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中飞黄叶,天地满悲怆

2015-05-15郑朝晖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黄叶写景抒情

郑朝晖

常常在品味唐诗的过程中,我会异常清晰地感受到汉字所具有的那种动人心魄的魅力。比如说王勃的这首《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记得很小的时候读到这首诗,就很被打动,这种情愫一直在心底里,直到有一年秋天,自己置身山坳,秋风萧瑟、黄叶纷飞之际,这几句诗忽然撞向心尖,方才真正感受到这样的诗句的妙处。

不过,细细咀嚼又是另一层感觉了。不妨一一道来。

思维的跳跃,是诗歌的特质。如果是一个对于中国文化缺乏了解的人来读这首诗,或许会觉得每一句诗之间的逻辑关系都令人费解。长江流水的迟缓,何以就让人有了思归之情呢?“况”字是一个逻辑上表示递进关系的,秋风摇落黄叶又为何是对于前两句话的“递进”呢?当然,只要是一个敏感的人,面对呜咽的大江,总会有那样的伤感,我们的目光总归会随着江流的方向走得很远很远。所谓“水随天去秋无际”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这样一来,江流的绵长与浩渺却是从纵向和横向将诗人个体置于了一个巨大而广漠的空间之中,且慢,不仅是空间,还有时间,我们常说“秋高气爽”,秋天天空越是显得高远辽阔,我们内心是不是越会生出一种无端的慨叹?最后也不知是高远的天空培养了我们悲怆的心情,还是悲怆的心境成就了天空的高远。总之,江天辽阔,是从时间和空间上让人发现了自己的渺小与短暂。这种挫败感,自然会让我们产生渴望慰藉的思量,所以在中国的语汇中,“不如归去”是要含着泪来说的。现在大家可以知道,那个“况”字实际上就是将时间这个维度引入进来的努力,它在提醒我们,诗人不仅面对呜咽的长江,更是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秋日的黄昏,在中国诗人看来,只有一种象征的意义,那就是“回家”的渴望,而且,那个家,应该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址,而是一份情愫,即便是孤儿弃妇,内心也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心灵的温暖的“家”的概念。

这种思维是中国式的。自然的景常常和人们的内心构成一种“同构”的关系。羸弱者以为外在的世界将图景映射到了自己的内心,而雄强者则以为自己的内心投射进了客观的世界。山山黄叶飞,是写景,但是,更是抒情。中国诗人最善于的就是将自己的心绪埋进景物之中,说是写景实际是抒情,说是抒情,却又明明白白是写景。这一句和“长江悲已滞”不同,长江的悲,谁能看到?是诗人的心情硬生生地嵌入,——既然物我同一,我之悲难道不应该就是物之悲吗?而山山黄叶飞,没有任何一点诗人的情感的直接表述,它整个地就是对于景物的描写,但是同时也是整个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怀。

要说汉字的美妙,当然就在这一句了。这种美妙是需要掰开了细细去咂摸的。“山山”二字之美,恐怕是许多粗心的读者所不太容易体会的。“山山”的意思就是“每一座山”“所有的山”……且慢,有没有发现,其实两者的意思还是有所不同的,每一座山,是一种笼统的概括的表达,是俯视的、凝固的、无情感的;相反,当我们说“山山”的时候,是身在其中的、是历时的(一座山……又一座山)、当然也是充满柔情的。当你不能够体会到这样的词语之间的细微的差异的时候,你就还没有将汉字亲近到底。“山山”是和那个“飞”字呼应的,在你的眼前,是飘飞的黄叶,在秋风中一径地飞啊飞啊,铺天盖地、永不停歇、永无消止。

正因为如此,这种归去的情感,不仅有了笼盖天地的空间感,还有了一径飞去的纵深感(飞翔是需要时间的),成为了一种永恒。前两句诗,或许你还能够感觉到诗人是站在江边慨叹,而后两句,诗人已经没有了具体的视角,他就是黄昏时分的秋风,他就是掠过众山的黄叶,他就是暮霭中的每一座山、每一株树、每一棵草。

所以,王勃的这首《山中》,我以为是最应该让哲学家感同身受的作品。因为这种“念将归”的情感,没有具体的原因,也没有具体的目标,“归去”成为了写满天地之间的一个隆重的主题。“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是一种摄天笼地的“将归”之感,是带有本质性的。我一直记得里尔克的一句诗:“这时,悲哀犹如江河,铺盖大地”,但是奇怪的是,后来怎么找也找不到这个版本了,而当时,我似乎也真真切切被这句诗摄住了。在这样的诗句中,悲哀,也同样本质化为一种“宇宙精神”了。

猜你喜欢

黄叶写景抒情
茄子黄叶“因”不同 防治方法大不同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春 日
黄叶片片步深秋
默默黄叶迎初秋
“崔黄叶”趣话
会抒情的灰绿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