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朱×东方艺术·大家:我最期待的方向是产生把东方美学创造性地体现在新的媒介里
2015-05-15白江峰
白江峰
朱朱 诗人、艺术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出生于1969年9月。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意大利、西班牙等多种文字,获《上海文学》2000年度诗歌奖、第二届安高(Anne Kao)诗歌奖、中国当代艺术奖批评家奖(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wards-Critic Award)等多种奖项。
东方艺术·大家:关于“未来”你怎样理解?
朱朱:首先,这个未来须放在艺术史的领域来看。从现代主义开始,波德莱尔就说:现代或者现代主义是永恒不变的一半和偶然构成的另一半。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艺术的未来,前面的一层意义可能包含了后面的一层的意义,未来意味着寻找一种新的可能性,意味着对边界的扩展和僭越,意味着一种未知的认识和形式,它肯定会跟我们所说的永恒不变的传统关联在一起。
卡尔维诺说“寻找失去的未来”,如果说我们不在此时此刻既为过去而想,又为未来而想,那这个未来则不会以我们的意愿或者以一种最好的方式进行发生,但如果我们根据现在做出努力,那这个未来可能已经在被塑造了。
东方艺术·大家:当下的艺术创作和展示环境,与你曾经设想的未来一样吗?
朱朱:不一样,变化非常大。
2000年前,作品的展览方式是平面静态的,从展览史的角度来看,它对空间没有想象预设,它与当时简陋的条件密切相关,艺术家在展览要求上是随机的,展示空间形态并没有被包含在这样一个紧密相关的特性里面。这种变化以一种特别明确的或是自觉的意识进入,要到了新的世纪,2000年以后,或者更晚的时候,才出现了以展览现场或展览地点空间控制力作为展览特征,把这一元素包含在创作考虑之中的一种形态,也出现了这样一批艺术家,像顾德新、小刘韡等等。现在对空间的控制力和创造性,也是近十年来才开始变的明晰的,这种变化不止于装置、影像等新媒体的艺术家,甚至包括一些架上艺术家,在展览的时候也会考虑作品与展览空间的关系。
大概三年前,刘野在纽约画廊的展览,他为这个展览准备的时候,就已经设想了作品的大小、尺寸、关联性等,及整个画廊的空间,具体到不同的墙面,来做创作的预想和考虑。从这个例子看,关于空间感的预设和考虑,或者说空间与自身创作关联性的考虑已经普遍地超过过去年代的方式了。
东方艺术·大家:你认为未来的艺术会向哪些方向发展?
朱朱:实际上我觉得,整个国际潮流或国际语境的媒介方式、主题,及中国地域性特征的主题,已经被充分地展现过了!
可能在未来,或者说我最期待的方向是产生把东方美学创造性地体现在新的媒介里。如日本的杉本博司,他运用的媒介是西方的摄影,但他传达的美学和宇宙观却是东方的;杉本博司的美学和宇宙观的传达并非完全的怀旧和复古,而是置身于当代命题里面的。这也是我期待在未来几年能在中国看到的创作形态。
东方美学其实是一个非常含混的概念,中国的美学传统和日本的美学传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艺术家所处年代和日本艺术所处的年代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每个人艺术家的个性、趣味、语境也存在着差异性。过去这些年,我们常犯的一种症候是笼统含混的,符号化的链接我们的美学传统,这种链接是非常困难的,它应该是非常具体个人化的,它不是一个非常光滑的、表面化的链接,仅仅是在视觉逻辑上成立,而没有一个文化逻辑和心理逻辑,从这一点上讲,对艺术家个人的修养、理解力和想象力,都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我以前也说过,传统不是我们储存在银行的一笔存款,想用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用;我们与传统的关系远远不止这些,而与传统的关系和对话都是一场艰苦的搏斗。它不是一个完全的回归,而单纯的回归已然不可能,它既包含对传统的反思和质疑,又包含此时此刻的语境和视野,甚至包含未来的语境和视野。只有这种双重背景和传统之间的链接,才有可能出现一些成果。
东方艺术·大家:你认为在未来艺术的创作和展示空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朱朱:变化肯定会不断发生,现在的艺术家对展览空间的想象力已经有了一些新的国际潮流的参考,来自建筑、电影和音乐等领域;而作品本身的空间感也会获得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和表现,这种穿越性和看似开放的空间,最后必须着落到一个非常微小的个人的出发点上来!或者说你内在的动机是什么?我认为这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支点。
东方艺术·大家:你认为在未来当代的艺术体制(如策展人、画廊、美术馆、拍卖系统的相互关系等)会发生大的改变吗?
朱朱:目前的现状由这几个层面构成,但这些层面之间的关系总是处于变化当中的。最近讨论的机构话语权、独立策展人位置的窄化及与资本权利的关系等问题,这些关系都处在变化当中,它是一个不断变化整合的机制,不断的梳理不同的层面和问题,处于这个网络当中,我们应该主动创造一个最理性、最良性的生态系统,处于网络之中的一员也要处理好自己的底线,在自身的原则性当中,能够最大程度开展工作。
东方艺术·大家:你觉得传统纸媒在未来有哪些发展的可能性吗?
朱朱:于我而言,从童年开始,对书、纸本的迷恋永远不会改变;但现在网络的方式、电子的方式和微信的方式,确实有它的效率和功能,但问题是它翻页的速度太快了,它造就了信息的海洋,每条信息被迅速融化和消失,在功能上有它强大的优势,我们可以利用它,但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在那样的一种方式下,自我会完全的迷失。
纸本或纸媒,它有一种特殊的温暖感和宁静感,是一种可靠的精神性物质的相互占有的情感方式,而我自己似乎更习惯借助纸本的载体发表言论,而不是网络的渠道。
东方艺术·大家: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你对未来有怎样的规划和设计吗?
朱朱:由我策展的两个关于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展览,将在2015年底和2016年底在蜂巢艺术中心和余德耀美术馆分别亮相。首先在划分上抛开以往的出生年代划分的方式,而以与过去语境相比,是一种更能代表未来元素的主题的划分。过去的一年里和未来的两年多,我都将为这个主题进行考察,通过这样的方式,我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到中国艺术的未来形态,因为从很大程度上讲,未来的中国艺术由这些年轻的艺术家来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