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新友×东方艺术·大家:“实验艺术”概念未来将消失

2015-05-15王宗亮

东方艺术·大家 2015年4期
关键词:东方艺术策展画廊

王宗亮

东方艺术·大家:当提到未来,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对“未来”你又怎样理解?

王新友:我从事艺术经营类工作,所以当你提到“未来”时,可能我自然联想到了艺术市场——我们,乃至世界的艺术市场,在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

毫无疑问,未来无论是何种面貌,对于艺术市场和整个艺术行业来说,都将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

东方艺术·大家:那么当下的艺术创作、展示环境,与你曾经设想的“未来”一样吗?

王新友:现在的情况,一方面来说要比我以前想象中的“未来”好得多,因为它环境很宽松。就像我们现在看到那样的,私人的艺术机构的增多,画廊和美术馆,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但是也有反面的例子,就拿年轻艺术家来说,过去是少之又少,所以说出来一个能被人记住是相对容易的,而我们看在今天,人们对于众多年轻艺术家的活跃现象早已是见怪不怪;现在的条件环境虽然好了,可在这么多同行中,你被人们认识、记住的时间,也相对长了,换句话说就是潜伏期变长了。在这期间,也将会有比以往更多的变数决定你的艺术生命能有多长。

东方艺术·大家:你认为未来的艺术会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王新友:首先,未来的艺术行业应该是会变得更加成熟了,所谓要进入一个“大浪淘沙”的阶段。在市场上,拍品的呈现,会由量过度到质。

再一个是画廊、拍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都将会有自己鲜明面貌的路线,专业程度提高。

整个艺术行业包括艺术家在内,将减少大量的同质化从业者。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我们的艺术教育,它的内容在时代压力下,将变得更加丰富,而学生的数量则有减无增,教育质量会提高。而我们与海外的交流也变得更加深入和频繁。

东方艺术·大家:你认为在未来艺术的创作和展示空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王新友:还是专业程度,我一只认为现在滥竽充数的、业余的东西大量存在,已经严重搅扰了艺术行业的秩序。

我们看到,有诉求有志向的画廊和美术馆已经开始意识到,要根据参展作品来思考问题,设置一整套逻辑严谨,学术含金量高的展览方案,而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是对展品做一个简单的陈列。

在此趋势下,不同展示空间的差异将持续扩大,因为你只有具备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才能生存,观众对同质内容的容忍力将越来越低。相应的,未来的中国部分艺术家,将有别于以往,在这样专业要求苛刻的环境氛围下,经过层层筛选历练,真正代表本土意识最终登上世界舞台。

东方艺术·大家:你认为在未来当代的艺术体制(如策展人、画廊、美术馆、拍卖系统的相互关系等)会发生大的改变吗?

王新友: 就像我刚才提到的,随着整个行业专业程度的逐步提高,一级市场的话语权会进一步加强,好的画廊的数量和展览质量,亦不会比美术馆少和差,而策展人的数量会减少。

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职业策展人泛滥,导致很多思路完全不清晰,艺术家也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的展览,被这些所谓的策展人草草包装,就匆匆上阵见人了。这种浮躁和短视,对于整个艺术行业的损害,是难以弥合的。

另一方面,还是我刚才提到的一个重点,就是教育,艺术院校的教育,未来应该会强调模糊专业间的界限,降低对艺术人才发展的阻碍,而“实验艺术”概念将会逐渐消失。你既然学艺术、做艺术,积极的动手能力不是应该的吗?有必要小题大做的独立成为一个概念吗?这对与社会和学术资源是一种粗暴的浪费。

现阶段再提实验本身就已经非常滞后了。举个例子,中国是世界级的首饰消费大国,但是相应的,却没有优秀合格的首饰设计教育来提高行业品质,跟进太过缓慢,甚至是完全缺失的。

东方艺术·大家:你觉得传统纸媒在未来有哪些发展的可能性吗?

王新友:很讽刺的一个例子,从材料上来讲,造纸术虽然是中国发明的,但我们看到,西方世界目前对于纸本材料书籍的迷恋,普遍比我们高得多,我们在国外经常看到人们捧着书看,很少有抱着手机一天不抬头的。

而发展中国家往往喜欢用新鲜的东西当做永恒,放弃真正得以存留悠久的东西。

在未来,好的纸媒会原来越重视深入、认真讨论问题,并进行严谨的文本建设。

在今天这样一个互联网传媒攻势迅猛的环境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纸媒走到头了,要完蛋了。但我觉得新兴技术的崛起,对传统传媒行业来说,极有可能是重要的机遇。

纸媒因材料和历史地位的特殊性,其“分量”在未来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强大。当然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是否真的有料、有魄力,有建设性的在做一些事情。

纸媒的数量势必会减少,但将会是优胜劣汰,传统纸质媒体在今后只会剩下最为专业严谨,在行业内独树一帜,有引领舆论能力优质内容。

东方艺术·大家:在你自己的工作领域内,对未来有怎样的规划和设计吗?

王新友:我想真正深入彻底的去做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单纯是做空中飞人,在世界各地参展做展,我觉得一定要有深度有效的交流。

比如说去做艺术家的置换,艺术家域外培养,生活创作环境的改变等等。可能我的艺术家,今后我每年都希望他到不同的国家生活,体验,交流和创作。

因为你看在其他行业,安排员工走出去,或者在世界各地设立生产研发中心,类似程度的国际交流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怎么到艺术行业就变成凤毛麟角了?这是不合理的。

东方艺术·大家:能否推荐一件你认为会对未来的思考方式产生较大影响的艺术作品,或一次展览呢?

王新友:这个我会推荐去年在偏锋谭平的展览——“彳亍”。

首先,从展示方式上来说,以往西画都是挂在墙上展示,而谭平老师的这次展览,是将一部分作品放在桌子。那么我们就做很多高低错落的平台,让艺术家直接在桌子上完成创作和展示,形成新的空间关系,还原观众的某种本能的视觉方法,我想这在以往的陈列方式中并不多见。第二,从艺术家本身来讲,我觉得谭平长期重视自我表达,不跟风盲从,在这么多年的创作经历中,他有过自己的彷徨和焦虑,有自己真切的生活感受,而这些东西都真切的反映在了他的创作上。所以说,这样无论从空间展示方式,还是艺术家个人创作脉络来说,都是我推荐它的理由。我期望未来的艺术都能朝着既有创新,也有真诚的方向聚拢;另外在历史上,我会推荐杜尚的《小便池》,杜尚对人们的艺术观念,产生了革命性的颠覆,这对当今中国的当代艺术仍然有启发意义,就是告诉我们艺术创作一定要有思想;好的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具有自己的思想和表达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炫技。未来依旧如此。

王新友在2006年成立了偏锋艺术空间。“To be together”和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收藏家共同成长,一直是他提倡的经营理念。

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王新友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林业经济学的学位,得益于优越的家庭经济条件,王新友从十几岁时就开始涉足艺术品收藏,四十八岁的他艺术品收藏历史长达三十年,在经商多年之后转入画廊领域比起科班出身的画廊经营者来,王新友的优势在于实战经验十分丰富。endprint

猜你喜欢

东方艺术策展画廊
关于策展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画廊
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