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课程融合的可行性探究
2015-05-15黄菊平
黄菊平
笔者所在的区域,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都得到了扎实开展,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基本能够使用计算机来完成简单的任务,如文字操作等。这一切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提供了条件支持。笔者从教十年,主要任教信息技术课程,另外还常年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新生课程,研究性学习有许多值得一线教师探索钻研的地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自己所执教的这两门课,虽然学科不同,教学目标不一样,但却有很多互补之处。结合这种情况,笔者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过程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宏观分析,同时思考一个问题: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并能学以致用,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学生探索实践的课程,是否可以在其中融入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达到学以致用呢?为此,笔者对两个学科融合的可行性做了一定的探究。
● 探究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学习调查数据分析”融合“Excel数据分析统计”
思考: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问卷调查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而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信息加工则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个环节。Excel作为目前最为流行的电子表格,如能帮助学生使用Excel来进行数据分析,并利用Excel电子表格中的数据来生成更具备直观性的图表,既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数据,又可以帮助他们做出更为美观的学习报告。Excel数据分析统计作为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自然是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的考核重点。既然这两者是鱼和水的关系,为什么不把这两者融合在一起呢?
实践准备:在课程安排时,教师有意将信息技术课中的Excel数据分析的内容与研究性学习问卷调查阶段在同一时间段开展,在信息技术课上提前一两节课,先对Excel电子表格稍作讲解,简单介绍Excel的功能和数据分析的常用函数、图表等,让学生对Excel电子表格的功能有所了解。
融合实践:当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搜集的调查问卷需要进行数据分析时,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刚刚接触到的Excel电子表格,此时,教师利用学生得到的数据,对Excel电子表格的某些功能进行分析,学生为了用而学,学习起来事半功倍,且直接达到学以致用。
实践反思:根据不同班级的情况,提前相应的课时,给学生准备好适合的知识储备。由于图表、分类汇总、排序在数据统计中容易用到,因此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学生非常感兴趣,即使教师不深入讲解,研究性学习的小组也会自己去深入研究比较分析,哪种方式对他们小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有利于课题的发展,对于有争议的地方再请教老师。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 探究二:“研究性学习合作共享”融合“FTP文件上传下载”
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简称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它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研究性学习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1]而信息资源共享是合作的基础,有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小组的研究课题才能真正形成合作。但在高中的学生机房中,为了有效管理机房,学生机房都是开机还原,且学校网络管理员对学生机房登录QQ、网络云盘等都直接限制,学生的小组合作很难利用平时熟悉的方式开展。信息技术课程中由于FTP文件上传下载的部分属于相对独立的部分,虽然操作简单,但平时应用少,学生很容易遗忘。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恰好可以充分发挥FTP的作用,又帮助学生掌握了FTP的操作方式,完成信息技术课程中FTP的教学目标。
实践准备:研究性学习小组课题资料的搜集(包括网络资料、电子资料)。教师通过IIS架设好FTP服务器,放开读取、写入权限。
融合实践: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提出要求,要求各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合作探究,深入分析小组搜集的资料。此时,学生会困惑,他们平时较为熟悉的QQ,却因无法登录而不能使用,如何分享、共享?此时展示FTP服务器,要求学生登录,并给各小组建立好文件夹,要求学生自行将小组搜集的材料上传,并将其他成员上传的课题资料下载并探讨研究。
实践反思:由于学生此时对资源共享有着很大的需求,使用FTP上传下载文件,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很容易被他们接受和掌握。自此以后,FTP自然而然成为他们课题研究进行合作的基础,成为小组电子资料存放的主要场地。
● 探究三:“研究成果展示”融合“文档操作”
思考:“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与学科课程迥异的课程形态,其根本特性是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2]它的整体性、生成性,势必推动了研究成果展示。对于刚刚接触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而言,有一个好的成果展示方式,将他们小组的研究心血展示给同学们看,是对他们小组付出的一个肯定,他们也乐于给同学们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大纲中对文档操作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如果研究成果展示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相融合,对学生而言是学以致用,对教师而言则事半功倍。
实践准备: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已经进入研究尾声,开始准备结题。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授完简单的Word、FrontPage等操作。在研究性学习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着手准备研究成果展示(可以是Doc文档、PPT、网页等多种形式),提醒学生每个小组都将有在全班面前展示的机会。由于可以在全班面前展示,各小组自然摩拳擦掌,甚至动用了家长的力量来协助自己完成课题展示的部分,当然主要以Doc文档、PPT居多。在展示过程中,教师留意学生的作品中优秀的需要修改的部分。
融合实践: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形成的展示成果为例,请各小组展示各自作品的制作优点,其他学生感兴趣的部分,教师点出来,请该小组成员对制作步骤进行分析讲解,过程自然是在学生“哇哇”的羡慕声中演示完成。对于不够完善的地方、还可以提高的地方,教师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分析、提醒。
实践反思: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将自主完成的作品的制作过程中的优秀的部分展示出来,在课堂上教师跟学生之间可能有代沟,但学生之间没有,由于是各小组自己制作的作品,相比较而言学生更感兴趣,尤其学生在展示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自主探索的精神。
根据百度百科对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的阐述,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3]因此,研究性学习的重点不是知识,而是合作研究的过程。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中仅有的两门技术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养成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笔者通过对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融合设计的尝试,实践证明是确实可行的。通过恰当地融合,学生迅速达到了学以致用,掌握了信息技术学科中部分重要的知识点,同时给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合作和展示的平台。当然,融合之路漫漫,笔者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能得到共鸣,让一线教师的融合之路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