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学院走过这十年

2015-05-15铁铮

绿色中国·B 2015年2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学院建设

铁铮

2004年12月22日,一个飘雪的冬日。

国家林业局一间大会议室里,正在召开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会议。其间有项议程格外引人注意。

时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亲手为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揭牌。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学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自然保护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选择在如此重要的会议上,由我国林业和教育最高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为一所大学的学院揭牌,足见双方的重视程度。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境的最有效的措施。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主体,林业部门对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在1956年,国务院责成林业部会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研究在我国发展自然保护区的问题,启动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

据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司长张希武透露,经60年建设发展,林业部门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174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44处,总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近13%,包括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林业系统建设管理的保护地已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4.78%,基本涵盖了我国最主要的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分布地,成为我国自然保护体系的主体。

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涉及领域广,科技含量高,必须有专业的人才支持和科技保障。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国家林业局和教育部10年前在北京林业大学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学院。

回忆起初创时的情形,首任院长、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颇有感触:“10年发展的实践证明,当时的这一决策具有前瞻性,适应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迫切需要。”

10年转瞬而逝。从刚组建时的几名教工,到现在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从仅培养本科生,到现在的研究型学院,自然保护区学院不负众望,把握我国自然保护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为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湿地保护与管理等领域,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

宋维明说,如今,学院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湿地保护与利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教学为本、科研为先、学科立院、人才强院”,是该学院的办学理念。学院以建设研究型学院为目标,形成了本科生导师制、具有国际视野、董事会管理模式三大办学特色。

没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则一事无成。学院采取多种方式广纳人才,教师队伍迅速壮大。现在的专任教师都有博士学位。其中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有北京市教学名师和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有的还担任了教育部自然保护与环境类专业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学院还聘请了6位国内外著名专家为客座教授。

学院建设的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本科专业,2006年开始招生,2009年入选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4年入选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学院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500余名高级专业人才。学生中还有10名外国留学生。

院长雷光春教授告诉记者,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的成果,获得了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跨校的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建有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动物分类学、树木学、湿地生态过程等10个实验室,在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教学实习基地。

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学科建设,是学院10年交出的完美答卷。学院建设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学和湿地生态学3个学科,都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其中,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列入了学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10年来,学院紧紧围绕国家自然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战略、迫切需求,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成为我国自然保护领域里重要的研究力量。近5年来,教师们承担的“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行业公益性专项等项目440多项,经费累计超过8000万元,人均科研经费200万元。

“我们走在开放办学的大路上”。雷光春说,学院先后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30余所国外大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鲍尔森基金会、国际鹤类基金会、世界雉类协会等10余个国际环保组织及专业协会开展了大量合作项目。学院承办了商务部候鸟保护与湿地管理研修班,举办了“中国自然保护论坛”、“鹤类保护与可持续农业国际研讨会”、“首届中国大鸨保护国际研讨会”、“中国黄渤海潮间带湿地保护国际研讨会”等大型学术研讨会。

学院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国家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拥有中国大鸨保护与监测网络、中国猫科动物保护与监测网络、普氏野马保护及放归野化监测协作组、野生动物研究所、碳汇计量与监测中心、湿地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布周清楚地记得,2013年,保护区的全体工作人员分两批走进了自然保护的最高学府参加培训。他说,老师们讲得非常解渴,使地处偏僻的我们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也促成了管理局与学院的全方位合作。

这样的培训班,学院举办了10多期,为各地培训了500多保护区管理人员。学院还十分注重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和行业需求紧密结合,积极为我国的自然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组织了大量专家咨询和科技支撑服务。

学院党委书记王艳青告诉记者,在人才培养中,学院创建了“自然保护大讲堂”等品牌活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虽然学生人数不多,但获得各种奖励不少。获国家级奖励20余项、北京市级奖励10余项,获批大学生国家级科研创新项目10多项,学生的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由董事会管理学院,在北京林业大学是惟一的,在全国同类院校也不多见。记者了解到,学院实行了管理的新机制和新形式。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赵学敏被推举为董事会主席。国家林业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自然保护区负责人、重要国际组织中国代表、知名专家等组成的董事会,经常在办学方向、发展规划、人才培养及教学、学术、科研等重大事项上给予指导、咨询和支持,成为学院联系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及社会公众、组织和机构的桥梁和纽带。

在学院的发展中,得到了热心企业的大力支持。两年前,北京青神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春鸿捐赠50万元,设立了“自然保护与绿化”青神绿色奖学金;前不久,北京圣海林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方莹捐赠50万元,在学院设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基金。陕西文冠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谷飞云捐赠10万元,设立了文冠杯奖学金。学院专门设立了杰出贡献奖,以褒扬这些关注自然保护教育事业的爱心企业。

学院开门办学,与20多个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保护区为学生的教学实习、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说起这些为学院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保护区来,雷光春院长如数家珍:河北滦河上游、甘肃盐池湾、青海可可西里、内蒙古达赉湖、内蒙古辉河、湖北星斗山、河南董寨、甘肃敦煌西湖、湖南西洞庭湖……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吴斌说,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具体措施。但是,目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形势依然严峻,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

他说,自然保护区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特色,今后,要继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专业特色,狠抓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研究型学院之一,自然保护区学院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凝练学科特色,创新科研形式,拓展研究平台,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他指出,当前,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保护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自然保护区学院大有可为,任重道远。

这也是学院全体教师的心声。

就要过去的这个冬天,北京几乎没有下雪。但自然保护区学院的创办者和建设者们,一直没有忘记10年前学院成立时大雪飘飘的日子。10年过后,他们的脚下是一个新的起点。

雷光春说,我们将充分发挥特色,科学规划方向,继续积极地服务于国家和行业需求,以科研学术成果助力我国自然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实践创新人才服务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使学院成为我国自然保护事业的中坚力量。

抬头望去,窗外的树木还没有发芽,但自然保护事业和自然保护高等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再一个10年过后,会不会还由我来写学院回顾总结的文章?这我说不好。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10年,肩负重任的自然保护区学院一定会不负春光、继续阔步向前。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学院建设
初等教育学院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学院掠影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