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的8个问题
2015-05-15郝科
郝科
即将在2015年5月9日对公众开放的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被定名“全世界的未来”(All the Worlds Futures),而中国策展方——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也将中国馆的展览主题定名为“民间未来”。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在这次双年展中,“未来”会以怎样的方式来演绎,但仅从标题和有限的资料中也可以看出,这个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双年展,也希望以当下诸多世界性的问题作为讨论的基点,并用艺术的方式给未来提供多种可供反思的精神空间。而其最终能否为观者呈现出一场与以往不同的未来展演呢?现在还是个未知数,待到开幕后再谈也不迟。
此外,在2014年末的时候,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也提出了在2015年建立“今日未来馆”的计划,并在简要的介绍中称,“未来馆”会对传统美术馆的空间和功能做出更多的延伸和“颠覆”。而在不同地域的艺术从业者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体转向“未来”的时候,我们在站在2015年的起点上所放眼的未来与我们曾经想象中的未来,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异同?
在2014年持续的“纸上展览”项目之后,作为传统纸媒的我们也在思考自己未来的出路与可能性:在移动终端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首选平台的当下,如果以追逐时尚的速度感来衡量媒体的优劣的话,纸媒只是一个一无是处的老古董。那媒体的未来是否像科幻大片中所描述的那样,只有无穷的数字化一条出路呢?——与网络化的发散式结构相比,自我选择性更强的线性结构或许才是纸媒的优势所在。而如何将一个主题与现实中的项目结合起来,并在每期杂志上呈现出一种更加理性的系统阐释,也是我们今年工作的重点。当然,除了媒体之外,我们依然希望杂志是一个“空间”,也希望它能够与时间上的“未来”相并行,提供一些可供凝视而非被匆匆掠过的、关于“未来空间”发展可能性的思考过程。
本期作为“未来空间计划”的开篇,我们首先想打破去年自我封闭的建构模式,让问题回归到问题本身上来,并邀请不同身份的业内人士来回答这些问题:在“当代”之后,“未来”的艺术又会在人们的感官世界中呈现出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空间”形态呢?或者在词语间,“未来”能否通过更日常的方式提供给我们一些新鲜的思考方式和角度呢?