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的制造企业成本管理
2015-05-15林海彬
林海彬
(江苏法尔胜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无锡 214434)
一、供应链下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供应链成本管理
供应链成本管理,其本身属于一个较为系统化的企业管理理论,一般涉及到某一产品或行业中的供、产以及销等三个主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基于产品供应链条出发,把产品从供应商到最后消费者所体现的产品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从而为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等活动提供数据信息参考,优化与控制企业产品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同时,也严格控制到成本的支出。在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其重点工作是在配置好企业自身内部资源的基础上,基于供应链出发与其他有关系的企业形成有效的成本控制,进而优化资源配置,为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可以更为准确与详细划分。
(二)制造企业成本构成
在供应链下,制造企业的成本构成一般涉及到直接与间接等两大部分,其中后者又可以划分成作业与交易等两部分。对于直接成本,其属于生产产品过程中所直接支出的材料与人工等成本费用,属于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作业成本,其属于企业基于供应链下组织运营活动时,进行相关作业产生的成本,主要包括计划、采购、生产、配送以及退货等类型。对于交易成本,主要是指制造企业在和相关供应商、销售商等合作交易时所产生的成本。例如,运用于广告产品宣传上所支出的成本、交易时所花费的中介成本等。
二、制造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现状
(一)基于供应链下,缺乏正确的成本核算体系
目前,基于供应链下的制造行业来说,其大部分企业针对成本进行核算时,依然采用到传统的实际成本法,就是说还只是简单的基于产品的生产活动出发,把劳务、材料以及制造等直接费用纳入到最终成本中。但是基于供应链来说,在生产某一产品时,其包括采购、销售等环节。例如,针对销售环节来说,制造企业与相连接企业进行交易时,将会出现交易费用支出,而这一部分费用支出本质上属于供应链成本,同样需要体现到产品成本中。而对于大部分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来说,其对这一部分的间接成本较少关注,最后导致具体成本数据较为笼统,而后期的成本优化工作也较难开展。
(二)基于供应链下,缺乏与节点企业的有效信息共享
在相有市场中,任何制造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与战略发展均与供应链层面连接的企业有关,但是对于大部分制造企业来说,其在成本管理时还较为缺少和供应链节点间企业的有效信息共享,从而容易引起无效成本的出现。例如,针对库存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时,大部分制造企业还是简单的针对自身的库存量、销售成绩以及生产条件等完成核算。而基于供应链来说,其上下游的服务商、供应商以及销售商等库存出现变化时,其同样会大大波及到制造企业,在无法及时完成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其信息预测、市场走向判断以及生产需求等较为容易出现偏差问题,而企业管理层所做出的相关计划与决策等也就较难实施,直接影响到制造企业对供应链成本的有效管理。
(三)基于供应链下,缺乏间接成本的有效归集与分配
对于间接成本,如前文所介绍主要可以分为作业和交易等两种组成成本,但是在部分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上,却把原本二者的费用项目归集与分配到期间费用上而没有直接体现到产品成本中。例如,对于采购和销售环节发生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都是处于供应链体系的上游采购环节、以及下游销售环节发生的成本,就应当由产品本身来负责,只是将其简单的全部归集为期间费用对企业的成本控制而言无疑是一种漏洞。另外,对于间接成本的分配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对于企业发生的制造费用,大部分的制造业企业是月末的时候统一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但是随着制造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产品发生的制造费用与产量之间关系没有以前那么紧密,还需要考虑到整个供应链上其他作业环节,因此,目前间接成本的归集与分配都无法反映出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
三、基于供应链的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办法
(一)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其主要基于制造企业生产活动出发,根据生产作业过程中所体现的成本费用完成有效归集与分配,最后把握产品具体成本。其理论形成原理主要体现在:在进行任何性质生产作业时均需要到有效的资源,而如果基于资源的动因出发,将可以完成作业成本的有效核算,再加上任何产品的产生均需要通过作业这一环节,因此在基于作业动因后,将可以获取到相关产品成本的具体组成。根据上述原理,由于供应链自身由多个作业过程所构成,而基于供应链上的作业成本法来说,其就是根据供应链出发,把作业成本法融入到供应链系统上,进而可以基于供应链层面完成产品成本的有效归集与分配工作。根据基于供应链下的作业成本法来说,制造企业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侧重产品在进行增值提升利润的作业环节所体现的成本,减低繁琐作业环节的存在,进而有效位制造企业有效减少成本目标。在运用作业成本法时,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基于供应链的上下游出发,为制造企业提供和产品、供应商、服务商以及销售商等有关的作业信息,为相关决策工作提供参考支持。
(二)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其主要基于成本核算工作出发,把原有设定的目标利润为工作核心内容,然后计算出产品生产作业时所需支出的成本。其理论形成原理:在通过对市场产品进行有效调查后,将形成一份完整的价格信息报告,然后减去制造企业所预设的利润值,而对于剩余部分,在平均到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销售等环节后,其所体现的最大成本值就是目标成本。相对来说,目标成本法把成本核算工作从企业内部逐渐扩展到供应链有关的节点环节上。而基于制造企业的产品来说,从研发、生产到最后体现价值均处于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完全反映了基于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上的体系化与全面性。另外,在运用目标成本法的过程中,其优势是可以基于供应链出发,通过产品的“追本溯源”完成相关成本问题的掌握,然后再完成成本的控制管理等。因此,制造企业在推出某一产品时,一定要从研发阶段开始,围绕市场价格信息为核心导向的作用下完成成本的管理工作。特别对我国制造业来说,在人工劳务与经济转型的压力下,整个行业已经过渡到“买方市场”,目标成本法对企业的成本管理作用较为明显,有利于企业保持动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有的制造业市场中,企业之间根据产品上下游形成稳定的供应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现在产品生产作业具有较大的影响。而基于供应链的环境下,制造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等将越发明显,对于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来说属于一个利好信息。但是,同样要看到其问题的明显存在,一般来说,基于供应链下的成本管理工作可以从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入手,根据制造企业自身的生产活动,进行作业划分,或通过全周期的作业过程设定目标成本加以控制,不断强化产品与生产作用所需成本,然后再降低相关不必要环节出现,真正形成成本管理体系。
[1]梁毕明,王怀波.供应链管理视角的成本控制研究[J].企业导报.2012,(12).
[2]冉文江,冯俊文等.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J].经济论坛,2003,23,38~40.
[3]王之翠.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方法浅谈[J].经营管理.20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