系,但更是作为画面的调度者心性转移的投射。而《她们》系列中,那些婀娜曼妙的青春躯体,摇曳扭动着,在欲望与情欲的表象下,竟有种遮挽青春的感伤,是对过去记忆片段的怀念,故而这系列创作有别于某些艺术家过分追求肉欲,情色欢娱的浅薄作品,在《她们》那股干净得近乎透明的惋伤中,让人觉得无比神圣,不容冒犯,赏读者心中杂念进而得到涤濯。
艺术是需要一点灵气的。那种灵光一现的豁然并非可企及的而兆琳天生就有,她用自己的才情辗转、游走于理想与现实的两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