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奏响金融扶贫的时代强音

2015-05-18郧君

中国扶贫 2015年8期
关键词:信用贷款农信社联社

郧君

阳春三月,陇原大地,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在扶贫攻坚路上“创新金融信贷,实施精准扶贫”,奏响了金融扶贫的时代强音。

敞开大门 惠之陇原百姓

3月12日,植树节如约而至。

在天水百富佳果品合作社的苹果园里,社员们正在忙碌,补植、剪枝、施肥……

之所以开春社员们忙,缘于果品合作社通过秦州农合银行的惠农信贷,得到了数百万元的“金果宝”资金支持。有了这笔资金,合作社自然要扩大果品种植面积。

百富佳果品公司的领头人张全喜从十几年前就涉足果树种植,农信社从当初的几千元到几万元,又从几十万元到现在的800万元信贷支持,有了惠农信贷做后盾,张全喜带领乡亲们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建起了4座万吨保鲜储藏库。合作社规模化生产经销花牛和富士苹果、早酥梨、樱桃、黄桃等季节性水果,去年果品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惠农信贷还帮助果品合作社建立了2600多亩优质果品基地,并在北京、深圳、广州等大中城市设有直销窗口;50%的果品销往中东、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农信社还支持该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5000多户农民脱贫走上了致富路。

提起果品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年逾五旬的张全喜感慨良多。合作社创业初期,由于流动资金困难,年销售额不足600万元。因国有银行准入门槛较高,三农企业很难得到贷款。但秦州农合银行始终服务三农第一线,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金果宝”等等。正是因为农信社为创业的农民敞开了大门,百富佳果品才有充足的收购资金做保障,不但解决了果品收购企业收购储存优质果品的资金难题,更重要的是极大调动了果农种植果品的积极性,实现了果农增产增收。使苹果种植成了惠农扶贫、富农兴市的支柱产业。

2014年,甘肃省内农信社围绕“3341”项目工程建设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把满足“三农”和小微企业资金需求作为第一责任,创新金融服务,实施精准扶贫,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助推富民兴陇。

创新产品 推进金融精准扶贫

“广种药苗子,过上好日子。”

近几年,宕昌县把农业产业的发展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充分利用自身气候条件和“千年药乡”的独特优势,举全县之力扶持推动中药材、马铃薯、畜牧养殖等传统产业。因此,农信社唱响服务“三农曲”,积极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依靠自身资金优势,运用灵活的信贷发放方式,确立了以支持“公司+农户”共发展的模式为方向,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助推药材产业升级,使宕昌县成为陇南地区享誉盛名的药材种植大县。

已到而立之年的许文安是许家村村主任,在村民眼里,有高中文化的他很能“折腾”,借着县上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东风,在农信社的支持下,许文安组织乡亲们成立了宕昌县亿鑫中药材种苗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繁育党参、黄芪苗子。

当年,许文安家的3亩党参苗卖了18万元。而村上卖党参苗子收入最高的人家能达到20多万元,合作社三分之二的社员收入在15万元以上。许文安乐呵呵地说: “靠着种药材,村上小轿车就增加了30多辆,农用车和摩托车家家都有,我们现在是‘开着轿车去种药材。”

“有一年党参苗还在地里,客商们就预付了钱款,自己雇工人往出挖,农户们就只是坐在家里等着数钱。”庞家乡一位驻村干部高兴地说。

在宕昌县,像许家村这样靠中药材产业致富的乡村还有很多。截至目前,农信社的惠农信贷已支持该县发展中药材40万亩,建成4个万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带,新增当归、党参、大黄、黄芪、羌活、板蓝根等中药材约27万亩。去年中药材产量达2.8万吨,实现产值4.6亿元。

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近年来按照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总体要求,在着力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各类贴息贷款投放力度的同时,继续强化信贷支持“双联”行动六项措施,将政策、资金、产品向58个贫困县倾斜,安排180亿元信贷规模支持“双联”行动,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从1至3万元提高到3至15万元,将贷款期限由1年适当延长至2年,同时研发并推广了具有低成本、短流程、高效率特点的“双联致富宝”专项信贷产品。到去年末,双联致富宝贷款63.98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双联”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为了创新服务,纵深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省农联社近年来紧扣省委、省政府壮大草食畜牧、设施蔬菜、优质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和提升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业及酿酒原料三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按地域确定支持重点、按重点配置信贷资源,因地制宜地加强对特色优势产业的对接,着力加大“陇药通”、“汇商通”、“民贸通”和“金薯宝”、“金果宝”、“旺畜宝”、“金种宝”等“三通四宝”系列特色信贷产品的推广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农村信用社“三通四宝”贷款累计发放248亿,贷款余额202.9亿,为促进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金融扶贫 助推扶贫攻坚行动

马铃薯是民乐县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民乐农信社按照省联社的决策部署,适时创新推出了“金薯宝”信贷产品,降低贷款准入条件,采取多元化的担保方式,并利用“公司+农户+银行”的信贷模式与联保模式,增加信贷投放。洪水镇城关村村民宕生荣与民乐县丰源薯业签订马铃薯收购合同,由丰源薯业提供担保,向农信社申请贷款40万元,种植马铃薯400亩,成功实现了“公司+农户+银行”的信贷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户融资难。

田兴盛是民乐县刘山村的村民,三年前,老刘与本村其他4人入股组建盛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去年该合作社向县农信社申请贷款60万元,扩大种植的540亩制种马铃薯及繁育的微型薯共产出1600吨马铃薯,实现收入324万元,成为脱贫致富的领头人。

为了破解农户在发展生产中遇到的“贷款难”,近两年,省联社以“通用性产品为主导,区域性产品为补充”产品研发战略,在加大部门研发力度的同时充分调动县级行社参与产品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金融产品创新的上下联动和及时有效地展开。其中“民贸通”系列产品解决了甘南、临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贷款难和贷款贵的问题;还有“建贷宝”、“林宝通”、“药宝通”,“椒红宝”、“金橄榄”,“融资宝”等特色产品有力地支持了陇原特色产业的发展,为解决区域内实体经济发展融资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富有成效的金融创新之路。

近年来,省联社持续将支持扶贫开发作为金融惠农的重大行动,以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为重点,以支持贫困人口脱贫为扶贫主线,按照省委省政府2015年实现100万人的脱贫目标和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评级授信工作和政府部门的建档立卡信息,对贫困户建立经济档案和信贷支持情况台账,实施精准扶持,积极支持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积极支持贫困县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产”产业培育,促进贫困户加快脱贫步伐。

近几年省联社把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为民办“14件、23项”实事之一来抓,同时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1236”扶贫战略,省联社着力加强金融创新服务,按照“一次核定、随用随贷、流程操作,阳光办贷”的模式,扩大贷款对象,从“锦上添花”转变为“雪中送炭”,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授信额度由原来的最高额5万元提高到了15万元至30万元,引导贫困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后向小康迈进。目前已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574.65亿元,其中58个贫困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达到 192.09亿元。此举有效破解了贫困地区农户贷款抵押难的问题,已成为支持贫困农民发展的骨干业务。

为了解决偏远乡村金融服务滞后和缺失,从2012年开始,省联社积极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自主研发了集小额现金存取、转账结算、账务查询、存折补登、密码修改、代收代付、自助贷款等功能为一体的“三农”自助服务终端,采取“人机结合”和“一点一人一机”的方式,斥资2亿多元在偏远山村布设金融便民服务点,并将三农自助终端的布放作为省联社理事长工程,广泛推行。目前,全省农信社已累计开通2861家三农服务终端便民金融服务点,其中在58个贫困县布放2102台,并通过设立的5个营业网点及40个便民金融服务点,消灭了全省最后45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使全省10701个村,227个社区,258.6万户,1052.3万农牧民受益。

几多心血汗水,几多收获喝彩!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传来消息,作为省内县域及乡村机构网点分布最广、涉农信贷投放最多、农村普惠制金融服务贡献度最大的金融机构,甘肃农信社已真正成为联系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金融纽带,是名符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一路阳光一路歌,农信人用智慧和汗水奏响了金融扶贫富民的最强音。

猜你喜欢

信用贷款农信社联社
平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吉林省手工业合作联社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长春召开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
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困难问题分析
岳池联社开办兴趣课堂
农信社金融风险控制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中小额信用贷款全流程外包研究
互联网金融新的资产经营模式
大竹农信社:以花为媒宣传金融知识
河南省濮阳县联社:着力打遣“指尖上”的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