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巢“蚂蚁”的美术馆之梦
2015-05-15
近几年“跨界”俨然已经成为了艺术行业中的时尚名词,艺术家与品牌的合作、艺术家转型做品牌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已经从事艺术创作二十余年的陈志光,在2015年初也完成了一次自我身份的“跨界”,只是陈志光的“跨界”并不是从艺术走向时尚,而是将原先的艺术家身份拓展成为一位美术馆的馆长。
曾以雕塑蚂蚁而闻名的陈志光,很早之前就已经萌生了在故乡福建漳州建立一座美术馆的想法。在他看来,福建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北京上海成都仍不可同日而语。虽然自85后30年之间闽籍艺术人才辈出,如范迪安、许江、蔡国强、邱志杰等早已蜚声中外,但这些艺术家大多单刀北上,亦或两地奔波,对于福建自身的艺术环境尚未产生影响,而陈志光花费两年多时间在故乡自筹并设计蚁巢美术馆的初衷也正在于此。
今年年初,拥有数千平米展厅,加之学术报告厅、会客室、藏品库房、庭院等占地二十余亩的“蚁巢美术馆”,也以《多维视界》为题揭幕了开馆后的首次展览。在陈志光的构想中,未来的“蚁巢”将会是一个连接福建、台湾和东南亚的文化的平台,更将是台湾、东南亚文化连接北京、上海等艺术大都会的枢纽。
Q:为什么会萌发创办蚁巢美术馆的想法?这个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萌生的?
陈志光:我从04年开始到北京、上海和国外各个地方的博物馆及画廊做展览,也曾在福建省美术馆及厦门美术馆举办过个展。总体对比下来,福建的美术馆的建制和建设都不够专业,文化姿态也不够明确。但是话说回来,它们都是隶属于国家的美术馆,做的展览更多是普及一些基础的美术知识给大众。相对专业的当代美术馆我在福建还没有看见,所以该是时候成立一个了。
Q:今后,您打算如何建设蚁巢美术馆?您对蚁巢美术馆有什么寄望?
陈志光:我希望把蚁巢美术馆打造成一个带有试验性、学术水平较高的美术馆。在建制、建设、展览质量上能和国际一流水平接轨是我对蚁巢最大的寄望。
Q:现今,全国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出,相比其他美术馆,您觉得蚁巢美术馆最大特色是什么?
陈志光:现在许多的民营美术馆都是以财团、富商为背景。而众所周知,美术馆管理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学科,资金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而蚁巢掌握了国内外大量的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资源,他们所提供的专业知识和支持都会让蚁巢更好地成长。
Q:据我所知,现今民营美术馆大多面临资金压力,好多美术馆因此而关闭,蚁巢美术馆现在的架构是怎样的?有资金方面的担忧吗?您如何解决这方面的困境?
陈志光:这个问题就谈到了一个重点。我们今后将会游说一些对艺术有兴趣、有理想的财团和企业来给予运营资金上的帮助。现在虽然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不过任何事总要先踏出第一步,我会尽我所能解决今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Q:身兼美术馆建设使命,我们知道必然要耗费很多精力,这会影响您今后的艺术创作吗?怎么看待您最新的这份事业呢?
陈志光:不会。因为我现在只是暂时担任馆长这个职务。在蚁巢的长期规划里,我将把它交给一个专业的团队来运营。现在台湾的几家美术馆也表明了合作意向。我也在物色一个优秀的馆长来与我配合。而且,蚁巢为我提供了一个实验的空间,我可以将许多新的构想提前在蚁巢实现,在面对今后其它美术馆或画廊的展览空间时,我在布展思路上会更灵活、主动。
Q:蚁巢美术馆落成,您会因此考虑未来在福建发展吗?
陈志光:也不会。因为我会经常在北京、上海及国外参加艺术活动,把外面好的展览引进到蚁巢。同时也把福建、台湾优秀的艺术家推广出去。
Q:作为闽籍艺术家的杰出代表,在您看来现今福建艺术的生态圈是怎样?
陈志光:福建走出了许多蜚声中外的艺术家,但总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艺术家大多单刀北上,亦或两地奔波。可见目前福建的艺术生态虽然可以孕育艺术家,但是无法造就艺术家。我相信,蚁巢的成立会对福建的艺术生态有所帮助。
Q:您对闽籍艺术家在福建的发展和回流有什么好的建议?
陈志光:现在和从前不同了,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交通也方便了。闽籍艺术家应该多与国际接轨、互动。我相信,新生代的闽籍艺术家必将成就一番事业。
Q:今年除了蚁巢的展览,在北京有什么展览计划?
陈志光:五月份我将在今日美术馆做一个比较大型的展览。有一部分全新的作品,其中有六米多的大蚂蚁。也有一些之前的系列,例如:拴马桩、条屏还有静物等等。会是一个梳理性质的展览。
Q:您有不少作品是对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的挪用和再现,能简单说一下吗?
陈志光:我对不锈钢这种材料很是迷恋,它是工业革命后的产物。被我再现的那些作品给人的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冷酷却又炫目。虽然都是传统的题材,但是在视觉上是当下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