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剪刀布”也有大学问
2015-05-15
近日,我国一项关于“石头剪刀布”研究,入选了“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2014年度最优”,成为了中国首次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社科领域成果。
据统计,近5年全世界共有50项成果入选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年度最佳成果,其中来自中国的共3项。该研究成果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成果入选,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这项由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科学院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共同完成的成果,叫作“石头剪刀布”中的社会循环与条件响应,解释了“石头剪刀布”的制胜原理。
“石头剪刀布”研究采用经济学控制性实验方法,利用“石头剪刀布”这一家喻户晓而又在博弈论中处于元博弈模型的框架进行研究。这其中,包含了物理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内容。
这项研究旨在揭示“石头剪刀布”中的宏观周期现象与微观行为基础。研究发现,在宏观尺度下,对于不同激励参数,社会系统普遍存在持续的周期循环现象;而在微观层面,个体行为则存在一种隐藏的模式:在一定情况下,赢了会更多选择保留刚刚获胜的策略,输则更多按照“石头剪刀布”的名称顺序变动,而平的则按照“石头布剪刀”这样的反方向顺序变动。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认为,这项研究是对人们玩“石头剪刀布”的方法的第一次大规模测量,测量揭示了隐藏的行为模式,聪明的人可以利用这个模式来提高自己的胜算。
该成果已多次成为国内外科研机构和研讨会讨论的内容,成为博弈论、微观经济学、优化算法理论和计算机科学领域本科教学教程的参考内容,并开始被正式发表的经济学和物理学类期刊论文引用。
尽管有不少人对关于剪刀石头布策略的研究持怀疑态度,认为该研究没有价值,但该研究至少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我们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往往隐藏着大学问。对于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结论,我们不敢妄加评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这看似平常的行为中包含着人思维的密码。只要不断的深入研究,就一定可以得出各方认同的结论,并能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服务。
科学来源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知。许多大的发现都来自于一些看似普通或无厘头的场景,就像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另外,我们应该对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研究保持相对的尊重。因为生活无处不学问。对于科学研究而言,就更是这样。科学研究本身就是探索人类的未知领域,任何未知谜团的解开都对人类的进步具有非常的意义,更何况从未来的角度看,今天的无意义也许会变成明天的有意义。
当关于“石头剪刀布”的研究入选“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2014年度最优”的消息传来时,那些认为这种研究对社会没帮助和劳民伤财的人恐怕要想想了,是这样的研究确实没意义,还是我们对科学的认识太急功近利了!
请对我们不太理解的研究或作品保持一些敬意,这是对待科学的态度也是科学的态度。也许一丝小小的宽容和敬意就真的成就出一个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