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名家遭遇“标准答案”

2015-05-15

新作文·初中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标准答案周国平考题

作为重要的评估方式,考试在我国已存在了1300多年之久,其目的就是甄别人才,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培养目标努力。与考试相生相伴的,自然就是让很多人头疼不已的“标准答案”,特别是对于语文阅读题来说,有时候标准答案让我们简直绞尽脑汁也无法想出。那么,作为很多语文阅读题的作者——名家眼中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样的,他们又有何独到的见解呢?

★背景

名家折戟“标准答案”

“我的文章经常被用作语文考试测试的卷子,我认为这种考试方式极为可笑,极为荒唐。”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年会上发出如上感慨。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针对语文教育直抒胸臆,而站在哲学家的角度,他对教育有着更为宏观与本质的认识。

周国平做自己文章不如孩子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家、作家,多重身份下的周国平笔耕不辍。《人与永恒》《善良·丰富·高贵》《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著作广为人知。网络上流传着他无数的经典语录,其讲座总是一票难求。

被读者热切追捧的同时,周国平的文章也颇受教材编写者、出题人的青睐。《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家》等多篇文章曾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至于选入各类试卷,做成考题的文章更是不胜枚举。

然而,周国平并不希望中学生以语文课本上常见的“分析、归纳、总结、概括”等方式来阅读他的文章,对诸如“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语文考查方式更加不以为然。在文章、讲座、活动中,他曾多次提及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往事。朋友的孩子曾拿着一份语文卷子让他进行“阅读分析”,题目是周国平的一篇文章《面对苦难》。做完后按标准答案评分,他只得了69分。“我那朋友的孩子不禁嘲笑我说,‘看来你比我还要差,我还得了71分呢。”在他看来,从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来说,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同人文教育差距太远。

原文作者答阅读试题无法得分

周国平绝不是个例。据媒体报道,不少原文作者“阅读分析”自己文章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甚至做词语填空也不及格。一位年轻作者曾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寂静钱钟书》的文章,该文入选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阅读题材料,但是当作者试着去解答这些题目时,发现“不会做”。“选择题,5选2,我只答对了一个;而另外一个被我认为是说出了我这个作者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竟然是‘错的。两个问答题,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将我的文章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好了。做完题目,我对照答案,除了第一个选择题我拿了1分外,其余全错。”这组考题总分值为15分。无独有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曹旭的一篇散文被用于阅读理解,有学生拿着这张试题请教曹教授,不料他给出的答案竟与标准答案风马牛不相及。

★反思

教育是生长,不是培训

周国平

语文教学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最好的母语作品,对母语产生热爱之情和敬畏之心,同时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读、想、写。语言是民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文化纽带,在某种意义上,爱母语是最根本的爱国,一个受过良好母语训练的人,无论走到世界的什么地方,他在文化上是有根的,他都会有作为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自豪感。在教材的选择上,标准有二,一是语言艺术,二是人文内涵,因此,好的语文教学有两个效果,一是母语训练,二是人文教育,鉴于后者,我说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在这两方面都有很大的欠缺。

我反对这种教学和测试方式的主要理由有二。一是着重点错了。主题思想、段落大意的概括把文本简化为一些观念,而最重要的东西:语言艺术和人文内涵遭到了严重的忽视。二是好的文本并无一个固定的意义,或者说,它的意义是开放的,可以做不同的解释。阅读是一个积极的对话过程,用现代解释学的话来说,是文本的视野与接受者的视野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接受者的相关经验得到调动,对文本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现在这种方式把阅读过程中这个最生动美好的因素扼杀了。

在家庭阅读中,你不能只是给孩子布置任务,那样实际上是在繁重的作业之外又增加了作业。关键是要让孩子真正感觉到阅读和写作的乐趣,为了做到这一点,我的体会是家长自己的参与非常重要。选择一本孩子可能喜欢的书,你自己也读,和孩子谈论书中的内容。孩子遇到一件有意思的事,你鼓励他写成一篇日记,加以评点。如此等等。总之,你要参与和投入,不能当工头,没有人喜欢在一个工头的命令下做事,孩子更是如此。

语言修养对每个人都同等重要,正确地读、想、写是基本的文化素养,理工科学生也必须具备,因为第一,理工科在专业范围内同样存在正确地思考和表达的问题,第二,你终归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要和人打交道,也必须有这个素养。

★评论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当应试教育遭遇“私人定制”

孙连宇

寒假时,学霸扬眉吐气,学渣如释重负。但在应试教育的语境下,这只是暂时的状态。漫长的假期恐怕由不得学生们自由自在——补习班、特长班等都溜溜儿在候着呢。没有“X二代”的身份标签,我们注定要和“标准答案”一生相随——哪怕我们一边背诵着标准答案,一边背叛着标准答案。

生活中总会有堂吉珂德拿着长矛独自挑战思维定式:“请说出你六位亲人的生日,包括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并不是在做家庭成员调查登记,而是一道高中的入学面试题。就是这一道看似简单却出乎意料的题目,令200余名前来报考的初三学生张口无言,近九成学生答不出来的大胆尝试,不久前,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管理学院刘一书老师为2011级人力资源专业的126名学生各出了一道“专属”考题,一人一个样儿,堵死了学生作弊的念想。

这些“题”偏么!习惯了选择、判断、完形填空等考核形式的我们,果然不知所措。不错,每一道题都可以说是“私人定制”,只不过我们有时候真的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自己至亲至爱的人。在一般人看来,高中入学面试应该以成绩为主,是卷面考试的继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质量,才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利益。而大学考试,也应该是“公平”的千人一面,不然,我们既有的评价体系就失去了话语权。一旦“私人定制”,就等于拿个人前途去对抗体制。endprint

的确,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学生,升学率和就业率都是无法绕开甚至是唯一重要的话题。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哪所学校和哪位老师忽视了这些,就可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对于学生,则是失去到名校上学的机会,对于学校,就是失去好口碑,失去社会认同,从而最终失去生源、失去政绩。于是,我们的教育慢慢变成了来料加工的流水线。加工出来的品相,取决于社会大订单,而“高大上”的所谓“私人定制”,完全被一般化的评价体系所左右,丧失了自我。

孔子授徒,因材施教。我们或许不敢要求我们的教育产业如此细致,但社会评价体系必须转变思路。一个工具性人才只能锦上添花,而一个开拓性的人才却能另辟蹊径。当下中国,不缺工具,独缺创新。但没有因材施教的教育,创新谈何容易。而健全的人格是开拓性创新的前提。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的生日,看起来边边角角,其实关乎一个健全的人格。当我们连最亲的人都漠视的时候,我们还会在乎什么?教育不是“六亲不认”,以亲人生日作为考题是一次提醒,它告诉家长和孩子,智商重要但情商一样重要,即使做不到抛开唯成绩观,但家长总可以鼓励孩子适当丢开课本,花点时间与亲人进行情感交流。

这道考题考的是学生,也同时向家长发出了倡议:教会孩子记住长辈的生日,让他们带着感恩成长,是大人的责任。同样地,一人一考题,并非老师不信任学生,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一勺烩”的教育到最后还要分餐制,才可能激发出学生潜力,不止于单纯成为一个“工具”。

当应试教育遭遇“私人定制”,我们应该庆幸,而不是抱怨。这年头,肯对你负责的真心不多,珍惜每一次“刁难”吧,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只有在一次一次的“私人定制”中经历,才会找到自己的路。“标准答案”只不过是我们曾经背诵过的……

★结语

是否要标准答案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情况而定,自然科学中有些问题只有唯一答案,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很多问题,可以有很多视角,没有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标准答案。然而,之所以要标准答案,是为了方便评价,否则,阅卷、评分可就麻烦了,分数的可信度也就大打折扣了。所以,无论是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都希望有一把客观的尺子,尺子一定要标准,不标准就无法衡量我们的学业水平。

大家面对同样的时代,却有着千差万别的人生境界。那些牢骚满腹的人抱怨的种种困惑,在某些人的眼中却常常是难得的人生机遇,在我们无法改变标准答案时,何不先尝试改变自己,同时交出让自己心安的答案?endprint

猜你喜欢

标准答案周国平考题
好梦何必成真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李耀进:没有标准答案,唯有用心用情
丢失了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阅卷实录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周国平 藏石欣赏
周国平 藏石欣赏
周国平 藏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